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道路命名管理標準化、規范化、程序化
大西北網訊 今年,蘭州新區將實現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并軌、探索建立適應失地農民醫療保障機制、開展新區道路命名工作,實現道路命名管理標準化、規范化、程序化……昨日,記者從蘭州新區社會保障局獲悉,今年該局將進一步健全新區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就業服務三個基本體系,重點推進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工作,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助推蘭州新區社會保障事業更好發展。
被征地農民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并軌
2013年是蘭州新區各縣事業小步快跑的一年,一年來,新區招商引資企業落地喜訊頻傳,而生活在這片天地的轉型居民們,與之相得益彰。2013年新區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參保登記10227人,實現新區城鎮新增就業746人,累計發放各類救助資金2110.04萬元,發放優待補助資金181.96萬元,分配安置性住房2235套。今年,蘭州新區社會保障局將進一步推進新區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步伐。
在推進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參保工作方面,重點在今年參保登記1萬余人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政策宣傳力度,提高政策知曉率,全面動員未參保的失地農民參保、登記、繳費。積極爭取落實省級財政補貼資金和新區財政配套資金,力爭在省、市、新區財政資金全部配套到位的情況下,參保農民統一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體系,實現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并軌。同時,進一步擴大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參保面。重點加大對入駐新區新辦企業的社會保險擴面力度,努力將符合條件的各類群體納入到相應的社會保險制度中。
探索建立適應失地農民醫療保障機制
扎實推進醫療保險城鄉統籌、門診統籌和市級統籌等三項統籌工作。加大新農合政策宣傳力度,建立更加科學、合理、有效的籌資和補償機制,加強定點醫療機構監督管理,有效控制醫療費用和基金支出,提高基金運行效益。進一步完善住院統籌、門診統籌報銷制度,建立特殊慢性病審核審批制度,擴大個人賬戶的支付范圍。同時,在現有的農村居民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政策框架基礎上,探索建立適應失地農民的醫療保障機制,擴大農民群眾受益面,降低農民群眾醫療支出,切實解決新區范圍內農村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確保明年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6%以上。
建立新區公共就業服務體系
今年,蘭州新區還將建立新區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申請理順新區就業專項資金撥付渠道,落實就業專項資金和各項就業創業扶持政策,重點針對零就業家庭、殘疾人、低保對象、失地農民等就業困難特殊群體開展就業援助和扶持工作;建立就業失業登記制度,掌握新區范圍內就業失業情況;開展新區范圍內勞動力狀況和入駐新區企業用工狀況調查,掌握企業用工需求和農民就業意向,創新定向培訓、訂單培訓和校企聯合培訓等多元化方式,整合熱門職業技能培訓專業和班次,動員組織就業困難人員積極參加培訓,提高就業競爭能力,爭取出臺《蘭州新區就業促進意見》,完成新區城鎮新增就業1000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建立新區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體系
進一步完善新區社會救助體系。全面落實社會救助各項政策,加快構建覆蓋城鄉一體的社會救助體系,以城鄉低保、五保供養、醫療救助和臨時救助為依托,切實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加快設立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構,建立困難家庭認定機制和復查審核長效機制,對困難群眾家庭進行全面核查,建立困難家庭檔案,采取不定期、不定點抽查,做到應保盡保,應退盡退,確保各項低保、救助資金落到實處;繼續推進新區范圍內困難群眾“一站式”醫療救助服務工作,不斷提高困難群眾家庭醫療水平;加快建立新區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體系,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出臺《新區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建設自然災害應急避險場所;制定自然災害救助規程,規范災害救助申報審批程序,將救災資金納入財政預算,確保撥付及時、??顚S茫袑嵦岣咝聟^救災應急能力;嚴格落實優待撫恤各項政策,確保新區范圍內優撫對象撫恤和生活補助資金及時足額發放。
開展新區道路命名工作
加強新區基層組織建設。加快新區社區建設步伐,創新社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強對社區建設的指導,逐步改善社區辦公、服務、活動用房;大力發展社區社會化服務,拓展社區服務領域,提升社區服務水平,重點探索建立公共服務、互助服務和志愿服務相銜接的社區服務體系;加強村民自治工作,依法組織做好明年新一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進一步深化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督導新區所有建制村全部建立村務監督委員會,村務公開逐步規范化。開展新區道路命名工作,實現道路命名管理標準化、規范化、程序化;依法推進新區街、路、居民區、院、樓、單元和門戶等標準地名標志的設置工作。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