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萬平是鹽城阜寧縣的一名鄉村英語老師,16歲從教,三尺講臺一站就是35年。35年里,她對教學認真負責,對學生悉心關愛,從“娃娃老師”變成了學生口中的“老師媽媽”。去年,司萬平被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聯合授予“江蘇最美教師”榮譽稱號。
從“娃娃老師”到“老師媽媽”

每天早上6點,司萬平都準時起床,作為學校唯一的宿舍管理員,她要催促學生們起床洗漱晨讀。

等學生們離開宿舍,司萬平總是要每個房間檢查一遍,將鞋子擺擺整齊,幫忙整整散亂的被子,有時發現學生的褲子破了,還要幫忙補一補。“這些孩子年齡比較小,從來沒離開過家,我們多跑跑多說說多做做,讓他們在學校里生活的舒服一點,學習更有勁。”從教35年來,司萬平不僅長年擔任初中三年級的英語老師兼班主任,還是女生宿舍的管理員。

1983年, 16歲的司萬平高中畢業,她一心想當一名老師,便時常回到學校,趴在窗外聽課。司萬平的老師左月華告訴記者:“我被她的執著和好學所打動,有時就允許她坐在我的教室后面聽課。”
不久,蘆蒲中學需要一名英語代課老師,左月華便推薦了這個好學的小姑娘。左月華說:“司愛平本來英語成績很好,加上她對教師的憧憬,對講臺的向往,當時鄉村很缺英語教師,所以我向學校推薦了她。”

終于有機會成為老師,拿起粉筆,站在三尺講臺上,司萬平很珍惜這個機會。不過因為歲數小,許多家長對司萬平不放心,司萬平也知道自己知識不足,便通過自學,先后取得了中師大專、本科文憑。司萬平還經常去旁聽優秀教師的課,記下別人的教學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司萬平也在學習中,獲得了家長的信任。
收集學生信息只為關愛不失誤
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司萬平還積極參與教育科研,隨時記錄下教育教學的得失與反思,發表的論文曾多次獲得國家、省、市級榮譽。

每逢新生入學,司萬平會給每個學生發一張紙,記錄下父母姓名、聯系電話、個人愛好、家庭狀況等信息,并整理成冊。司萬平這樣做,是因為剛做班主任時,一次與學生談話,沒能注意一些細節,導致師生交流出現了障礙。 “我說那叫你媽媽下午來一下,他當時眼淚就流了很多很多,后來他告訴我,他媽媽去世了,我后來就后悔,我不知道小孩媽媽的情況。”

司萬平說,十四五歲的孩子最敏感,所以對待他們要耐心細心,更要用心。“因為有的人不注意說話方式,就傷害了學生,學生處于青春期,他本身就有叛逆心理,如果有個別老師跟他講話,講得不合適的話,他可能自身覺得自尊心傷的更大。”

從那以后,遇到單身家庭、留守兒童以及家庭貧困的特殊學生,她會在信息冊上用紅筆圈出來。在司萬平的口袋里,常揣著一張折疊起來的便條,上面有學生的信息,方便她隨時翻看。“有一次整理學生資料的時候,我到凌晨4:40,就反正既然做,就要把它做好,因為有的時候不了解學生情況,假如第二天就碰到這個學生,有特殊情況,當時去翻也來不及。”

司萬平喜歡學生,學生也喜歡這位“老師媽媽”。他們愛和司萬平聊天,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上的煩惱,總會第一時間告訴司萬平,司萬平無論多累,也會抽出時間來傾聽。司萬平的學生蘇文雅這樣介紹自己的“媽媽老師”:“她很關愛我們,經常幫助家庭有困難的學生,課后有同學向她請教問題,她總是很細心地解答,她就像我們的母親一樣,我們學生都很喜歡她。”

司萬平的丈夫在青海工作,半年回家一次,女兒大學畢業后正在找工作,家里的老人需要她照顧。司萬平曾經有機會調回縣城,但她放棄了,在她看來,蘆蒲初級中學的孩子更需要她。“我在這個學校,從十幾歲的娃娃教師,到后來開始是老師姐姐,老師媽媽,學生畢業以后給我發消息,都說司媽媽司媽媽,從心理上、情感上都非常近。”

晚上8點多,到了就寢時間,司萬平會準時出現在宿舍區,叮囑孩子們關好門窗,早早入睡。檢查完女生宿舍的門、電,回到自己宿舍已經是11點35分。司萬平的宿舍門從來不關,她說這樣方便學生夜里隨時找她。“我生在蘆蒲長在蘆蒲,一直工作在蘆蒲,對蘆蒲的地方很有感情,對鄉村教育研究的比較多,對那邊的留守兒童付出的精力也比較多,我很喜歡農村教育。”

司萬平從教30多年來,在平凡的教師崗位上,用寬闊的胸懷、柔弱的肩膀和超人的堅韌,為鄉村學生撐起一片藍天。她像一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了他人的世界。
(來源:江蘇教育頻道/徐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