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啟了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新征程。蘭州晨報記者走訪發現,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號角聲,以田園綜合體等帶動的社會主義美麗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特別是農民人居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農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A種菜,讓他們走上致富路
“改革開放前,人們飯都吃不飽,后來包產到戶了,不但吃飽了,日子也越來越好了。”62歲的高寶舉,從2000年開始擔任榆中縣三角城鄉高墩營村委會主任。
他是時代變遷的親歷者和今天幸福生活的見證者之一。
榆中縣高墩營村距離省城蘭州40公里。十幾年前,村民住土坯房,上旱廁,吃水靠挑,耕地靠牛。如今,早就通上了自來水,人居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水泥硬化的村道,獨棟小樓的民居。家家彩電、戶戶轎車、智能手機、電腦網絡缺一不可。除了七八個月的緊張農忙外,剩余時間男人或休閑或打工,女人則在家門口跳起了廣場舞。種地機械化、科技化、智慧化……
高寶舉介紹,2000年前,當地還種植傳統的小麥、玉米,1畝地年收入折算不足千元。后來政府提倡“糧經比例”,讓老百姓多種蔬菜少種糧食,轉型種植經濟作物。就在其他人還觀望時,村民錢紅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嘗試著種了1畝蓮花菜,9000棵菜賣了5400元錢。“這可是種糧四五年的收成呀!”村民們有的觀望,有的也開始嘗試改種蔬菜。
2005年,當地農民種菜人均收入達4000多元錢。2010年,全村80%的耕地種植了蔬菜,人均收入達11000元。嘗到了甜頭,也就有了奔頭。2015年,高墩營全村95%以上的耕地種植各類蔬菜。“村里875戶3865人,2017年人均純收入達12600元。高原夏菜的品牌也打出去了,從最初拉到縣城售賣、到販子上門收購逐漸向訂單農業發展,因為菜品好,這些蔬菜大都銷往南方城市以及東南亞等國家。”高寶舉說。
B做夢,都沒想到的變化
2006年,國家廢除延續千年的農業稅,以及后來給農民發放種糧補貼、買養老金、看病能報銷等惠澤民生的大事,亙古未有,老人們直言,這是做夢都沒想到的變化。
2017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
波瀾壯闊的改革,實際上也是每一個普通老百姓人生的更迭,或許用他們的視覺去看最為真切。
48歲的榆中農民景正紅,正是億萬農民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體會者之一。她說,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的好日子,沒有奮斗就沒有幸福。改革開放前,她家雖在縣城周邊,但“那時候一天只吃一頓面條。住的土坯房椽子還沒鐵锨把粗,常年生病的父親在家靠睡覺和出汗抵抗病魔……”
改革開放后,家里幾乎每年都在發生喜人的變化。
1999年,景正紅家5分地的蔬菜賣了500元錢。“那時候在農村,這些錢就很多了,水費、電費、調料等等,家里的開支綽綽有余。”2000年后,她家10畝地全部用來種菜。年收入都在十二三萬元。“我家2006年就住進了全封閉的新農村房子,前年還買了小轎車。家里現在是水沖式廁所,還有專門的洗浴間,土炕改成了電炕,做飯用上了節能灶……”
2012年,該村238戶村民率先搬進新農村住房。村委會的瓦房也換成了大樓,農民科技培訓室、圖書室、籃球場、文化廣場、健身路徑一應俱全。好日子,不但要面子,更要里子。
如今,當你走在甘肅大多數農村,時常能見到這樣的景象:平坦的村道轎車疾跑,道路兩側長滿了青翠欲滴的金葉榆、四季玫瑰、小葉黃楊等植物,映襯著各家各戶整潔靚麗的宅院;村民們聚在門口,手里干著雜活,輕松地聊著天……一個個美如畫的鄉村里,古樸靜謐與現代文明、特色產業與田園風光相互交融,構成了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鄉村嶄新畫卷。落后,貧窮,臟亂差的村莊早已成了過去。
榆中縣三角城鎮高墩營村的變化只是一個縮影。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農村發生了有目共睹的巨大變化,人民公社時的大集體、包產到戶、改革開放、社會主義新農村、田園綜合體……這些名字不僅是歷史的印記,也在一步步實現著美麗鄉村中國夢。
C村民,分享改革開放的紅利
鄉村經濟的興盛,是決定農民生活福祉的基石。
近年來,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進程中,蘭州市堅持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積極展開探索。
去年,榆中縣小康營浪街村由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榆中浪街鄉村旅游有限公司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這兩家村集體企業開啟了當地的“三變”改革模式,盤活了農戶的自然資源、存量資產和人力資本。
“家里1.2畝地入股公司種植核桃,現在我除了能領到600元最低生活保障金外,每年還能拿到一筆股金分紅。”浪街村貧困戶王明信說,“妻子還在核桃園打工,月工資2100元,家里的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
說起近幾年的變化,正在地里干活的村民彭秀麗臉上堆滿了笑容:“以前種植的果蔬都是早上4點多起床去采摘,然后拉到市場上去賣。現在通過公司的統一管理后,有專人負責銷售,我們的農產品還供不應求哩。”
一個村莊的變遷就是一部鄉村發展史,每個村、每個人都在書寫著這個時代的故事。在改革開放春風的沐浴下,老百姓們感受改革開放成果、分享改革開放紅利的機遇都是相同、相等、相互的。
榆中縣城關鎮李家莊村是國家確定的“田園綜合體”示范點。今年7月24日至25日,甘肅省農村“三變”改革現場推進會在榆中縣召開。甘肅省推動農村“三變”改革以來,李家莊村依托“田園綜合體”試點,立足農民受益,搭建產業平臺,盤活閑置資源,推進股份合作。探索出富農民、強集體、優主體的“三輪驅動”模式。短短3年時間李家莊村從一個后進村發展成為小康村,人均年工資收入達到了3.6萬元。
文/圖蘭州晨報/掌上蘭州首席記者張學江
(責任編輯:蘇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