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年一度的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如期舉行,但由于此次參賽人數達到30000人,加上賽會組織方設置的流動廁所和公廁有限,很多選手憋不住只好選擇沿途“就地解決”,于是北馬今年出現了一道尷尬的風景。出現這種情況,不禁讓大家感到疑惑:跑馬拉松過程中,運動員真的需要如廁嗎?他們又是如何如廁呢?
為此,本報記者昨日專訪了曾和世界冠軍孫英杰、艾冬梅共同在火車頭體工隊訓練的長跑運動員潘曉斌,以及陜西省體育訓練中心體科所所長韓俊賢,據他們介紹,上廁所是人之常情,但專業運動員一般會在賽前“杜絕”此事,如果萬一比賽中要意外如廁,只能就地解決,甚至有人為了成績不惜尿褲子。
馬拉松運動員釋疑“如廁難”:“有些運動員每次都會想(上廁所)”
今年北京馬拉松賽有30000人報名參賽,其中參加全程(42.195公里)比賽的人數為15000人,參加半程和迷你(4.2公里)賽的分別是7000人和8000人。全程馬拉松男子頂尖選手跑下來超過2小時,而業余愛好者通常需要4-5小時,加上路上不斷喝水補充水分,上廁看似是必需的。但很多人在看馬拉松直播時,并沒有看到運動員途中去上廁所,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么?曾與世界冠軍孫英杰、艾冬梅共同在火車頭體工隊訓練的長跑運動員潘曉斌表示,大家在電視上只會看到運動員喝水,其實想上廁所的事也經常會發生,但只能就地解決,“跑完全程的馬拉松需要2個多小時,這其中偶爾會出現想上廁所的情況,有些運動員甚至每次(跑馬拉松)都會想(上廁所)。一般對于這種情況,教練都會要求隊員在賽前解決,但因為比賽中還會飲水,即使排汗也還是會有想上廁所的狀況。不過因為馬拉松比賽距離太長,沿途都不會設置什么移動廁所,所以只能就地解決。”潘曉斌告訴記者。
對于上廁所影響比賽成績的問題,潘曉斌說:“那也得上啊,總不能一直憋著吧,確實會影響成績。”當記者談及上廁所時是否會出現尷尬情況,他表示:“沿途不會一直都有觀眾,要想上廁所時有人的話忍一會兒,實在不行就管不了那么多了,比賽最重要嘛。”據潘曉斌向記者介紹,馬拉松比賽中,都會有大眾飲水處,而像帶顏色的飲水處,都是各參賽隊的固定飲水處,那里不僅提供水,還提供一些補充能量的食品。“專業運動員會根據自己的身體需要和飲水規律去飲水,而不是到了飲水處就喝水吃東西,這樣會增加上廁所的幾率和次數。”潘曉斌說。
體科所所長解讀馬拉松如何如廁:“業余選手就地解決,專業運動員會順著褲子尿出來”
此次北京馬拉松賽賽后,央視新聞在微博上評論道:“北京國際馬拉松賽上,一些參賽者隨處小便成為“景觀”,有人戲謔“尿紅墻”為北馬傳統。完美的賽事結果固然重要,細節卻不可忽視。一面要提醒個人注意文明,一面也要檢討組織方為何不提供充足設施以免尷尬?對于馬拉松運動員上廁所的問題,陜西省體科所所長韓俊賢認為,就地解決的更多是一些非專業運動員或者愛好者,而專業運動員、高水平運動員如果在賽中“內急”,甚至會直接尿到褲子上。
有人說,在馬拉松這么長的距離中,參賽選手都會消耗很多的水分,而這些水分都以汗的形式被排出,所以一般不會有尿急的情況出現。但韓俊賢認為,這是一種錯誤概念,“這是兩種代謝,不存在排汗之后就不會排尿這種說法。”韓俊賢說,“一般專業運動員都會在比賽前一天或者比賽開始前二三個小時通過控制飲食,達到完成一次代謝的情況,一般不會在比賽中出現上廁所的情況。像北馬這種情況,更多的是愛好者參與其中,他們不用控制飲食,四五個小時下來,怎么可能只喝不尿呢?”
那么,一旦出現“內急”的情況,專業運動員會如何解決?也會像普通人那樣就地“澆花”嗎?韓俊賢認為,高水平運動員一般不會,“他們會順著褲子尿出來,因為不想輕易停下來,停下來會失去節奏,也會影響成績。”
西安城墻馬拉松會如廁難嗎?
因賽程短、參與人數少、景區衛生條件完善從未發生隨地如廁此次北京馬拉松出現了令人尷尬的運動員隨地如廁的情況,那么即將在11月2日開幕的西安城墻馬拉松賽對這方面有什么準備嗎?對此,西安市體育局政策法規處處長劉崗向本報記者介紹,因為規模較小,且城墻上的衛生設置較為完善,所以至今還未出現過運動員隨地如廁的情況。
“北京馬拉松共有近3萬人參加,而西安城墻馬拉松考慮到古建筑的承載度等原因,本屆比賽只會有兩千多人參加。所以,從賽事規模上就降低了如廁難等問題。另外,城墻作為景區,上面的衛生條件相對完善,能很好地為參賽選手提供衛生方便。當然,馬拉松這種現代運動與城墻的古代文化相結合的賽事,參賽運動員也不會發生隨地如廁的情況,至少從首屆至今,從未發生過。”劉崗告訴記者。
據劉崗介紹,本屆西安城墻馬拉松跟往屆一樣,距離有5公里、13.7公里(繞城一圈)和半程馬拉松(21公里)三種,“賽事組委會不僅在衛生條件上為運動員提供方便,在安全方面也做了全面的保障。除了在4個城門設立救護站外,還在比賽途中設有救護站。此外,所有參賽運動員都必須出具醫院開出的體檢證明,而且賽事組委會還會為每名參賽運動員購買保險。”
本組稿件由本報記者趙蔚林實習記者張堯采寫廁所少不是隨“便”的借口因主辦方忽視了廁所問題,逼得尿急的選手們隨地解決,雖不至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卻讓賽事主辦方尷尬,讓城市的形象受損。
這似乎是個細節問題,打開北京國際馬拉松賽的官網,能發現主辦方在圍繞賽事順利進行方面,已經做到了事無巨細:為選手補充能量,沿途配送巧克力棒,沿途每隔100米設置一名志愿者導引選手的行進路線。在醫療保障方面,10多家醫院的救援機構“嚴陣以待”。但百密一疏,恰恰是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視的廁所數量沒有考慮周全,讓本該體現城市健康活力形象的比賽,卻丟了面子。再往深里說,還是人文關懷不夠,公共設施投入不足。
再想想,馬拉松賽出現隨地大小便這一現象,又不能把板子都打在主辦方身上,看著一群人一起在公共地帶有些興高采烈的小便,難道就沒有湊熱鬧,故意惡搞的嫌疑嗎?有人說,衡量一個地方的文明程度,不是看這個地方有多少高樓大廈,而是看廁所的數量和質量。這話聽上去很在理,但觀點過于絕對。應該說,任何文明都是人的文明,衡量一個地方的文明程度,說到底還是看人的文明素養。成群的業余選手圍在一起公開小便,既是廁所的問題,更是人的問題。
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