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到會寧縣五七農場旅游的人絡繹不絕。

會寧長征勝利紀念館內的雕塑。
從上學到工作,會寧人常琦彪的鏡頭里,最多的就是紅色元素。
坐在會寧縣紅軍會寧會師舊址對面的辦公室里,尚世澤這幾年發現,來舊址的旅游大巴車越來越多。
改革開放以來,會寧縣全力發展紅色旅游。從一座會師塔到占地面積4.26萬平方米的紅軍會寧會師舊址,從單純的紅色參觀到全域紅色旅游,紅色旅游已經在會寧蔚然成風,而且帶動諸多產業發展。
1紅色旅游內容越來越豐富
今年45歲的常琦彪是一名文學攝影愛好者,從上學到工作再到在縣城安家,他的足跡一直沒離開會師塔500米的距離。
他幾乎每天都會從會師塔前走過,會寧的紅色已經與他的生活分不開了,他每年發表的文字和圖片有80%都與會寧紅色旅游有關。
“之前最吸引人的好像只有一個會師塔,現在紅色的元素太多了,有長征勝利景園,有大墩梁景區,有五七農場……”說起會寧的紅色旅游,常琦彪娓娓道來。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會師,大會師為會寧人民留下了“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團結一致、敢于勝利”的會師精神。為了弘揚紅軍精神紀念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50周年,1986年修建了會師塔,成為當時會寧縣地標性建筑,也成為會寧紅色旅游的代表。經過30年的發展,以紅軍會寧會師舊址為核心區的會寧紅色旅游的影響力迅速提高,其管理范圍已經由核心區域擴散,形成上至桃花山,下至祖厲河,中有會師舊址、紀念館,南有長征勝利景園、大墩梁紅軍烈士陵園,北有漢唐街、鐘鼓樓、狀元歷史文化園的大景區旅游格局。
隨著紅色旅游深入人心,一些企業也參與到紅色旅游開發。以紅色研學和紅色體驗為主的會寧五七農場等一批民間紅色旅游項目也落地生根。
2來會寧旅游的人越來越多了
尚世澤是會寧一家傳媒公司的負責人,辦公室就位于紅軍會寧會師舊址對面。這些年他發現,來舊址的旅游大巴車越來越多,紅色旅游深入人心。如今的紅軍會寧會師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首批50個全國廉政教育基地之一、國家安全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國家4A級旅游景區,是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和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
會師舊址管委會宣教科副科長陳建欣介紹,會師舊址目前是全省年接待游客百萬人的景區之一。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列為全國首批免費開放的紀念館之一。會師樓被評為新中國60大地標之一。紅軍會寧會師舊址內,有歷經煙雨的會師樓、飛檐斗拱的會師聯歡會會址,有傲視蒼穹的三軍會師紀念塔,保存完好的紅軍會師遺址,有氣勢宏偉的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規模宏大的將帥碑林長廊……先后成功舉辦了三大主力紅軍會寧會師暨長征勝利五十、六十、七十、八十周年以及七屆甘肅·會寧紅色旅游節等大型紀念和節慶活動。2006年9月,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赴會寧慰問演出,這是心連心藝術團在縣區演出的第一次;2016年9月,再度赴會寧,全方位展示了會師圣地旅游文化城市新形象。
陳建欣告訴記者,紅軍會寧會師舊址自2008年實施免費開放以來,共計接待慕名而來的國內外游客1000多萬人次,其中來自美國、英國、俄羅斯、日本、馬來西亞等30多個國家的外賓10000人次,30000多個團隊的黨員、干部前來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如今,紅軍會寧會師舊址已成為重溫長征歷史,緬懷革命先烈,發揚長征精神,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理想場所。
3紅色旅游讓人民錢袋子鼓了
記者從會寧縣獲悉,改革開放以來,會寧就把紅色發展提上了工作日程。近年來,會寧縣依托本地資源,把紅色旅游作為樹立會寧形象、弘揚會師精神、促進革命老區發展的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和經濟工程來建設,堅持以旅游文化城市建設引領會寧發展,努力建設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紅色旅游名城,帶動歷史文化旅游、金色教育旅游和綠色休閑旅游的快速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效益,有力地推動了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
會寧縣積極挖掘包括紅色旅游在內的旅游資源,加大旅游要素的整合與提升,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做強旅游產業。打造多業態、多功能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現代農業、新型工業和多元服務業協調發展;開發特色“農家”旅游,建設特色鄉鎮,延長鄉村旅游鏈條,提升旅游品質。
紅色旅游的發展,使會寧革命歷史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保護和利用,為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提供了一個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把歷史文化和政治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2017年,會寧縣接待游客37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2億元,同比增長26%,創歷史新高。
文/圖蘭州晨報/掌上蘭州特派記者張鵬翔
(責任編輯:蘇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