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周年。五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從愿景到現實,從大寫意到工筆畫,展現東方智慧開放包容、互利共贏。沿線各國為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而共同努力。五年櫛風沐雨,經貿合作、人文交流成效顯著,中國方案夯基壘臺、立柱架梁;五年砥礪前行,國際接受度不斷提升。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派出多路記者,聚焦絲路沿線國家合作共贏的新成果,推出“一帶一路”五周年跨國采訪系列報道《精雕細琢正當時》。今天推出:《中俄青年“串門”切磋共謀未來》
國家主席習近平8月28日給參加“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論壇的青年代表回信,強調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勉勵他們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自己的努力。
“一帶一路”倡議建設5年來,中俄兩國教育合作穩步發展,越來越多的中俄青年走出國門加強學習交流,為增進兩國人民感情溝通、讓中俄友誼薪火相傳注入新活力,貢獻新智慧。

圖為圣彼得堡大學的漢語文學翻譯課堂(央廣網記者周陽攝)
9月10日是中國的教師節。俄羅斯最古老的大學——圣彼得堡國立大學也剛剛迎來新的學期。當地時間上午9點,中文系大三學生正在上翻譯課,一名金發碧眼的女學生用俄語誦讀中國作家馮驥才的散文《認牙》。

圖為圣彼得堡國立大學書店里的漢語學習書籍(央廣網記者周陽攝)
說起馮驥才及更多中國元素,中文系這20多名同學一點也不陌生。過去一年,他們全都“學”在中國,在首都師范大學、南開大學、大連外國語大學學習中文。
女生1:我對中國畫很有興趣,我在南開大學也學過中國畫。
女生2:我對漢語感興趣,所以我選這個專業,對,(漢語)很難。
正在上課的圣彼得堡國立大學東方系常務副系主任羅季奧諾夫用一句話“直白”又精準地鼓勵同學們迎難而上,“‘一帶一路’會提供豐滿的飯碗。”

圖為《圣彼得堡國立大學通報——東方學與非洲學》雜志責任編輯阿列娜·基里琴科(央廣網記者周陽攝)
作為山水相連的近鄰,中俄兩國始終走在經濟發展快車道,中國連續8年保持俄羅斯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地位。近五年來,“絲綢之路”就像“新磁場”,吸引著更多的俄羅斯青年,將自身發展和“一帶一路”緊緊地系在一起。
《圣彼得堡國立大學通報——東方學與非洲學》雜志責任編輯阿列娜·基里琴科介紹:
“
近兩三年,其他學科學習漢語的學生明顯增加,圣彼得堡國立大學現在一共有超過800多名學生學習不同等級的漢語教程。有經濟學、法學、國際關系、政治學、甚至是工程機械學、化學專業的學生都在學習漢語。
”

圖為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副院長安德烈·思克良連科(央廣網記者周陽攝)
兩國青年有意愿能通過“串門”互學互鑒,兩國高校積極打造“一帶一路”學術交流平臺。莫斯科國立師范大學和渭南師范學院聯合創辦陜西省渭南藝術學院,俄羅斯國立赫爾岑師范大學與中央民族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深度合作等。
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副院長安德烈·思克良連科說:
“
在與中國同行進行交流中,我們與深圳大學合作創辦列賓美術班已經4年,今年深圳大學計劃繼續與我們合作開辦列賓美術班。
”
中國實施《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頒發“一帶一路”專項獎學金,推動學歷學位互認。一些俄羅斯地方高校同樣向中國伙伴推薦高水平的教育計劃,2016到2017學年,俄羅斯向中國提供了1168個國家獎學金。
來自俄羅斯聯邦教育與科學部的統計數據是,2017年,在中國的俄羅斯留學生約有1.6萬人,另有約2.8萬名中國學生在俄羅斯就讀。
伏爾加格勒國立大學語文系研究生二年級交換生楊青格說:
“
2013年,我在上大一,現在是研二。大約還有一年多的時間我就該畢業了。畢業后,我想當一名翻譯。在‘一帶一路’的幫助下,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都會蓬勃發展,我想成為一名俄語翻譯的機會就會更多。
”
中俄兩國政府設立的目標是,到2020年,各種形式的雙邊大學生交流的參與者總數將達到10萬人。這意味著,更多青年將受益于“一帶一路”建設,也必將為共建“一帶一路”注入新活力,貢獻新智慧。他們在兩國間常來常往,用奮斗青春深挖“一帶一路”合作潛能,延續山水近鄰世代情誼。
(責任編輯:蘇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