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之匯,是重慶永川區一座國際農貿物流城的名字。這里是成渝間重要的農副產品集散地。離吉之匯不遠的鳳凰湖工業園,是目前國內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
“物流城地處郊區、尚未連接排污管道,過去每天得拉10多車污水到城里的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日均費用數千元,”吉之匯國際農貿物流城負責人說,那時周圍居民對污水意見很大。
大約三個月前,大小如一個標準集裝箱式樣的污水處理站出現在物流城附近。這臺加入了傳感器、控制器、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污水處理設備,處理后的水可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新華網發
大約三個月前,大小如一個標準集裝箱式樣的污水處理站出現在物流城附近。這臺加入了傳感器、控制器、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污水處理設備,處理后的水可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即使近距離接觸,也聞不到絲毫異味。”
李志剛,之前是深圳的一名創業者。作為生產這款分散式污水處理設備的企業的負責人,他說,最近準備把企業總部從深圳搬來永川。“這種智能化污水處理設備更適合廣大的鄉鎮,在西部,無疑更靠近市場。”
在永川街頭,老百姓開心地議論著當地兩家快餐店里新推出的“餃子機器人”。采訪中,只有一部分居民知道,這機器人是“永川造”,但見過的都說,“確實是又快又好。”
智能制造,是重慶永川近年來的熱詞。
今年9月,重慶文理學院機器人工程專業首次招生。這所大學,也位于永川。機器人工程專業是學校參與永川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
曾經,智能制造在永川也是一片空白。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的產業轉移為廣大中西部地區尤其是中小城市加速工業化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于是,各地紛紛推出一系列新興產業規劃、加大招商力度,力圖在承接產業轉移中占得先機。
但如何在“引得來”的同時“留得住”,如何讓招商項目變身激活當地產業升級的“催化劑”,而非園區內的“高級盆景”;進而超越“僅僅增加GDP數字”的短視思維,增強群眾在新興產業上的獲得感……幾乎成為中西部城市面臨的共同難題。
“某種程度上講,永川在智能制造領域的打法未嘗不是一種有益探索。”重慶當地學者稱。
不盲目跟風 瞄準區域市場需求
近年來,重慶永川選擇突破工信部原定的“南有張家港、北有石景山、東有青島、西有銀川”的產業布局,培育出了快速增長的智能制造產業。 新華網發
王川說,智能化的生產線,讓他嘗到了甜頭。
王川,重慶市鋒盈汽車配件有限公司總經理。這家以生產汽車發動機缸體為主營業務的企業,曾經面臨很大的技術升級瓶頸。
“2016年,我們陸續采購智能化裝備,提升生產線的效率。”他說,如今,企業生產效率提升了30%,人力成本還節約了一半。
“生產線的智能化水平更高,企業的競爭力也就更強了。” 王川口中的智能化裝備,來自一家叫威諾克的企業。
這是永川引進的第一家數控機床整機生產企業,此前位于重慶主城區。
威諾克入駐永川之時,正是永川發力智能制造之始。
像周邊許多城市一樣,永川的工業最早起步于上世紀八十年代。
從最初的以煤炭、鋼鐵、建材、化工產業產業為主,到后來依托重慶汽摩產業發展機械加工和汽車零部件產業,此后又依托重慶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電子配套產業。
2014年,永川工業總產值首次邁上千億臺階。但傳統產業占比過重,結構亟待調整。
此時的川渝地區,和王川的鋒盈類似的制造業企業普遍面臨轉型升級壓力。龐大的區域市場需求讓永川看到了機遇。最終,永川選擇突破工信部原定的“南有張家港、北有石景山、東有青島、西有銀川”的產業布局,開始發展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
后來的事實證明,助力當地制造業升級,成了永川智能制造迅速發展的“密碼”之一。
以最早進入永川的威諾克為例。
為因應客戶需求,近年來,威諾克聯合西安交大、重慶大學開發了五大系列幾十種高效率智能化機床及生產線產品。其中,機器人值守智能化盤轂加工生產線屬于行業首創,達到了德國同類生產線水平;全網智能化4小時快速服務響應系統,重新為行業制定了服務規則……
“在威諾克智能裝備的客戶群體中,川渝地區是最主要的市場之一。”
