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基層減負系列網評之五:
胡 軍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出《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下簡稱《通知》),明確提出將2019年作為“基層減負年”,并針對困擾基層干部的多個問題給出了務實管用的舉措。
貫徹落實《通知》要求,靶心在基層,重點在基層,落實在基層。只有了解基層、體諒基層、回應基層,發揮基層的主體性、主動性、主導性,在減什么、怎樣減、減得怎么樣等環節讓基層積極參與,貼近基層實際,接受基層監督、強化基層檢驗,才能讓基層減負落到實處。
要把減負的主導權給基層?;鶎痈刹刻幵诟母锇l展穩定的一線,最了解負擔重在哪兒、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問題發生在哪兒;最清楚哪些會議不必開、哪些文件不必發、哪些表格不必填、哪些材料不必報、哪些檢查考核不必搞;最明白哪些問責處理不規范、哪些容錯糾錯不到位。落實基層減負,既要自上而下高位推動,也要自下而上“反彈琵琶”。要把減負的焦點對準基層干部的“累點”,讓減負的重點投向基層干部的“痛點”,真正把減負做到基層干部的心坎里。
要將減負的全過程和各環節置于基層監督之下。不可否認,一些地方和部門在推進減負的過程中,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傾向。比如下發文件少了,但“工作提示”多了;召開會議少了,但“電話通知”多了;督查檢查少了,但“專題調研”多了;考核評比少了,但“調度排位”多了;紙質記錄少了,但“電子留痕”多了,等等。這些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新“變種”,基層干部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推動基層減負,必須采取切實措施,防止一些負擔“改頭換面換馬甲”,減負過后“濤聲依舊”。
負擔到底減了沒,基層說好才算數。基層干部作為推動改革發展的“終端”和“末梢”,既是各種不必要負擔的承受者,又是減負的參與者,更是減負的監督者和檢驗者?;鶎庸ぷ髦械男问街髁x、官僚主義有沒有改觀,基層干部最有評判權。各地各部門應健全基層評價機制,多聽聽基層干部的呼聲,多看看基層工作的成效,以此作為減負的“試金石”和“檢票站”,切實防止基層減負中“雷聲大雨點小” ,避免出現“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確保減負不折不扣落到實處,讓基層干部心無旁騖抓工作、輕裝上陣干事業。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