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訊 看著保護棚搭建起來,得知山西省文物局批復了玉皇廟保護修繕工程的立項報告,58歲的曹文孝終于松了口氣。他感慨道:“終于等到修的時候了。”
曹文孝是山西省平順縣南社村農民,也是該村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玉皇廟的文物保護員。
記者走進玉皇廟,眼前的情景宛如一位打著點滴、輸著氧氣的病人。正殿前的兩根柱子被鐵絲拉扯著,獻殿內一根根長木棍和殿外的一個個水泥墩相互用力,支撐著開裂的墻體。
盡管傷痕累累,卻掩飾不住這座600余歲元代大殿的建筑魅力。正殿前兩根粗大的桑木柱子和殿內兩根粗大的荊木大梁,自然取材,粗放不羈。兩面墻上是二十八宿的壁畫,線條流暢,人物栩栩如生。
“這已經算是好的狀態了,前些年廟內連院墻也沒有,大殿后墻部分倒塌,村民們在廟內廟外空地上種地。”曹文孝說。
曹文孝正式與玉皇廟結緣是在2009年。看著本村唯一的廟宇日漸破敗,曹文孝內心焦急。
“后來部分墻體倒塌,岌岌可危,我覺得不能再等了!”曹文孝說,于是2009年農歷3月初,他向全村發起倡議,立志加固廟宇。
在《倡議書》中,曹文孝寫道:“……這是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慧,也是我們代代南社人的驕傲,但是喜去憂來,因年久失修日月摧殘……面臨倒塌,怎么辦,急需維修加固,刻不容緩。我們身為南社村的子孫后代,有義務保護祖先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
雖然簡短的《倡議書》中有不少錯別字,但是情真意切,令人動容。
“當然也有不理解的,比如不讓村民在廟內種地,就得罪了11家,被罵多管閑事。”曹文孝回憶說,“但絕大多數村民支持維修工作。全村170余戶,戶戶出錢,人人出力。最后大家共捐款4萬余元,捐工百余日。”
一年后古建筑得到了加固,而曹文孝自家7畝地全部荒廢。
如今,記者看到,四周院墻修建了起來,正殿后墻得到加固,安裝上了防護欄對文物進行保護,并在獻殿外修筑了水泥墩防止墻體倒塌。
2010年,曹文孝成為文物保護員后,就開始了以廟為家的生活。雖然每月只有300元工資,但是老曹每天至少要到廟里檢查一次,負責古建筑的安防和消防工作。
“沒有一分錢我也管!祖先在條件不好時修建了這么好的建筑,現在條件好了,我們保不下來如何對得起古人。”曹文孝說。
讓他欣慰的是,去年南社玉皇廟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升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部門也計劃對其進行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