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之旅康復中心,閆洪新正在教孩子畫畫。采訪對象供圖
原標題:小老板貼錢貼房開啟殘障兒童“愛之旅”
第19期
姓名:閆洪新
年齡:32歲
社區:門頭溝區永定鎮馮村
大西北網訊 事跡:2012年,做服裝生意起家的志愿者閆洪新跨越諸多難題,自掏腰包創辦了“愛之旅康復中心”,義務接收來自低保單親和貧困家庭的近80名殘障兒童。如今,多數不能自理的孩子已能自己走動、吃飯、上衛生間了。中心還成立了志愿服務總隊,善舉遍布全門頭溝區。
榜樣說:很多人問我,這么久了圖什么?其實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在圖什么,可能是日子久了,和孩子們有感情,放不下了。看見他們一點點進步,我都會很開心,很滿足。
走進北京市門頭溝區永定鎮馮村,一條經營餐飲服裝的街道中間,空出一塊寬約兩米的胡同口,墻上掛著“愛之旅康復中心”的牌子。沿胡同繼續往里走,是一處有七八間房的小院。這里,接收了80多個3到16歲有精神或智力殘疾的孩子。
4年前,當了多年志愿者的閆洪新利用自家民房創辦了這個康復中心。4年來,他靠著生意的貼補和社會的幫助支持,沒向孩子們收過一分錢。
初衷
源于多年志愿者經歷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12月14日,走進康復中心的教室,一個患有腦癱的短發女孩正坐在輪椅上,頭不受控制地側向一邊,嘴角歪著,跟著老師的鋼琴聲唱歌,她發音不很清楚,一字一句略有停頓。
教室另一側,一個10歲左右的男孩正趴在桌前,桌上擺放著貼有衣料的方形木板,形同一件敞開的衣服,他在學習怎么把衣服扣起。看見閆洪新走進教室,他轉過頭咧開嘴笑了,雙手生硬地拍著掌說道,“校長,校長,今天我沒扔東西,也沒尿褲子。”
這只是康復中心的一角。整個中心分為七八個不同類型的教室,每天,由15個專業康復老師帶領,80余個患有精神或智力殘疾的孩子分類進行康復訓練。
閆洪新本是個工薪族,后辭職創業經營生意,家庭和身邊都沒有殘疾孩子,談及最初創辦的原因,他說源于自己多年的志愿者經歷。
“當時參加志愿者活動,就是好奇。”閆洪新回憶道,多年前,他常和其他志愿者去山區的殘障兒童家庭,帶上玩具和小禮物,陪著做游戲,幫著打掃衛生。
“很多父母因為忙,顧不上,孩子就只能被反鎖在家里。有的家庭,母親也有智力殘疾,全家靠父親一人支撐。”隨著了解增多,他逐漸發現,僅門頭溝區,就有300名殘障兒童,其中很多都是山里孩子。
由于福利機構只招收沒有監護人的殘障兒童,有監護人的只能自己尋找康復中心。而大多數康復中心每月要收4000元左右的康復訓練費,“這不是一般家庭負擔得起的,但孩子要是及時進行康復訓練,很多時候情況是可以好轉的。”
初為人父的閆洪新深受觸動,“我那時就想,要給這些殘障兒童找一個能自由玩耍的地方,幫助他們做康復訓練,給他們另外一個家。”
創辦
三請孩子免費入學
4年前,閆洪新把自家一處小院騰出來,籌建康復中心。
母親卻并不支持,“周邊600多平米的房子,一年租金都要幾十萬,你不出租,還每年貼錢辦康復中心,重裝、買設備、請老師,這中間要花多少錢?你算過沒。”
幾番勸解后,閆洪新選擇了堅持,他向門頭溝區殘聯申請執照,投入近50萬元,重新翻修一遍平房,購進一批康復訓練設備,并聘請幾名有資格證的訓練師,掛牌成立“愛之旅”。
聽說不收費,招生卻又面臨信任困難。“很多家長覺得我們是騙子,利用孩子去騙取國家的政策資金,不愿把孩子送過來。”
初期,閆洪新常和4個老師一起挨家挨戶去拜訪。遠到百公里外的清水鎮,近到10公里外的潭柘寺鎮,閆洪新幾乎跑遍門頭溝區的每個鄉鎮,走訪了近300個家庭。
康復中心的第一個孩子,是智力殘疾的男孩鑫鑫,這是閆洪新和老師三次拜訪后入學的。
