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付出,圖得就是轄區居民能安逸生活”
大西北網訊 “邱書記,張主任,早晨我到轄區轉了一圈,該去的地方都去了沒發現安全隱患。”6月12日11時20分許,接近下班時間、西園街道林家莊社區的地質災害監測員鄧東海才回到社區。他向社區領導匯報完工作,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即使這兩天再下大雨轄區居民安全也無需擔憂了。”不過,真要下雨每天的巡防檢查還得按部就班進行。望著眼前認真負責的鄧東海,社區領導感嘆說道,“林家莊社區有老鄧這樣一個日夜為居民居住安全操心的人,不僅讓我們當領導的放心,同時更讓轄區居民信得過。轉眼間老鄧已干了10年地質災害監測員了,他還獲得過全國優秀地質災害防治監測員呢!”社區領導不無自豪地說道。
58歲的鄧東海身體瘦削,但人顯得很精神,話一開口一雙黑眼睛就在眼眶內打轉。上世紀的974年鄧東海從阿干煤礦中學畢業,后去武山縣插隊兩年,然后抽調到榆中探礦機械廠工作。他在這個廠里整整工作了18年,1984年單位效益不好他開始自謀出路,先后做過多種生意,以后又在七里河工商局當了10年協管員。2003年經過考試來到社區擔任綜治員,后轄區發生了一件突發事故讓他和地質災害防治監測員結下了不解之緣。2003年的8月28日至29日,蘭州連續下了兩天兩夜的大雨。30日14時30分許,鄧東海又和4名綜治員進行例行治安巡邏,突然身后聽到轟隆一聲巨響,隨即不遠處的山坡下騰起一片塵土。“不好了,肯定出事情了!” 鄧東海馬上和4名綜治員向現場跑去,趕到后看到一家居民屋已經倒塌,殘磚斷梁一片狼藉。幾個居民臉上帶著驚恐的目光,他們語無倫次的說道,倒塌房子下面還有人。
鄧東海聽后一邊讓一名綜治員火速回社區反映情況,一邊和其他綜治員及鄰居們徒手施救。20分鐘、30分鐘時間過去了,依然沒有發現被埋的人。鄧東海和幾個人的指甲流出了血,但他們顧不上自己的傷勢,忍著疼痛繼續摳挖。40多分鐘后首先找到男主人,當鄧東海等人準備進一步施救時,男主人卻用微弱聲音說道,“不要管我,快去救我的姑娘!”說完,用手指了一下左邊。于是,他們又用手猛摳磚土。可萬萬沒有想到,當他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將這名孩子救出來時,這名7歲的女童卻永遠閉上了眼睛。男主人看到這一幕后,發瘋似喊著“不要救我,讓我和孩子一起走吧!”這凄慘的場面讓鄧東海刻骨銘心終身難忘!
這件痛心事發生不久,相關部門對林家莊轄區山體進行了監測勘察,后確定這里為自然災害頻發區。為此,市國土局和七里河區準備在轄區配備一名專職地質災害監測員。鄧東海聽到這一消息后,腦海里又浮現出那慘烈的一幕,“不能再重演這樣的悲劇!”他主動找到社區,要求擔當社區的地質災害檢測員。鄧東海如愿以償當上了專職監測員,國土局專門對他們進行了15天的強化訓練。帶著一腔熱血鄧東海走馬上任,但工作不久他就體會到、地質災害監測員工作的繁瑣艱辛和責任,“僅憑樸素感情是不能勝任這項工作得!”閑暇時分鄧東海一頭扎到圖書館,如饑似渴的學習地質災害預防監測的相關知識,經過一段時間實踐他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鄧東海介紹,林家莊社區毗鄰華林山,土質含有沙土層十分松軟,一遇雨水或地下不明水源侵蝕,極易發生山體滑坡。他總結出一看二聽三聞的監測方法,一看就是看山體有無滑坡跡象,即是否發生移位、裂縫情況,居民房屋是否發生突然傾斜、裂縫。二聽就是到實地后、聽聽山體有無別樣的吱吱或沙沙的聲音,不可輕看這些聲音它們往往就是滑坡前的征兆。2005年8月,鄧東海在轄區監測時,發現一個山坡突然滾下一個小土疙瘩,繼而又陸續有土疙瘩滾下。他及時向社區進行了反映,社區當即讓這戶居民緊急搬遷。居民搬出僅僅一個多小時,這里就發生大面積滑坡,因為處置及時妥當沒有發生事故。三聞就是監測現場時要用鼻子感受空氣中有無異味,山體滑坡前空氣中往往伴有土腥混合怪味。2010年9月6日至7日,蘭州連降暴雨,轄區山體和部分居民家中都發生明顯險情。社區及時組織12戶居民緊急轉移,當時有3戶5口人無地方安置,鄧東海毫不猶豫的將這5口人帶回家中。12戶居民緊急轉移不久,山體即發生大面積滑坡。由于處置果斷及時,轄區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居民財產也基本完好無損。
從2004年至今,鄧東海整整從事了10年地質災害監測員工作,在領導關心及同事們的幫助下,以及居民的配合下他已成功預報重大災情12次。防患于未然是鄧東海工作的宗旨,因此,每次監測出地質隱患后,他都要認真向有關部門匯報。如今在社區和他的努力下,有關部門先后投資600萬,在轄區兩處危險地段建成了護坡,從源頭上遏制了地質隱患的發生。為此,2001年鄧東海被七里河區評為優秀地質災害監測員。2012年又被國土資源部授予全國優秀地質災害監測員光榮稱號。據悉,他是蘭州市唯一獲得該榮譽稱號的市民。鄧東海10年如一日堅守在地質災害第一線,有一次下大雨他兩天兩夜沒有回家。“可看到自己的辛勤勞動換來轄區居民安居樂業,我感到所有的付出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