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駐村幫扶工作隊成員認真地給孩子們輔導作業。
每日甘肅網記者金奉乾通訊員賈寒峰
“《西游記》里除了三打白骨精這個經典片段外,還有哪些呀?”“叔叔阿姨,這幾個英語單詞怎么讀?”……每天下午,徽縣麻沿河鎮河西村的孩子們有條不紊地帶著自家的小板凳,來到駐村工作隊駐地小院,趴在從農戶家里借來的小飯桌上如饑似渴地學習。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袁華和副隊長王麗麗在孩子們身邊來回穿梭,認真地給他們輔導作業。
在駐村幫扶過程中,徽縣麻沿河鎮河西村駐村幫扶工作隊發揮自身優勢,白天抓緊時間做好精準扶貧的各項工作,利用晚上休息的時間義務給孩子們輔導功課,為河西村群眾解決了后顧之憂,贏得了群眾的贊揚,更為河西村的留守兒童打開了一扇希望之窗。
“一次,傍晚在農戶柏長旺家中走訪,發現他的孩子正在寫作業,就隨手翻看了下,發現好多題都做錯了,字也寫得很亂,于是就幫助輔導了作業。輔導結束后,孩子拉著我的手說,叔叔,你明天能不能還來幫我輔導。當時,那一雙明亮的大眼睛渴望的看著我,我心里好像什么被觸動了!”說到給孩子們輔導的初衷,工作隊長袁華介紹說,“回到駐地我就和王麗麗商量能不能把村上的孩子集中起來輔導,沒想到她和我想到了一起,就這樣我們的輔導班開班了!”
自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開展以來,河西村這個偏遠貧困的小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易地搬遷讓家家戶戶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自來水入戶干凈衛生又方便,水泥路硬化到村出行更便利,富民產業讓農民的腰包鼓起有干勁,健康扶貧讓農民生病有藥有醫有預防,文化廣場讓百姓身體健康生活更精彩。
工作隊員通過與孩子們的深入交流,挨家挨戶的走訪后發現,由于河西村是易地搬遷村,外出務工人員較多,學生家長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尤其對孩子的學習無能為力。“放學回家后,孩子不自覺寫作業,我們想管也不會輔導,孩子在家就知道玩,成績不理想,我們也是干著急啊!現在可好了,每天有咱們的幫扶干部免費輔導,真是幫我們解決了大難題啊!”河西村貧困戶康彩紅高興地說。
“真是太感謝你們,太麻煩你們了,把休息的時間騰出來教娃娃們學習。希望你們一直駐下來!”河西村前來串門兒的閆志清說。
因村施策、因戶施策,當駐村幫扶的有心人,讓駐村幫扶真正的發揮一些實實在在的作用,以心換心,用接地氣、暖民心的方式讓群眾心甘情愿點贊。
晚上8點30分,袁華和王麗麗又一次將孩子們送出大門,拖著疲倦的身影,開始做飯,每天晚上吃完飯差不多都晚上10點了。“說不累,那是假話,真的很累!很累!有時候真想放棄!”說到為孩子們輔導,王麗麗堅定地說,“但是,每天看見那一雙雙對知識渴望的眼睛,又讓我再一次的堅持下來,只要我住在村上,我就要將輔導進行到底。”
如今,河西村輔導班已經有25個孩子,1個初中生,其余都是小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留守兒童。輔導班每天下午5點20分開始,晚上8點30分結束。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與未來,在精準扶貧攻堅拔寨的關鍵時刻,河西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關愛留守兒童,播撒希望之種,幫扶幫到了群眾的心坎上,拉近了幫扶干部與困難群眾的距離,激發了他們追求小康生活的夢想和熱情。
(責任編輯:蘇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