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搭戲臺 農民唱大戲
大西北網訊 秋分時節,瓜果飄香。9月28日,皋蘭縣石洞鎮附近四村的群眾齊刷刷的給自己“放了假”。他們和許多城里人一樣,家住石洞鎮莊子坪村常年賣酥餅的魏新年一家人,早早地收起“攤子”,扶老攜幼趕往縣城名藩廣場文化展演基地,為的是趕早搶個好座位看“自家人”的登臺演出。 吸引魏新年一家人腳步的,正是皋蘭縣舉辦的第三屆農民文化藝術節暨“一村一品”群眾性文化精品創建工程展演活動文藝匯演。從2012年開始,皋蘭縣每年都要舉辦一屆全縣范圍內的農民藝術節,為的就是凸顯鄉風文明,展示文化皋蘭魅力,進而提高縣域文化影響力。

皋蘭縣人口并不多,14萬人的縣卻有各類文化協會77個。這些協會不僅村村都有,而且有些村還不止一個;皋蘭縣財政并不富裕,但就是窮財政,還是將每人5元錢的文化活動補助每年都納入了縣級財政預算。
皋蘭縣石洞鎮中堡村愛聽秦腔的人多,會唱秦腔的人也不少。近幾年,村里成立了秦腔協會,一下子就吸納了70多名會員。這些天,國慶長假就要來臨了,協會張羅著要在家門口新建的石洞寺文化展示基地亮亮相。于是,新建成的鄉村文化展演基地“你方唱罷我登場”。
據秦腔協會會長楊衍水介紹,協會每周五、周六都在村里的活動室準時開展活動,大家一唱就是四、五個小時,“以前唱秦腔都是農民自發的,現在有了協會,縣里還給我們支持資金買了道具,大家的熱情更高了。”遇上春節、國慶等節日,會員們說啥也要去文化廣場的“大戲臺”演上幾場才算過足了癮。
中堡村秦腔協會只是皋蘭縣77個農民文化協會中的一個,皋蘭縣從2009年啟動了“一村一品”群眾性文化精品創建工程,在全縣每個村、社區培育精品文化項目,把農民由觀眾變成了演員。
早在三年前,“一村一品”群眾性文化精品創建工程開展之初,皋蘭縣就為每個農民每年拿出3元錢,支持他們搞文化活動。如今,每年從財政列支的“人頭費”變成了5元錢。
有了政府的政策支持,農民們的熱情更高了,每個村成立的協會各有特色:莊子坪村成立了翔舞藝術團,歌舞、小品樣樣都行;水阜村有唱鼓子的傳統,鼓子協會辦得熱熱鬧鬧;三坪村流傳著一種小曲,如今瀕臨失傳,村里人就成立了小曲協會,古老的小曲又開始重新唱了起來。
有了協會、有了經費,皋蘭縣還為農民們展示文化活動成果搭建了平臺?,F在,皋蘭縣投資480萬元為每個鄉鎮都建設了“一村一品”群眾性文化精品創建工程展演基地,古香古色的戲臺,寬敞的廣場,農民們表演節目從此有了自己的“大舞臺”。
如今,皋蘭縣遍布6個鄉鎮、57個行政村的77個民間文化協會,近3800名會員成為鄉村群眾文化活動的骨干力量,而這些文化愛好者正在影響著一個一個的家庭,甚至更多的人。皋蘭縣將文化作為全縣發展的重要戰略平臺,放在了和經濟、生態同等重要的位置。文化對于皋蘭縣人來說已不再是“陽春白雪”,早已成為當今農民的一種精神時尚。
水阜鼓子村、文山書法村、三坪小曲村……皋蘭縣開展的“一村一品”群眾性文化精品創建工程催生了一批特色文化村,也上升到縣委群眾路線教育一項從“送文化”到“種文化”的長效機制??h文化藝術發展局局長任延霞介紹說,“這項機制按照有組織、有陣地、有隊伍、有活動、有特色、有經費的‘六有’要求,組織引導廣大群眾積極開展文化活動,群眾自編自導自演,城鄉百姓歡樂開懷。”
如今在皋蘭,種大棚的書法家、干個體的歌唱家、賣燒餅的小提琴手,在鄉村社區處處活躍。鼓子悅耳、舞姿翩躚,群眾的精氣神在“一村一品”群眾性文化精品創建工程展演活動的鼓舞下曬了個足。
機制活起來,文化火起來。皋蘭縣建設并推廣的“鄉村展演基地”文化惠民工程,將早前的“地攤文化”打造成了群眾公益性的文化活動“樣板戲”,由以往的“政府搭臺、政府唱戲”演變成了“政府搭臺、群眾唱戲”,從而將以往的“看客”變演員,觀眾成主角。每天,成百上千的城鄉群眾演員在遍布5鎮1鄉的文化廣場和文化展演基地上盡情放歌載舞,歡樂幸福人生,也讓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分享到更多的文化實惠。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