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訊 據酒泉市政府披露,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敦煌市始終自覺把文化遺產保護的“祖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位置,作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建設、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建設,特別是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籌備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重要支撐。
健全制度化體系,強化“非遺”保障力。專門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市財政專列工作經費并建立逐年增加機制。制定《敦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編制了《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全市被列入國家、省、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達105項,其中敦煌曲子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敦煌彩塑制作技藝等7項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9人被列入國家、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其中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人,省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人。
爭取入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試點城市,建立了敦煌曲子戲、敦煌民歌、敦煌彩塑等21個非遺傳習所,全部免費向群眾開放。對已經列入國家級、省級、市級的53項非遺名錄體系、傳承人體系、項目概況等通過互聯網向全社會進行展示,為繁榮發展群眾文化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運用數字化手段,詮釋“非遺”親和力。嚴格落實《敦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做好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保護,深入推進全國非遺數據庫試點城市建設。對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拉網式”普查,收集敦煌曲子戲原始手稿45萬字、民間故事原始手稿12萬字、社火原始手稿8萬字、民間戲曲音樂164首等,制作了線索表、調查表和非遺資源目錄清單,并組織專業人員對收集整理的180余條非遺普查線索進行匯總整理,現已整理出文字20余萬字、圖片3000余張、視頻資料3000余分鐘,建立起了比較完備的非遺資源檔案。
特別是敦煌市被文化部列為全國第二批非遺數字化管理系統試點市后,編制了非遺數字化管理系統實施方案,配置數字化管理設備。同時,對瓜州、肅北、阿克塞的非遺現狀及其保護情況進行調研,將三個縣156項非遺項目整合編入敦煌非遺數據庫資料,為敦煌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提供了更有力支撐。
堅持融合化路徑,展現“非遺”感染力。堅持“內容為王”原則,深入實施文化遺產“歷史再現”工程,積極探索敦煌曲子戲、敦煌彩塑、敦煌剪紙等國家級、省級非遺名錄項目,與文化旅游產業和文博會深度融合的方式,賦予非遺新的時代內涵,推動非遺的永續傳承和合理利用。
近年來,敦煌市以“非遺”為“基因”,成功舉辦六屆敦煌曲子戲大獎賽、“民俗文化杯”敦煌曲子戲大獎賽和春節經典劇目展演等非遺展示活動,參賽曲子戲班共計219個(次),參賽劇目共計412個,觀眾達8萬余人次;編輯出版發行了《敦煌曲子戲》、《敦煌與絲綢之路—經典名勝故事大觀》、《敦煌民歌集》等非遺保護系列叢書;組織創作了《敦煌人家》等與敦煌文化相關的劇本20余個,其中劇本《佩為媒》獲得第八屆全國戲劇文化獎;聘請專業攝制團隊,拍攝錄制了敦煌曲子戲經典劇目42個,使民間瑰寶更廣泛的傳播流傳。
開展活態化展示,擴大“非遺”影響力。通過在國內外開展敦煌文化藝術巡展、精品舞臺劇目巡演、敦煌學術文化交流等活動,切實加大敦煌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力度。2012年敦煌曲子戲參加了“新疆首屆鄉村藝術節暨首屆呼圖壁新疆曲子文化節”,榮獲特別貢獻獎。“2013文化部‘春雨工程’陜西文化志愿者敦煌行”與敦煌市共同進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演出活動。
2014年敦煌彩塑制作技藝、敦煌古代舞蹈參加了省文化廳組織的平涼市崆峒古鎮甘肅省非遺展演活動。2015年,敦煌舞舞蹈隊赴青海西寧參加西北五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節目展演;敦煌壁畫臨摹作品展在德國、法國、韓國、臺灣等地展出;敦煌古代舞蹈在歐洲、韓國、日本等國家進行交流演出,在各地引起了很大反響。
推進常態化傳習,增強“非遺”生命力。通過全方位開展師徒傳承、群體傳承等拜師學藝活動,重點從表演技巧、導演知識、唱腔曲牌、打擊樂弦樂演奏等多方面對非遺新人進行培養,推動非遺傳承隊伍不斷發展壯大。
目前,敦煌已發展敦煌曲子戲、民歌、敦煌舞等非遺傳承隊伍40多個,被評定為國家級項目傳承人1人,省級項目傳承人10人,市級傳承人23人。非遺傳承隊伍常年活躍在田間地頭、居民小區、農戶院落等群眾舞臺,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同時,邀請陜西、寧夏、青海等西北五省區及周邊縣市民俗專家和非遺傳承人100余人,在敦煌召開了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敦煌)研討會,圍繞絲綢之路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保護與利用等方面進行了研討交流,從而使非遺文化得到進一步繁榮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