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8歲的慶陽農民張仁民把香包賣到了美國。
十多年來,張仁民夫妻二人致力于慶陽香包文化產品創作與推廣,累計帶領4000多名婦女創收致富。
1村里的國家級非遺基地
冬日的暖陽鋪灑在慶陽市西峰區肖金鎮義渠村張仁民古色古香的大院內,這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格外暖意融融。面對前來參觀的游客和記者,張仁民和妻子劉蘭芳熱情地介紹著基地的發展歷史和收藏。
2002年,慶陽市舉辦了“首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藝術節”,張仁民搶抓機遇用自己收藏的老繡品、小香包舉辦了收藏品展出。正是這次節會,讓張仁民和他的妻子劉蘭芳看到了慶陽香包巨大的市場空間。他們隨后成立了慶陽岐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走上了以民俗文化產業供養收藏事業的路子。
經過多年的發展,劉蘭芳成為省級非遺傳承人,其事跡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專題報道。丈夫張仁民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他們創辦的公司被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國家五部委聯合授予“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
2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我高興的不是我的這個基地搞得有多好,而是農民的觀念發生了轉變。”張仁民告訴記者,當初他在進入香包這個行業時,發現從業的都是些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中年人會做香包的很少,年輕的更不用說了。
為了讓年輕一代有文化傳承,劉蘭芳還在肖金鎮開辦了傳習所,傳承民俗文化,收徒授藝。如今,劉蘭芳不定期地對農村婦女進行技術培訓,讓香包技藝有所傳承。
這些年里,他們帶領4000多名婦女創收致富,十年來,累計解決2萬多名婦女就業,幫助更多貧困婦女增收,使貧困婦女掌握一技之長,助力貧困婦女創業脫貧。
其實在慶陽,這些年里像張仁民夫妻一樣致力于文化傳承的人也不少,他們在錢袋子鼓起來的同時,想方設法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今年36歲的王婧原是西峰區的農民,由于拆遷現在成了一名市民。在城里除了看孩子做家務,平時就在家縫制香包。“除了可以掙錢,我覺得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王婧說,她認為縫制香包不僅僅是技藝方面,包含很多文化元素。她們在縫制香包的過程中,無意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養。
3做大產業傳播中國文化
慶陽香包含有濃重的黃土高原氣息,從布料到取色都體現當地民眾喜慶、熱鬧的美好愿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文化的多元化,人們追求目標也越來越高。
多年來,劉蘭芳以花卉樹木、蟲魚鳥獸、日月風云、樓臺亭榭、幾何圖案等為香包刺繡的題材,在用料上取材適應國外市場,在色彩上改變以適應現代人的審美觀,在樣式上不斷地改良舊元素、加入新元素,在用途上她盡可能讓產品趨向生活化,從單純的掛件、裝飾,到常用的拖鞋、肚兜、藥枕、抱枕、絲巾、包包、鞋墊等都充滿著慶陽民俗文化特色。
2014年夏天,受文化部之邀,劉蘭芳帶著精心準備的慶陽香包遠赴美國,參加了中美兩國合作舉辦的“史密森民俗節”。隨后,又趕赴加拿大安大略湖多倫多湖濱藝術中心,進行了中國民俗主題展演。
作為全省唯一的民俗項目代表,北美之行讓劉蘭芳大開眼界的同時,也帶給她更多的思考。劉蘭芳深刻地認識到,香包是有生命和靈魂的,只要有內涵,全世界都有它的存在市場。
4改革開放文化振興富民
慶陽市委宣傳部工作人員介紹,2002—2018年,連續十六屆香包民俗文化節的成功舉辦,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對推動慶陽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許多方面的積極成果。香包節讓慶陽的民俗文化得到了世界關注,極大地提高了慶陽知名度,重塑了慶陽的對外形象和慶陽文化之魂,使國內外更多的人士領略了慶陽的美麗神奇。
甘肅省政協副主席、慶陽市委書記贠建民接受記者采訪時稱,改革開放以來,在慶陽這塊熱土上,260萬老區人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譜寫了一篇又一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壯麗篇章。老區人民在物質生活富起來的同時,大力發揚傳承了慶陽悠久的歷史文化,并且做大做強文化產業,讓更多的老區人民受益。
改革開放,讓慶陽小小的香包從家庭走向世界,讓香包文化成為了真正的富民產業。
文/圖蘭州晨報/掌上蘭州特派
記者張鵬翔
(責任編輯:蘇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