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團中央學校部主辦的“青年人,中國夢”2013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評選活動結果揭曉,歷時3個多月,在來自全國3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00多所高校的4000支參賽團隊中,蘭州大學教育學院田瑾榮獲“優秀個人”榮譽稱號。田瑾是一位90后大學生,在多年的求學生涯中,他用自己一點一滴的努力,踐行著“公益”之路,華南地區鸚哥嶺保護區、鄉村支教之路,都真是具體的見證著他的付出。
密林深處傳遞“正能量”
穿著帥氣的休閑版羽絨服,眉目清秀的陽光男孩,交談中無不透露著樂觀和力量……昨日,記者見到田瑾時,他正認真地在圖書館讀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他給自己的要求,他要將公益夢想踐行在腳下,同時用足夠的知識來支撐夢想變為現實。

今年暑假,田瑾組建了13人的團隊,走進華南地區面積最大且連片的以熱帶雨林為主體的鸚哥嶺保護區。
“是保護區管理站的青年團隊事跡讓我萌生了去那里的想法。”田瑾說,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管理站是07年由來自全國各地的27名大學畢業生組建的,負責保護區的管理和科研工作。6年來,這個青年團隊面對十分艱苦的自然、生活和工作條件,為保護海南自然生態環境做出了突出貢獻。作為一名堅持做公益的青年,田瑾認為真正意義上深入基層,才能更好的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最初,只是希望自己也可為保護區做點事。”田瑾說,雖然他的計劃很簡單,但是操作起來卻很難。拋開語言不通、水土不服、天氣不利、路途遙遠等困難,單就從上萬元的巨大花費考慮,就已經讓很多人望而卻步了。
“我們大部分都是農村的孩子,平時生活并不寬裕。”起初,很多同學建議不要去,但田瑾沒有放棄去哪里的想法,他想要去證明,90后的青年大學生也同樣可以肩負起責任和使命。
在田瑾看來,問題總是用解決辦法的,只要足夠用心。為了節省開支,從蘭州到海南三天兩夜的路途都是硬座;通過與保護區那邊工作人員的溝通協調,解決了食宿問題;他還提前給團隊聯系了在海南的暑假工,將最后所需的幾千元費用也解決了。
在前往海南途中,田瑾接到外婆去逝的噩耗,“霎時間頭腦一片空白,但是我馬上又保持了清醒,絕對不能讓隊員知道。”田瑾說,自己是隊長,離開了會影響大家的情緒。所以他抑制住悲傷繼續上路,決定完成實踐任務再去拜外婆,將榮譽送給外婆。最終,這13人團隊成功的完成了任務,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新華網、鳳凰網等20多家網站都對他們的此次活動進行了關注報道。
堅守在路上的支教生涯
其實,早在去鸚哥嶺保護區之前,田瑾就已經堅持做了很多實踐志愿活動。大一時,在榆中縣“和平小學”以及“蘭州市農民工子弟學校”支教;在高墩營村做義務家教;赴甘肅岷縣進行災后重建調研。大二時,組建團隊前往蘭州市農民工子弟學校和榆中縣孫家灣小學支教;到榆中縣夏官營宣傳十八大。
“來到大西北,就是想為這片土地做點事。”田瑾告訴記者,他是學教育的,他很喜歡當老師,所以,首先選擇的就是去支教。公益支教的征程,給了他不少社會實踐的機會,也更加堅定了將來作為一名教師的決心。
“第一次接觸孩子們,我被支教的環境嚇到了。”田瑾說,他去的是農民工子弟學校,那里連一塊好的黑板都沒有,有些孩子十五六歲了還在上五年級,“當時我就在想,我得好好教他們,也許,教育可以改變他們貧窮的命運”。也正是這個想法,讓他堅持支教一年多,因為他堅信他的課堂可以給學生帶來一些改變。
在課堂上,他會給他們講一些國學知識,比如《弟子規》,也會給學生講一些外面的世界,田瑾說,他最大的快樂就是他可以給孩子帶去知識,帶去希望,帶去勇氣。
“有時候,成全別人的同時,也在成全你自己。”一年多的支教,讓田瑾有很多感悟,以前他一直認為支教是自己在幫助別人,現在才發覺是在成全自己。他不僅在這個過程中懂得了感恩和知足,還讓他有機會將自己所學的教育理論應用到具體的教學當中。
提到他心中的夢想,田瑾告訴記者,公益不單單是一個夢,更是一條路,一條需要我們每一個人一起去努力實現的路。他現在實在是太弱小了,所學太少,所知不夠,還需要好好地努力充實自己,修學儲能。
如今田瑾計劃考北師大的研究生,他希望自己可以在教育的這條路上走的更遠,為中國的教育事業盡一份微薄之力。在閑暇的日子里,他也會收到很多支教學生的來信和電話,每一次聽到孩子們的成長和改變,都是他最開心快樂的事情。
(更多詳情請點擊大西北網http://www.guyuantaihehotel.com/n/donggang/)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