“那會兒鑫鑫10歲,智力比常人要低,甚至不會自己喝水吃飯,父母上班前喂他一次水,直至下班,他才會喝第二口水。”第一次拜訪,家長對閆洪新很是戒備,大門緊閉,把他們拒之門外。
第二次登門,閆洪新找來朋友做中間人,家人仍是不信任,只說“我們孩子哪兒都不去,不收費,沒有這樣的好事。”
閆洪新并沒放棄,過上幾天,他第三次來到鑫鑫家,叫上街道工作人員陪同,他向家屬鄭重承諾,“把孩子送過來試一周,覺得不好,耽誤孩子病情了,您隨時接走。”
鑫鑫父母最終同意。
隨后,“愛之旅”迎來首批15名殘障兒童。
孩子的改變,家長們看在眼里。
6歲的小雨患唐氏綜合征,智力有點低。在康復中心兩三年,現在能和別人正常語言交流,知道脫褲子,吃飯,聽媽媽講故事。
母親任女士心存感激,這個當初不會說話、吃飯都挺費勁的孩子,在送進康復中心半年左右后,任女士有一天剛進教室接孩子,老師問小雨,“你看,誰來了。”“媽媽”,小雨一邊喊著,一邊向母親走過去。
任女士先是一愣,這還是第一次聽見孩子張口清楚地叫“媽媽”,她一把抱住孩子,開心得身體顫抖,“正常家庭可能體會不到,這聲媽媽有多來之不易。”
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比如腦癱的疆疆,剛來時連坐都不會,只能老師抱著,現在已能自己行走。比如我們這邊一個自閉癥孩子,現在已離開康復中心,融入正常孩子里上學了。”康復中心老師朱淑秋說道。
拆遷
康復中心要搬家
分文不收,也給30出頭的閆洪新帶來不小的經濟壓力。學校步入正軌后,他曾想讓孩子每月交幾百元學費。
即便比類似康復中心收費低得多,然而讓交費的第二天,平常熱鬧的學校立刻冷清下來,孩子們都沒來上學。家長們也很無奈,“家里困難,交不了這個錢。”
閆洪新不得不打消收費念頭,咬咬牙就撐過去了,耽誤了孩子們康復就不值得了。
孩子越來越多,花銷越來越大,新設備也沒錢買,2013年底,經過一系列政府工作人員實地考察、情況申報等正規流程,閆洪新申請到了北京市殘聯補貼基金,殘障兒童每年每人可享受1.5萬元的康復訓練補貼,發到每個家長手中。
體諒閆校長的不易,多數家長會如數把拿到的補貼交給康復中心。負責老師朱淑秋算了一筆賬,康復中心每月成本開支約7萬余元,康復訓練補貼剛夠支付15名老師的工資。
近兩年,康復中心得到社會關注,一些愛心人士和企業也會進行捐助,經營得以順利進行。然而,就在上周,閆洪新突然接到通知,小院要被拆了。
閆洪新度過了最為焦慮的一周,跟著文明辦工作人員,他又重新找了一處600多平米的房子,目前仍在商討中,后期談妥后會進行重新翻建、裝修。“新找的房子還要每年交房租,明年可能更加艱難,但我不想放棄。”閆洪新說。
【大家問】
問:作為校長,你還擔負起接送孩子們的司機工作?
答:是的。這些學生里,很多是來自于門頭溝山區,更多家庭里,父母不想帶著殘障孩子坐公交,讓孩子被異樣的眼光包圍。為了孩子每天上下課方便,我花16萬買了一輛面包車當校車。
幾年來,我從沒睡過一天懶覺。每天早晨7點半,沿著線路將孩子們接上車,最遠的,是門頭溝山區景區再往上的村子,車上一般要兩名老師陪同,有的孩子太小,也有腦癱的孩子,甚至不會自己坐著,老師必須抱著坐車,萬分小心。
問:四年來,有沒有孩子的成長讓你感動?
答:每一個孩子的進步我都看在眼里,實際上,家長們把孩子們送進來,就是希望有一天孩子能夠通過康復訓練,融入到正常孩子學習生活中。
最感動的可能是一個患有自閉癥的孩子,來這半年多時間,逐漸康復,現在已進入正常學校里學習,就在今年4月,我們給孩子舉辦了一個活動,“關注星星的孩子”。看著這個曾經默默躲在角落不愿意說話的孩子,走上幾百人圍著的臺上唱歌,那一首“隱形的翅膀”,唱哭了我們在場的幾乎所有人。(新京報記者 左燕燕)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