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廣電總局規定每家衛視每年新引進的國外版權模式節目不得超過1檔,而全國衛視的歌唱類節目最多保留4檔。
全國衛視的歌唱類節目最多保留4檔,也符合優勝劣汰的電視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規律,讓那些經過實踐檢驗的優質電視節目不僅保留下來,還要發揚光大,讓那些粗制濫造的、經不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檢驗的節目淘汰掉,這是電視去偽存真和去粗取精的優化工程,更是對觀眾的尊重。
規定每家衛視每年新引進的國外版權模式節目不得超過1檔,也就是想從根本上鼓勵自主創新,研發有自主版權的、適合中國國情的原創性電視節目,鼓勵好節目的輸出,而不是動輒喜歡從國外輸入節目。以期達到用豐富多彩的中小制作的節目豐富電視屏幕,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好的電視精神食糧,減少和杜絕雷同節目和盲目跟風的歪風,形成全社會鼓勵創新,避免抄襲的良好電視風氣。
但即使有這樣的規定,要力戒雷同和跟風節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從最近電視節目的風向就可見一斑。
歌唱類節目日益式微,選秀節目扎堆的現狀引得業內外一片“歌唱至死”的慨嘆,但漢字類節目卻另辟蹊徑,率先殺出重圍,贏得了廣泛受眾。央視《漢字聽寫大會》開播后,收視率相當不錯,成為“低成本高產出”的代表。很多觀眾表示,看過這檔節目,覺得自己就是個“文盲”。而另一檔漢字類節目,河南衛視《漢字英雄》也已經落幕,播出時同樣收獲了大量好評。
在這兩檔節目里,青少年“學霸”表現出超群的實力,讓很多成年人自愧弗如。沒有明星參與助陣,中學生沒有話題可炒,漢字節目的成功依托其濃濃的“文化味兒”,證明“陽春白雪”的節目照樣能贏得收視,也為綜藝節目辟出一個新方向。受到漢字節目良好收視率的誘惑,不僅湖南衛視準備制作類似的漢字節目,其他一些電視臺也紛紛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要唱歌大家一起大合唱,要聽寫大家一起大合“聽”,即使是漢字節目,即使是文化節目,也怕跟風和雷同。
最近,引自韓國MBC電視臺大熱的明星親子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風生水起,好評如潮,引起了業內外的廣泛關注。但是,仿佛是商量好了一樣,同時出現在熒屏上的親子節目還有青海衛視引進日本親子節目《第一次任務》的版權,邀名嘴何炅和眾多星爸星媽一起打造草根寶寶成長秀《老爸老媽看我的》;陜西衛視《好爸爸壞爸爸》也不甘示弱,同時播出;而為了對抗《爸爸去哪兒》,浙江衛視在《人生第一次》剛收官之際,馬上將于最近推出另一親子節目《星星知我心》,加上已有的《飯沒了秀》,“小萌娃”真人秀節目至少有6檔之多,這還不包括暗中覬覦親子節目的電視臺,一窩蜂和扎堆播出已成定勢,爭奪明星和星二代資源不可避免。
歌唱類節目跟風還罷了,在限娛令下,漢字類、親子類、征婚類、達人類等后起的節目同樣擺脫不了跟風的俗套和惡習??磥硪獙崿F電視節目的百花齊放,僅有“節儉令”和“新限娛令”還不夠,綜藝節目創意貧乏的障礙需要從更深層次來尋找和解決問題。與其說國內綜藝節目不缺明星,最缺乏的是持續創新的能力和高水平的制作經驗,倒還不如說是缺乏電視人的職業擔當和使命。僅僅將電視事業當成一碗飯吃,而不是用創新來實現自己的電視抱負,隨波逐流,急功近利。為了短期的收視率和廣告效益,什么都喜歡拿來主義,動輒跟風抄襲,如此下去,“中國好節目”的路必然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原文:電視節目為何流行“跟屁蟲效應”
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94_84994.html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