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訊 連日來,人們對長春長生所生產疫苗的擔憂、焦慮、憤怒和恐懼在社交媒體達到頂峰,幾乎到了“談虎色變”的地步。甚至因此而生出“疫苗總‘出事’,最好不要接種疫苗”的看法。那么,到底應不應該接種疫苗?7月“科學”流言榜公布,告訴你真相。“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網信辦、首都互聯網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共同發布,得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技傳播專業委員會、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上海科技傳播協會、北京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的支持。
疫苗不用接種
流言:疫苗總“出事”,最好不要接種疫苗。
真相:疫苗是將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立克次氏體、病毒等)及其代謝產物,經過人工減毒、滅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預防傳染病的自動免疫制劑。到目前為止,疫苗是人類對抗傳染性疾病最有力的武器。
通過接種疫苗,人類已經消滅了天花,脊髓灰質炎病例減少了99%,白喉等傳染病發病罕見,麻疹、新生兒破傷風等疾病的發病率顯著下降。目前我國之所以能將白喉、百日咳和新生兒破傷風控制在較低水平,靠的就是極高的接種率。
不接種疫苗的后果很嚴重。例如未接種乙肝疫苗的新生兒有可能感染乙肝病毒,而新生兒感染乙肝病毒,約90%以上將發展成慢性乙肝。接種疫苗的效果則有目共睹:1992年前,國內15歲以下人群中乙肝病毒攜帶者比例接近10%,開展計劃免疫接種后,已經下降到3%左右。可見疫苗在對抗疾病方面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只不過由于疫苗是用來預防疾病而非治療疾病的,它產生的效果不像藥物那樣容易被感覺到。
誠然,問題疫苗事件的爆發值得我們保持足夠的警惕,但總體而言,接種疫苗是安全的,并且接種所獲得的收益遠大于可能由其帶來的危害。
胡子會越刮越粗
流言:胡子越刮越粗,越刮越黑。
真相:胡子生長是與雄性激素密切相關的。男性大約在10—14歲左右,第一根胡須就會破“土”而出,這是男孩與男人的分水嶺,是進入青春期的標志之一。
但胡子的生長除了與雄性激素有關外,還與遺傳因素有著密切關系,一般認為,白種人男性的胡須要比其他種族的男子茂密。父親的胡須茂密,兒子的胡須也會茂密,這是家族遺傳決定的。同時,胡須的多少,還與長胡須部位的毛囊是否發達有關。
從上面的資料,我們不難看出,胡子的多少和粗細是由雄性激素、遺傳因素和毛囊的分布情況決定的,而與是否刮胡子沒有明顯的關系。刮胡子后胡須變硬,等胡子長長了,自然就會變軟了。因此,刮胡子越刮越粗實際上是我們的一種錯覺,加上人們以訛傳訛,胡子會越刮越粗就好像成為“真理”了。
喝蜂蜜可以潤腸通便
流言:蜂蜜具有較高醫學價值的潤腸通便功能。
真相:有些人之所以喝蜂蜜后“通便”了,是因為他們的身體果糖不耐受。
蜂蜜含有大量的果糖,而果糖的吸收較為緩慢,因此,大量飲用蜂蜜后,腸內滲透壓會增加,水分往腸內跑,促使糞便濕化,就容易拉肚子。同時因為吸收不完全,部分果糖會在結腸細菌的作用下,轉化為有機酸,進而刺激腸道、加速腸蠕動。
換句話說,理論上講,大量進食任何高果糖食物,都可以促進排便;如果本身存在果糖不耐受,效果就會更好。
因此,對大多數人來說,一杯蜂蜜的通便效果,和一杯糖水差不多。
對于慢性便秘來講,調整生活方式更為重要。具體來說,一要增加纖維素和水分的攝入,二要適度運動,三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蘆薈既能美容又能抗癌是種“完美”食物
流言:蘆薈既能內服又能外敷,不但可以美容潤膚,還能預防和治療包括癌癥在內的多種疾病。
真相:蘆薈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其中研究最多的是蒽醌類物質,主要存在于蘆薈的表皮及皮下的黃色乳膠中。其中最典型的是蘆薈素,可以刺激腸道排泄,不過同時它也是蘆薈毒性的主要來源,過量服用可產生腹痛、腹瀉等毒性反應。個別研究還發現它與孕婦流產有關,盡管證據不太確鑿,但足以引起重視。
(責任編輯:蘇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