央視網消息:今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也是新中國70周年華誕,光陰的故事里,一代代青年人,把自己的青春年華刻在了國家發展的年輪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從“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到“向荒原進軍”,從“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到“建功新時代”,一輩輩青年人用熱血與汗水,匯成了青春的印記。今天起,本臺將推出系列報道《青春的印記》,透過一張張老照片、一則則青春留言,帶大家走進幾代人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
1949年新中國成立,面對嚴峻的國內外形勢,積貧積弱的新中國百廢待興。五六十年代,一批知識青年向科學進發,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以知識報國,投身實現祖國富強、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北航首張全家福:未來的紅色工程師

這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第一張“全家福”。
新中國成立伊始,工業基礎薄弱,甚至連一臺拖拉機都造不出來。1952年,全國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進行院系大調整。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學成立,一群懷揣著保家衛國、強國強軍夢想的年輕人匯聚在了一起,當年19歲的戚發軔就是其中之一。
艱苦求學歷經戰火一心報國

和很多同學一樣,這樣的志愿選擇,源于戚發軔年少時期,戰爭炮火蔓延的記憶。


進校之初,由于學校是一邊建設,一邊同步招生,學習條件頗為艱苦。沒有宿舍的時候,大家就住簡易樓;沒有教室,四面漏風的工棚也能上課;路燈下讀書,田野上試驗,甚至沒有課本,講義都是一課一發。
異國求學肩負使命

同樣是北航第一屆學生,但王永志并沒有出現在這張珍貴的畢業照里。他被選派去了蘇聯莫斯科航空學院學習飛機設計,在那里留下了他的青春印記。

這張照片,是1957年毛主席訪問蘇聯,接見留蘇學生時拍攝的,當時他就在現場。
國家需要轉專業設計火箭成骨干

1956年,黨中央作出重大決策,中國要研制兩彈,根據國家需要,王永志轉換專業,改學火箭導彈設計。1961年,他以畢業設計滿分5分的成績畢業回國,這時我國正在研制完全自主設計的東風二號導彈,他成為骨干之一。
依靠自己勇于嘗試

依靠自己,勇于嘗試。1964年,經過改進后的東風二號即將再次發射時,由于天氣太熱,推進劑因溫度升高而膨脹,造成射程變小,進不了預定的彈著區。大家考慮是不是多加一點推進劑,而王永志卻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解決方案。
兩彈一星精神是最深刻烙印

王永志

戚發軔
此后,王永志一步步成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位總設計師,戚發軔主持了多種衛星型號的研制,并擔任神舟號飛船的總設計師,共同為中國人進入太空立下了汗馬功勞。在他們看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是那一代青年最深刻的烙印。
扎實干活把學習搞好就是愛國

這是今年4月25日,戚發軔在湖南大學做的題為《銘記歷史傳承精神——中國航天和航天精神》報告中的一段講話,在報告中他也寄語青年,銘記歷史,創新實干。
當代青年要有夢想有信念

從韶華到耄耋,秉承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一代北航學子成長為新中國的空天精英。王永志、戚發軔等6人被評為院士。而更多的人也都投身祖國國防建設、科研教學,為新中國航空航天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責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