重慶威諾克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黃剛強說,如今,威諾克在永川已經基本實現本地化配套,“這也側面證明了永川智能制造產業的壯大。”
“制造業在川渝地區有著深厚的傳統和良好的發展前景,智能化市場前景廣闊。”重慶固高科技長江研究院副院長吳迪說,和其他依靠壓低要素成本而承接的轉移產業相比,智能制造在永川完全“留得住”。
創新“生態鏈招商”方式
據統計,永川智能制造領域已簽約引進和培育廣州數控、云南臺正機床聯盟體、德國埃馬克、德國利勃海爾等機器人及智能裝備企業136家。 新華網發
“引入深圳固高,就等于引進了一顆種子。”永川區相關負責人說。
2014年7月,在對永川進行了一星期的考察后,深圳固高科技有限公司重慶固高公司正式落戶。
固高是一個技術研究公司,由香港科技大學的李澤湘、吳宏、高炳強等3名教授成立。李澤湘是全球機器人學會主席,吳宏和高炳強分別是數控專家和微電子專家。
“作為技術創新平臺,固高的運營模式是不斷向外進行核心技術輸出與人才培養,并利用資本等手段,撬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吳迪說。 重慶固高科技長江研究院內展示的“永川造”機器人。新華網發
李志剛的智能化污水處理設備,就是基于固高的技術創新平臺而生產的。
固高落戶永川后,隨即在永川建立了重慶固高科技長江研究院,著力攻克了“高功率密度驅動控制技術”、“無傳感實時動力學模型辨識與控制技術”等一批業內關鍵共性技術。
吳迪說,重慶固高科技長江研究院的研發重點,將集中在弧焊、傳感器等領域。
研發平臺,讓一大批上下游企業加速向永川集聚。
目前,永川已建立了固高長江研究院、華中數控工程中心、西安交大聯合實驗室、重慶3D打印創新中心、機器人眾創空間5個公共服務和協同創新平臺。
此外,近年來還有多名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國家百千萬工程人才落戶永川,并培育了重慶“百人計劃”2人、重慶學術技術帶頭人5人,聘請來自香港科技大學、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的27名教授為技術顧問,“這些科研力量,正在為永川的創新研發提供智力支持。 ”
據統計,永川智能制造領域已簽約引進和培育廣州數控、云南臺正機床聯盟體、德國埃馬克、德國利勃海爾等機器人及智能裝備企業136家。
“永川將力爭到2018年,累計引進機器人及智能裝備企業200家,產值突破200億元。”永川區相關負責人稱。
重慶當地學者分析稱,在告別傳統單個項目招商的模式后,以重慶筆電、汽車產業為代表的產業集群招商模式日漸成為西部許多城市的共識。“永川通過引入研發平臺作為種子,吸引上下游企業主動靠攏,并不斷孵化新企業,共同形成智能制造的生態圈,則是招商方面的進一步探索。”
重慶固高科技長江研究院內展示的“永川造”機器人。新華網發
“城校互動”的發展模式
在重慶,轄區內擁有15所大中專院校的永川被稱為“職教城”。
此前,因為成功創造 “城校互動”模式,永川被教育部成為中國第四種職教發展模式。
“每年近3萬名的技能型人才,是永川智能制造產業快速發展的另一個密碼。”永川區相關負責人稱。
近年來,在“城校互動”思維的影響下,一大批高校與產業園區或智能制造企業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
重慶文理學院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為工業機器人高速高精度伺服控制、工業機器人高精度傳感器、智能裝備集成應用等方式,特別是在伺服控制算法領域取得系列先進成果。
“近年來,研究院與永川以及重慶多家單位如重慶華中數控、廣州數控、哈工大機器人等公司有技術合作協議,將為國產工業機器人精度速度的提高提供研究支持。”重慶文理學院相關負責人稱。
此外,重慶工業技師學院也引入華中數控共建“華數機器人工業技師學院實訓中心”,引入重慶固高機器人有限公司共建“重慶工業機器人特色人才培訓中心”……
在永川,目前已有9所院校開設了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相關專業,其中重慶工業技師學院是全國首批開設“工業機器人運用與維護”專業的學校。
高素質的人才供應加速了重慶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自入駐永川以來,威諾克在實現高速發展的同時,已經實現人才聘用以本地化、年輕化為主,”黃剛強說,這些年輕人有些已經成為公司的生產能手和技術骨干。
“下一步,永川將在已引進德國埃馬克、利勃海爾、博世力士樂和意大利法吉瑪等高檔數控機床和自動化企業的基礎上,依托中歐(重慶)班列,大力引進包括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在內的歐洲高端智能裝備企業,繼續做強智能制造產業,助力西部地區產業升級。”永川區相關負責人說。(完)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