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訊 近日,一款名不見經傳的中國手機突然在網絡上走紅。原因是該品牌手機深耕非洲市場,根據非洲消費者在膚色、排汗等方面的特征,開發出了特種美顏、防汗防摔等特定需求的產品功能,深受消費者喜愛。正是依靠這種“訂制”,該品牌占據了非洲手機市場約40%的份額。
縱觀近幾年的中非合作,“訂制”特色體現在方方面面。2015年12月,習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上提出未來3年中非“十大合作計劃”。針對非洲基礎設施滯后、人才不足、資金短缺三大發展瓶頸,開出了相應的“藥方”——幫助非洲構建自主可持續發展的工業體系、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和公共衛生防控體系,助力非洲實現持久和平和自主可持續發展。對此,非洲媒體評論稱,誰能幫助非洲解決這三大民生問題,誰就是非洲真誠的朋友和可靠的合作伙伴。
2016年是落實論壇峰會成果的開局之年,盡管世界經濟低迷不振,全球貿易增長乏力,但論壇峰會釋放的強大正能量為中非合作換上了新引擎,中非互利合作逆勢而上,踏入換擋加速、提質增效的新征程,三大變化透射合作發展新希望。
合作主體在遷移。截至2015年7月,中非雙方簽署各類合作協議約250項,涉及金額超過500億美元,其中中企和金融機構對非直接投資和商業貸款占比約92%,成為中非合作新主角,雙方政府則逐步從“臺前”走到“幕后”,肩負“搭臺”作用。
合作結構在升級。工程承包、一般商品貿易、礦業投資往往被稱作中非合作的“老三件”。而今,基礎設施運營、工業園區建設經營、金融服務等中高端領域已是中非合作新增長點,產能合作和投資合作正在成為推動中非合作的新動力。
合作觀念在更新。從接受援助到“筑巢引鳳”,非洲國家“向東看”,希望借鑒中國發展的成功經驗和發展模式,期待投資、市場準入和旅游等互利合作,積極改善營商環境,吸引中國企業前往投資興業,越來越多的中企也把非洲視為“投資熱土”。
不久前,非洲知名獨立無黨派調查機構“非洲晴雨表”發布題為《中國在非洲影響力持續加強贏得廣泛積極評價》的報告。對來自非洲36個國家的5.4萬名民眾進行的調查顯示,大部分非洲人認為中國在非洲的經濟和政治活動契合了非洲需要,是在為各自國家的發展做“加法”。
匯聚智慧、凝聚共識,中非合作迎來了發展戰略梯次對接的歷史性機遇。非洲是建設“一帶一路”的重要方向和落腳點,東部和南部非洲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和自然延伸。隨著新一輪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非洲可以率先從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中受益,并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中非產能合作已取得重要早期收獲。亞吉鐵路建成通車,尼日利亞阿布賈至卡杜納段現代化鐵路開通,安哥拉本格拉鐵路的正式運營,蒙內鐵路將在今年下半年通車試運營……這些富含中國技術基因的交通動脈,助推非洲發展進入“快時代”。
根深者葉茂,木欣欣以向榮。中非友好合作的碩果造福人民,在當今國際關系領域形成一道亮麗風景線,給世界以啟迪。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