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美國大選的三重功效日益式微
2016年的美國大選,無疑是近些年來最吸引人的一次,不只是有了特朗普的打諢插科,更在于在兩個都不受歡迎的候選人之間選擇,讓美國人捉摸不定,充滿戲劇性。按理說,因口無遮攔而不斷引發爭議的特朗普本不被美國財團和精英看好,沒想到他異軍突起,共和黨就是攔不住他,使之獲得了正式提名;按理說,只有希拉里才能阻止特朗普,因此她才得到了美國財團和精英的力挺,抹平了“郵件門”亂局。然而希拉里也有自己的劣勢:一是老面孔,二是老政黨——民主黨已經執政八年了。
不正常時期的美國,在世界亂局中出現選舉亂局,讓此次美國大選充滿了懸念。支持和反對某位候選人的美國選民都很堅決。盡管金錢政治依舊,美式民主的虛偽卻不再能遮遮掩掩了。
最重要的是,傳統美國大選的三重功效,在2016年大選中都難以為繼:
第一層功效,對統治階級而言,大選是美國社會進行周期性的政治力量整合、利益分配、政策調整,是資本主義的自我批評。傳統上,美國大選不過是百事可樂與可口可樂之間的選擇。此次大選,似乎在可樂與雪碧之間選擇了。世人多認為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是另類,美國人多認為他恰恰代表了美國政治的包容性、革新力。美國內外認識反差如此大,常常讓世人對大選結果看走了眼。正如英國脫歐戲劇性結果出來,讓我們反思精英政治不再、理性選擇不再一樣,這對美國選民無疑敲響了警鐘。
第二層功效,對被統治階級而言,大選是增進資產階級統治合法性、釋放社會不滿、著眼美國長治久安的重要途徑。大選是以分裂的形式走向更高層次的團結,以人民內部矛盾沖突與合作的方式整合美國社會;同時也是對現任政府政績和繼續執政合法性的全民公決。而此次大選似乎超越了這一層面,是對全球化的公決,關乎美國繼續推進全球化還是回歸孤立主義的公決。
第三層功效,對世界而言,大選是傳播美國政治文化、增進美國軟權力,為美國在世界上干涉他國內政、推行其民主理念和模式造勢鋪墊。美國大選為世界所關注的程度,為他國所可望不可及,這正是美國統治階級所期待和津津樂道的,這本身就是對其權力交接模式的一種無形認可。可以說,美國選民在用手投票時,世人在用眼睛投票。美國大選似乎成為世人共同的事,這本身就是美國全球影響力的寫照,也是美國“領導”世界的合法性重要國內來源。而這次大選不同,爭論的焦點從如何“領導”向是否“領導”大轉折,折射出美國與世界關系的蛻變。
這三重功效不再,是否意味著美式民主正面臨異化和變質?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