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種植的“高稈”黃芪根莖細且短。
大西北網12月12日訊 為了增產增收,永靖縣鹽鍋峽鎮黨川村的10余戶村民在自家的地里種上了黃芪。但沒想到收獲時發現黃芪個小產量太低,50畝地血本無歸。經事后調查,原來是村民在隴西購進種苗時被商家誤導,購進了產量很低的“高稈”黃芪種苗。目前,村民已向隴西縣公安局報案,經偵大隊正在對此事展開調查。
同時,受害村民告誡新的種植戶,購買種子和種苗時要謹慎,也希望隴西中藥材交易市場經營戶能守信經營,莫讓“中國黃芪之鄉”的美名蒙羞。
反映:“高稈”黃芪種苗讓農民損失慘重
崔生林是永靖縣鹽鍋峽鎮黨川村農民。近幾年來,他發現附近村民在地里種植藥材的都發了財,而且在當地種植的黃芪產量高、質量好,便決定在今年年初種植中藥材黃芪。今年3月,崔生林和其他村民到“中國黃芪之鄉”隴西縣首陽鎮購買了黃芪種苗和種子。與崔生林種植黃芪的共有10余戶村民,種植面積合計50余畝。到了今年11月黃芪開始收割的時候,村民從地里挖出的黃芪卻明顯比以前村民種植的黃芪根莖細且短,50余畝地里共挖出8噸黃芪。村民稱,由于黃芪質量不好,最后苦求商販才被以每公斤3元的價格收購,總共賣了不足3萬元。
眼看著損失慘重,崔生林和其他村民一起尋找原因。經其他有經驗的種植戶和到地頭收購的商販查看,發現崔生林等村民種植的是市場上幾乎淘汰的“高稈”黃芪種苗。
調查:購進種苗時被誤導
12月9日,記者在崔生林種植黃芪的地頭看到,地頭殘存的黃芪明顯比市場上出售的要細小。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附近其他一些老種植戶每畝地可以挖出一千斤左右的黃芪,每公斤的價格也在6元左右。崔生林告訴記者,如果種小麥,每畝地的毛收入也在千元左右,今年本想著種了黃芪要增收,不料卻每畝收入不到600元,大家損失慘重。
崔生林告訴記者,當初他們到隴西縣首陽鎮首陽中藥材交易市場買種子和種苗時,正好遇見了市場一家名為“中盛種子藥業”的汪老板,經過洽談,黃芪低稈苗子以每公斤15.6元的價格成交,一共3042公斤苗子,總價值47463元,以每公斤200元的價格購買80公斤種子,總計16000元,兩項合計63463元。“因為我們當時沒有跟汪老板簽訂購買合同,汪老板也說他的低稈苗子及低稈種子質量上等,沒有任何問題。”崔生林稱,因為他和村民都是初次種植黃芪,一切都聽信汪老板的話。
村民崔生學稱,村民的損失是因種子店老板把高稈種苗當低稈種苗出售給他們而引起。最近他幾次找汪老板交涉,但無果。12月10日,記者來到隴西縣首陽鎮首陽中藥材交易市場,發現“中盛種子藥業”店門緊鎖,門口廣告牌上兩部聯系手機均無人接聽。
報案:隴西警方介入調查
據了解,此事發生后,永靖縣鹽鍋峽鎮種植戶向定西市消費者協會投訴,隴西縣公安局首陽工商所也對此進行調查。首陽工商所所長白曉玲介紹,經過調查,雙方沒有簽訂任何購銷協議,一切交易都是口頭協商,只有村民給商戶的銀行打款憑證。在調查中,種子店汪老板向工商部門否認自己給崔生林等人出售種苗,稱種苗是崔生林從別處購進,只是在他店里過磅。由于當時崔生林沒有現金,最后通過他的銀行賬戶進行轉賬支付。白曉玲告訴記者,工商部門表示將對此事進行協調解決,但是汪老板認為種苗和他沒關系而拒絕調解,所以工商所也暫停調解,將此案上報到隴西縣工商局進行處理。
崔生林稱,汪老板明明知道出售給村民的是高稈種苗,但欺騙不知情的村民稱是低稈種苗。12月10日下午,崔生學代表村民到隴西縣公安局經偵大隊報案,他認為種子店老板涉嫌欺詐。目前,隴西縣公安局經偵大隊已對此展開調查。
提醒:購買種苗需謹慎
12月10日,記者在首陽中藥材交易市場走訪時了解到,黃芪的種子和種苗共分為低稈、中稈、高稈三種,以長出地面稈子的長短來區分。黃芪稈越低,根莖卻越粗越長。就產量和價格來說,低稈黃芪的產量和價格都比高稈黃芪高出一倍不止。
首陽藥農告訴記者,由于產量和質量較差,目前中稈和高稈黃芪幾乎都被淘汰,當地藥農種植的基本都是低稈黃芪。近幾年來,省內多地開始種植黃芪,一些不良商家往往以次充好,讓新的種植戶蒙受損失。
當地工商人員提醒,新的種植戶在購買種子和種苗時最好有老種植戶陪同,種苗最好在當地農村藥農家里地頭親自購買,最好雙方簽訂購銷合同,這樣質量就有保證,出現問題也能找到根源。
目前,崔生林等人還在等待警方的調查結果,期望能挽回一點經濟損失。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