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訊 今年,臨夏州東鄉縣多措并舉、精準發力,推進雙聯行動與精準扶貧工作深度融合,探索“以黨建帶扶貧”的工作模式,注重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帶動作用,發揮黨員、黨組織模范帶頭作用,積極引導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干部在雙聯行動中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在近期的危舊房排查、貧困人口建檔立卡等工作中涌現出一批作風實、力度大等先進集體。
東鄉縣廣泛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基層黨組織中堅持民主集中制,努力創造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紀律又有自由,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的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借省扶貧辦在汪集鄉沙黑池村開展參與式扶貧試點的東風,總結經驗,強化宣傳,典型引領,在全縣重點貧困村全面推廣參與式扶貧模式,通過召開村兩委會、村黨員會、村民代表會、全體村民大會“四會”,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收益權“四權”,真正實現從“要我脫貧”到“我要發展”的轉變,充分調動了群眾脫貧致富和參與建設扶貧項目的積極性,打通精準扶貧“最后一公里”,確保按期完成穩定脫貧任務。截至目前共有24個鄉鎮、78個村開展參與式扶貧試點工作,一方面動員群眾發展畜牧養殖和經濟林果產業,共修建暖棚圈舍5226座,栽植大接杏子、花椒、核桃、啤特果等經濟林3.1萬畝,種植黑、紅枸杞共計2.97萬畝,使“掙枸杞錢”的構想初步變為現實;另一方面大力實施“東鄉手抓走出去”工程,共發展牛肉拉面、東鄉手抓等清真餐飲實體和農家樂260家,全縣累計在外發展東鄉手抓、牛肉拉面等清真餐飲實體達1500家,從業人員2.6萬人。同時,引導群眾廣泛參與項目管理,加強項目監督,變過去“給錢給物要我干”為“主動參與我要干”,從而激發貧困群眾發展熱情,培養自我發展能力,促使群眾更好地發揮聰明才智,更多地凝聚發展力量,更快地實現脫貧小康。
黨員干部充分運用雙聯行動的平臺作用,更好地服務群眾,經常深入精準扶貧第一線,為貧困群眾送去致富項目、傳授生產技術,打開致富門路,采用自下而上參與式扶貧的決策方式搞好精準扶貧,把實施項目的權力交給群眾,由群眾投票表決選擇出最需要實施的項目,制定項目清單和規劃,項目內容更加廣泛,不僅涉及水、路、房、田等基礎設施和養殖、林果等產業,還包括技能培訓、婦女刺繡、公共服務以及村容村貌等方面。堅持縣內培訓與縣外培訓相結合、現場培訓與實地實習相結合,緊扣群眾樂于接受的項目抓培訓,整合資金420萬元,開展了東鄉手抓、牛肉拉面、烹飪等清真餐飲和駕駛、挖掘機、裝載機、電工、焊工等技能培訓1.1萬人;協調聯系省州縣雙聯單位和相關部門分鄉村組織開展良種羊繁育、旱作農業、設施蔬菜栽培、林果栽植管護等種植養殖實用技術培訓1.4萬人,實現了從種養業的勞動力到產業技能人員的轉變;依托“隴原巧手”等項目,在貧困戶婦女中開展刺繡培訓800人、絲網花工藝品培訓1000人、布鞋加工培訓800人。通過全方位培訓,使年度計劃脫貧、有培訓需求的建檔立卡戶勞動力技能培訓基本實現了全覆蓋,有效促進了勞務從“苦力型”向“技能型”的轉變,去年全縣輸轉勞務近8萬人次,實現勞務創收9.65億元,真正做到了項目扶持更加精準,既滿足共性需求,又滿足個性化需要,具有廣泛的民意基礎。
針對在工作中查找出的基礎薄弱、推動不力等問題,從加強村干部、駐村工作隊和農村黨員管理入手,建立和修訂了《加強和改進基層黨建工作的意見》、《東鄉縣村干部管理辦法》和駐村幫扶工作隊定期匯報、季度督查等一系列黨建工作制度,實現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日常管理的精細化、科學化和規范化。同時,為進一步夯實農村基層黨建基礎,深入推進黨員組織關系集中排查,從源頭上治理黨員組織關系“空掛”、“失聯”等現象,解決“口袋黨員”、“隱身黨員”等問題,確保學習教育覆蓋到每一名黨員,真正把合格黨員的標準體現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情懷中,體現在對自身崗位的踏實奉獻上。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利用村支部召開黨員大會、支部委員會、黨小組會的時機,召集村上群眾全程參與項目的篩選、設計、規劃、實施、監管和驗收過程,目前,全縣各村結合實際,相繼成立了村級項目實施、產業開發、技術培訓和矛盾糾紛調處等小組,充分發揮了廣大黨員群眾群策群力、集思廣益的作用,在有效提高扶貧精準度和扶貧資金使用效率的同時,增進了黨群、干群關系,真正把扶貧工作做到點上、做到群眾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