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訊 9月24日幾天陰雨后,蘭州又迎來一個陽光明媚的天氣。小西湖蘭州畜牧與獸醫研究所家屬院一棟樓內,76歲的退休研究員唐宜昭的心情也和天氣一樣。他正戴著眼鏡給一位廣東的同學寫信,“給這位同學郵完《古今楹聯》書籍,印出的80本書籍全部就送完了。我這本書出來后人們挺喜歡,不時還有親友索要,看來還得印上幾十本。”老人說這話時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唐宜昭外表有些清瘦,他是1961年中山大學生物系的高材生,香港著名實業家曾憲梓和他是同班同學。前些日子唐宜昭曾將他編寫的《古今聯》郵給曾憲梓,曾憲梓看后給予很高評價。他說他從這本書中了解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了蘭州的文化底蘊,他很想來蘭州看一看。大學畢業后祖籍廣東的唐宜昭被分配到蘭州工作,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唐宜昭的口音里依然帶著家鄉的口音。他告訴記者,1989年退休后他喜歡上了旅游,并且他一直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寫得一手好毛筆字。平時上公園除了欣賞景色他還注意搜集楹聯,蘭州所有公園的對聯都被他記在了小本本上。閑暇時候常拿出翻看琢磨其中道理,后來越琢磨越覺得楹聯中含有很深的哲理,或做人,或啟發引人入勝,許多個白天黑夜唐宜昭念念有詞陶醉其中。以后,隨身攜帶小本本成了唐宜昭的習慣,不管走到哪只要看到好的對聯,他馬上就會掏出筆記在本子上。
除了記載本地公園楹聯,這些年唐宜昭分別去過云南,四川,湖南,山西,廣東,西藏等省市,出外旅游,除了游覽名勝旅游景點,唐宜昭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抄寫楹聯上面。說來有趣每次上車,唐宜昭和妻子都是最后一個。“有一次,旅游車都開了幾十米導游才發現沒拉上我們,我倆急行軍才趕上了大部隊。” 唐宜昭妻子郝然笑著“揭短”,唐宜昭聽后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時間一晃退休16個年頭過去了,今年春節過后唐宜昭把他的“寶貝”小本本翻出來一看有10幾本之多。兒子看后對他講,應該將這些資料整理出來,不然以后很可能作為垃圾被處理掉。兒子的話啟發了唐宜昭,于是他開始整理這些資料。整整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對這些資料進行了分門別類。好在唐宜昭的妻子是小學語文教師,幫助他在字典上查閱了許多生僻的字。有些字新華字典上查不出來,妻子就在辭海上查找。終于將所有楹聯的生僻字的發音都標了出來。
唐宜昭講,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它是中華兒女的寶貴財富。他編寫這本書目的就是想把楹聯這種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讓年輕一代從中汲取營養。唐宜昭介紹,此書編輯過程中還得到了中國農科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羅超應研究員的鼎力支持。此書共搜集編入了幾百條楹聯,其中部分內容選自蘭州各大公園。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