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汶川地震中,超過37萬人受傷,其中綿竹有6300多人致殘。在綿竹援建的江蘇醫療隊為每一位重傷員都制訂了個性化的康復方案,幫助他們重返家庭、重返社會。

時任總理溫家寶為獲救的小馨懿讓路。資料圖
十年前為大家所熟知的“總理讓路女孩”宋馨懿,地震發生時只有三歲。為了保護她,她的父母雙雙遇難,小馨懿也失去了右腿。2008年5月底,小馨懿來到江蘇省人民醫院接受康復治療。后來,又在這里做了好幾次假肢調試。在江蘇,小馨懿一家和醫院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抱枕上的小女孩,是兒時的宋馨懿


已經上初一的小馨懿
一直和她生活在一起的叔叔宋崗見證了一切:江蘇省人民醫院承擔小馨懿安裝假肢的所有費用,以及路費、住宿費等,直到18歲。“他們給了馨懿第二次生命,這一輩子我都不會忘記。”

宋馨懿今年將參加鋼琴十級考試
目前,小馨懿已經可以正常走路,在成都一所中學讀初一,喜歡學英語、彈鋼琴。家里半面墻的獎狀里,寫滿她的努力。她還和小時候一樣愛笑,說話時始終面帶笑容:“我現在過得很好,學習也逐漸在往上提升,今后我想用我的努力來回報大家對我的支持和關心。”
和小馨懿相比,另外一些傷員的康復之路顯得更為艱難。地震時,綿竹市九龍鎮的楊發春被自家倒塌的房屋砸中,因為脊髓受傷而致下半身癱瘓。她覺得生活失去了意義,還拖累家人,心情跌入谷底。這時,援建的江蘇康復專家給她制訂了詳細的康復計劃,幫助她進行全方位的訓練。在32歲時,楊發春重新學習翻身、上下床、穿衣服、上廁所等曾經極為熟悉的一個個動作。

江蘇廣播記者李春艷(左)與傷員楊發春(中)、綿竹市人民醫院治療師吳丹(右)合影
身體漸漸康復了,但心里的傷還在痛著。為了幫助楊發春這樣的傷員早日走出心理陰影,江蘇康復專家又幫助他們成立了互助小組。每月一次活動,吃飯、唱歌、打麻將、交流生活感受……病友們抱團取暖,大家都越來越強。楊發春說,小組“把我們帶出來了”。
5.12紀念日要到了,楊發春將和病友一起參加在汶川舉行的馬拉松比賽,主題是“生命的贊歌”。
在所有地震災區中,綿竹重傷員的整體康復情況較好,這主要得益于江蘇康復專家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引進了三方合作模式,又稱“綿竹模式”。綿竹市人民醫院醫務科科長杜濤介紹說,這種模式是由康復醫療機構、非政府組織以及康復志愿者組成的。醫療機構主要負責治療工作,非政府組織提供資金,包括傷員的家居無障礙改造、互助小組的活動、購買輪椅以及更新配件等等,而康復志愿者則解決了人手不足的問題。

著名康復專家、江蘇省人民醫院康復中心主任勵建安教授與綿竹的傷員們在一起
受益于“綿竹模式”,十年來,綿竹的康復醫學也不斷發展。綿竹市人民醫院康復科由4人增加到40多人,并成為省級重點專科。一年前,醫院還將“綿竹模式”復制到云南魯甸地震災區。綿竹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陳浩表示,醫院和魯甸災區之間制定了“三年援建計劃”,綿竹市人民醫院的康復醫療專家為魯甸災區提供技術指導,盡到力所能及的幫助。

曾為康復綿竹傷員作出貢獻的專家和志愿者們
【記者手記】
綿竹是當年汶川地震后傷員最多的地方,江蘇在這里建設了亞洲最大的板房醫院。在綿竹援建期間,江蘇醫療隊讓絕望的病人看到希望,又于希望中見證奇跡。在病人眼中,他們是給了自己第二次生命的人;而在這些江蘇醫生心中,病人的毅力和堅強也讓自己成長。江蘇醫療隊為綿竹的醫生進行了全面培訓,他們高超的醫術和先進的理念得到傳承并發揚光大,更多的病人因此受益。而他們打造的“綿竹模式”,也為類似的災后康復救援行動提供了樣本和借鑒。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編輯/季玉馨)
(責任編輯:蘇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