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訊 進入4月的蘭州草綠花紅,黃河風情線上垂柳婀娜。隨著天氣漸暖, 出行踏春的市民越來越多的開始選擇公共自行車。這使得蘭州騎行公共自行車的記錄也不斷被刷新。市民在享受自行車便利服務的同時,腦海中一定會想到公共自行車背后的服務人員。為此,近日記者專門走訪了蘭州公共自行車服務發展有限公司,現場了解了服務人員的工作狀況。
4月10日10時許,記者一走進七里河公交公司院內的自行車公司大門,就看到十幾人蹲在地上修理自行車。他們有的手拿扳手在拆卸中軸,有的在矯正車圈,有的在用銼刀銼刷內胎,現場一片繁忙場景。記者觀察到現場一名中年男子,一邊干著自己手中的活,還一邊不時走到其他人身邊,耐心的向人傳授修理技術。自行車公司維保中心負責人姚偉忠向記者介紹,現場傳授技術的人叫牛有堂,他是公司維修自行車的骨干,牛有堂工作不僅能做好分內的事情,還不厭其煩毫無保留的向他人傳授技術。
工作休息時間記者和牛有堂聊了起來,個頭適中,臉色紅潤身體敦實,國字型的臉上鑲著一對有神的眼睛,“我雖然修了20多年的自行車了,可來公司工作到還不到一年。”姚偉忠笑著講,公司去年剛投入運營牛有堂就來了,算是公司的老員工了。牛有堂介紹他是皋蘭縣水阜鄉人,18歲那年跟哥哥來蘭州學修自行車,那時騎車子的人很多,每天都有許多活。大約半年后,心靈手巧的牛有堂感覺“翅膀”硬了,于是,他在東郊小學附近自己擺了一個維修攤子。由于人隨和加上技術好價格公道,牛有堂維修攤子很快就小有名氣。附近人們修車子都喜歡來他攤子,邊修車子便和他聊天。牛有堂是一個肯動腦筋的人,他不滿足現有的技術,打聽到紅山根一位修車師傅,是架子車廠退休的師傅,自行車整圈有一套絕活。于是,閑暇時間他上門拜師學藝,他的誠懇贏得了這位修車師傅的信任,他將自己的整圈技術傳授給了牛有堂。
幾十年來牛有堂憑借修車技術,不但養活了自己還回家蓋房娶妻生子,這些年來他的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然而,從2011年起由于多種原因,騎車子的人越來越少,他的生意也越來越清談。后沒有辦法牛有堂只好歇攤外出打工,“畢竟和自行車打了幾十年的交道了,和自行車也有了一定感情,說實話我愿意修理車子,不僅能養家糊口,同時看到修好車后人們的笑臉,我也感到了自己的價值。”這些年雖然從事其他工作,但心里感覺空堂堂一般。去年公共自行車公司成立招聘維修人員,牛有堂第一時間就來到公司報了名。“如今我又能天天和自行車打交道了,心中的空堂感也沒有了,現在我才明白我是打心眼里喜歡自行車。”
牛有堂說,公共自行車和原來車子結構雖然大體相同,但還是有些部位不一樣,也就是說技術更先進了。如車座公共自行車可自如調節,另外,車圈也不一樣。原來是鋼圈如今是鋁合金材料。所以在修理上也要創新,僅靠老經驗肯定不行了。剛來時一次拆卸中軸,用原來方法怎么也拆不下來。后來,他采用土辦法用螺絲將軸固定結實,最后用管鉗才把中軸拆下來。“這也算是一個技術小發明吧?直到現在拆卸中軸仍然采取此方法。”牛有堂臉上露出得意神色。整圈是修車技術中的難點,以往鋼圈牛有堂修得得心應手。可公共自行車車圈是鋁合金,采用原來方法也不適合。后來他琢磨到一個方法,那就是車圈未放到整圈架前,先在受力點上進行整形,待基本成形后再放到整圈架上調整。以后,后他把自己的整圈經驗也告訴了同事們,大大提高了修車的效率。
“我來公司近一年,已經培養了七八個徒弟了,如今他們都能獨當一面了。”牛有堂講,他們每天修車多是修補內胎。他提醒市民騎車時應先檢查,不要帶病騎行車子。近來隨著市民騎行量的不斷攀升,修車量也比前一段時間明顯增加,近來他們都是滿負荷工作。10幾個人每天平均要修8輛多車子,早晨一上班一直忙到下班。“工作雖然辛苦,但每天走到街上看到市民騎車的身影,我的心里就自然會涌起有一股自豪感。”采訪結束牛有堂如是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