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當供銷社遇見電子商務
年逾花甲的供銷社與青春年少的電子商務相遇,會碰撞出什么火花?從目前的探索來看,這一看似并不協調的老少配,竟產生了令人驚喜的多重效應,不僅讓供銷社重煥生機,而且彌補了農村電子商務這個短板,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了一條農產品生產銷售的新路子。
網點+網絡,電子商務走進鄉村
當城里人只用輕點鼠標,就可以足不出戶買賣商品時,電子商務在廣袤的農村卻依舊屬于空白。盡管業界極度看好農村這一廣闊的市場,但由于運營成本高,路遠、件少、投入大,電子商務在農村依然難以快速發展。
就在農村電子商務成為業界熱點、難點問題時,一種大膽而有效的嘗試卻在我省悄然進行著。
“全省1.3萬個供銷社網點,覆蓋到所有村。這么廣的覆蓋面是通過幾十年的經營形成的,也是農村電子商務急需的。完全可以將供銷社網點與網絡結合起來,讓網上購銷平臺通過遍布鄉村的網點,從虛擬走向現實。”省供銷社主任張正謙解釋道。
但是,用網點加網絡的模式,打得通電子商務“最后一公里”嗎?
“當然可以了,現在我們做的就是這件事。”酒泉市供銷社主任蘇振龍答道,“通過巨龍農網這個電子商務平臺,酒泉市農民就可以實現在網上選購大到農機具、農藥化肥、小到日用百貨的所有商品。”
巨龍農網是酒泉市供銷社所屬企業巨龍公司主辦的電子商務平臺。通過它,酒泉市農民不僅可以通過網絡選購心儀的商品,而且只用輕點鼠標,就可以“命令”基層供銷社將所需的農用物資送到田間地頭。
“農民選購好商品后,基層網點就可以進行配送,全市供銷社有386個基層網點,目前基本可以覆蓋到全市農村。實踐證明,電商平臺加供銷社網點,可以節省電商網絡再造的成本,同時解決農村商品配送、體驗問題,是一個可行的模式。”巨龍物流港總經理胡祥說。
在肅州區總寨鎮經營花卉制種的葛紅,事業剛起步就一直在巨龍農網連鎖的線下體驗店購買化肥,現在她連體驗店都很少光顧,直接在家里從網上下單購買農資。她對記者說:“從網上買的化肥能直接送到我的地頭,不僅為我省去了搬運費,每袋還能有些小優惠,相比從實體店買的費用,在網上我還能多買兩袋呢。”
線下+線上,農產品銷售有新路
打開瀏覽器,在地址欄內輸入網址:gsgxsp.tmall.com,就進入了一個名叫“甘肅供銷生態農莊”的網上商城。在這里,我們熟悉的臨澤小棗、隴南木耳、條山杏脯,都可以找得到。
“這個網店是省供銷社主辦的,2014年10月23日正式上線運營,首批上線25個品種,主要銷售的都是甘肅省的名優農特產品。”省供銷社副主任寇明尚說,“搭建專門為甘肅農企服務的電商平臺,開設商城級網店,就是為了搭上電子商務的‘快車’,充分發揮供銷系統農特產品資源優勢、網絡優勢和經營優勢,為全省農特產品銷售探索一條新路。”
截至目前,已有9家企業入駐“甘肅供銷生態農莊”,最多的單品銷售已達4500件,總瀏覽量達2.23余萬次。
除省供銷社外,隴南市供銷系統也在電子商務平臺上做得風生水起。
隴南市供銷系統在阿里巴巴、淘寶網開設了以隴南農產品為主的網店46家,線上銷售產品涉及核桃、橄欖油、食用菌、山野菜、土蜂蜜、食用油、蘋果、天麻、中藥材飲片等20多類80多種產品。2014年前10個月,通過電子商務實現網上銷售達2763萬元。
線上負責宣傳、推介、銷售,線下負責生產、物流、包裝、配送,二者的有機結合,為我省農特產品銷售打開了更加廣闊的市場。產與銷頻繁的直接對話,促使受益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品牌意識陡然增強,農特產品生產在市場作用下不斷向規范化、集約化轉型。同時,細細的網線還將電商、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戶緊密連接在一起,形成了從田間地頭到電商平臺的生產銷售新模式。
“全省供銷社系統有180家農業龍頭企業,1900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615萬畝農特產品生產基地,這么豐富的資源,要是由電子商務平臺整合到一起,發揮出來的帶動效應必將是無可限量的。”寇明尚充滿信心地說。
傳統+現代,老供銷創新服務手段
上世紀50年代,供銷社在全國得以建立。在計劃經濟時代,供銷體制在農產品統購、工業品統銷方面一直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今天,在廣大農村,供銷社的金字招牌依舊受到農民的信賴。在遍布鄉村的經營網點,供銷社依舊履行著收購農特產品、供應農資及日常生活用品、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服務職能。
不過,在商品經濟日益發達的今天,供銷社傳統的經營方式已很難抵抗市場的不斷沖擊。要繼續生存,就必須轉變思路,將基層供銷網點打造成農村社會化綜合服務平臺,就成為必然選擇。
在這一平臺的建設中,網絡繼續扮演著強力助推器的角色。
“通過巨龍農網,農民不僅可以購買農藥、化肥、農機具等生產資料,還可以通過科普欄目了解最新的實用農業技術、市場信息,并且讓在線專家為他們答疑解惑,輕點鼠標就接受了培訓。”蘇振龍介紹說。
就是這樣,電子商務平臺在承擔購銷任務的同時,又將農村社會化綜合服務平臺“搬”到了網上,使農民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得海量信息,有效地縮減了城鄉信息鴻溝,使對農服務更快、更好、更精準。
“在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方面,網絡平臺與供銷社就是互補的關系,電商缺乏下鄉進村的渠道,這正是我們供銷社的優勢所在;農村需要走向更廣闊市場的平臺,和更加快捷精準的服務,這恰恰是電商擁有的,二者的有機融合,對雙方來講都是機遇,對農村未來的發展來說,更是機遇。”張正謙說。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