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定西農民尋年味:社火響起,年就來了
臨近年關,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qū)杏園鄉(xiāng)牛營村社火隊響起,預示著"年"要來了。
"社火響起,'年'就來了。"寒冬臘月,50歲的趙梅芳身穿綠色秧歌服,嘴里念著唱詞,用鼓槌敲擊羊皮鼓,隨著鼓聲的節(jié)奏律動身體。臨近年關,在市區(qū)務工的她返回家鄉(xiāng)開始操辦年事,"今年的社火格外熱鬧,我白天有空就排練,有時候晚上還要'加班',主要是圖個熱鬧。"她指著廣場上不同的表演方陣說。
日前,中新網記者走訪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qū)杏園鄉(xiāng)牛營村時看到,在黃土塬生活的村民們不畏天氣嚴寒,家家戶戶都積極參與到社火隊的排演中,廣場上鼓聲陣陣,舞龍、耍獅、扭秧歌……村民們個個熱情高漲。
"每次不等群里通知,我就提早到訓練場地熱身,比劃動作。"趙梅芳告訴記者,前兩年普遍存在年味漸淡的現象,大家關起家門自己過,現在全村人自發(fā)聚集到一起,年味好像又回來了。她與丈夫二人自愿報名參加村上組織的社火隊,其丈夫作為后勤一員,為社火隊的每次演出做好保障工作。
據了解,牛營村的社火除了秧歌隊之外,還有舞獅、舞龍、筒子鼓等隊伍。值得一提的是,該村舞獅隊因演技高超在全市都小有名氣,甚至為觀看該村一場舞獅表演,需要提前1個月預定。
村民王勇在該舞獅隊表演已有4個年頭,作為一名舞獅愛好者,他說:"全村人一起表演社火,不僅能鍛煉身體,還可以凝聚人心。"常年在市區(qū)做生意的他現在之所以重視村文娛活動,是因為近年來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他細數如今生活上發(fā)生的諸多變化,土坯房重建磚瓦房,回家路硬化,吃水方便……
該村社火隊負責人劉恩介紹說,他11歲時就以領獅人的身份加入村社火隊,一直練習至今。他回顧該隊伍的發(fā)展變化時表示,以前舞獅內容表現單調,近幾年隨著參與人數的增多,觀眾需求以及同行競爭等因素,他們不斷摸索,對舞獅技巧、表演動作、跳躍高度等方面都做了改進。
劉恩指著面前1.5米高的跳躍桌臺說,之前舞獅只是在平地完成所有動作,表現單調,花樣不夠。他經過多方學習、交流與實踐,2015年增加"獅子上桌"的高難度動作,"別看這個高度一般,獅頭、獅尾二人扮演,一定要默契配合,在保證安全跳上去的基礎上,再進行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才能將獅子演'活'."他說。
"今年農歷正月初十至十五的社火表演已全部被市區(qū)和周邊村莊預定,我們近期正在加緊排練。"劉恩說,現在村民腰包鼓了,一到過年大家就想放松娛樂,一場表演有2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勞務報酬,所得資金用于村集體建設,他說現在排演的廣場修建資金就來源于表演所得。
"現在社火隊伍不斷壯大,我將自己從老人處學來的舞獅套路一步步做示范,教給村上年輕人。"劉恩說,全村參加社火表演的村民有100多人,包括各隊伍表演人員、后勤、司機等。說話間,劉恩還在手里軟件中直播社火,他想通過互聯網平臺讓更多人看到并了解家鄉(xiāng)的舞獅文化。
每年正月,西北民間自發(fā)組織社火活動。據悉,社火經過之處,爆竹聲聲、鑼鼓喧天,表演者服飾五彩斑斕,尤其婦女打扮得花枝招展。其中,舞獅是社火中的"重頭戲",表演者們套著"獅子"服飾,兩人扮演一頭"獅子",一人舞頭,一人舞尾,在鑼鼓聲中,如雄獅一般奔、撲、跳躍,預示著人們對來年生活的向往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