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種近鄉情怯的溫暖叫回家;有一場熙攘幸福的旅行叫春運。從本周開始,到3月1日,最具中國特色的“年度大戲”——2019年春運將連續上演40天,預計全國旅客發送量將達到29.9億人次,這意味著相當于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總人口都“流動起來”。
莫道此中無勝概,會看變化起風雷。“春運”是中國的專有名詞。有專家指出,從1954年起,鐵道部就有春運記錄。1981年3月10日,“鐵路春運”一詞首次出現在《人民日報》新聞標題中。隨著上世紀80年代民工潮的出現,春運遂成為中國社會生活中激越的“交響樂”。斗轉星移,數十年演進,“春運的腳步”與“改革的車輪”始終同頻共振。從這個意義上說,春運是觀察中國社會變遷的一個重要窗口。
從人在囧途“一票難求”,到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走得了”,再到平安、便捷、溫馨、誠信的“走得好”,春運,不再是單純的抵達。春運的每一點進步,都映照了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
曾經,裹著軍大衣、拿著小板凳排隊幾天幾夜只為了一張回家的票;2007年,上海站售票員鄒俊創下一個夜班10小時內售出車票3000余張的個人售票最高紀錄,平均每12秒售出1張;2011年,12306網絡訂票顛覆了購票方式;今天,50多個火車站能“刷臉”進站。
曾經,“綠皮車”是春運主力軍,方便面、蛇皮袋是標配,務工流、學生流、探親流占主流;如今,“八縱八橫”高鐵網建設穩步推進,旅游流強勁提升;網絡訂餐、自主選座、智能導航、飛機客艙網絡服務等新舉措,讓旅客出行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湖畔垂垂天欲雪,鄉愁驛信兩相催。涌動的春運大潮背后,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潮汐、情感潮汐。回家過年,是我們的文化物候。春運,是一部濃縮的“奮斗讓生活更美好”的時間簡史,是“中國震撼”最溫暖的橋段。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