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誰?你們是干什么的……”如今去敲門,總是先聽到這樣的聲音,緊接著就是從防盜門的“貓眼”里先觀看一下外圍情況,就算這樣,想讓屋內的人打開那道結實的防盜門依然很難,很多時候,社區工作人員都是隔著門和屋內的人對話,幾經解釋才被很不情愿的打開房門。對于社區工作人員來說,能聽到這樣一句回答,已經算是幸運的。“至少家里有人,我們就不用再一趟趟地跑。”社區工作人員說,入戶做調查工作,吃閉門羹是常有的事情,挨罵更是家常便飯,能把工作人員讓進家門,那就是上帝般的待遇。 記者 童微
社區:6趟才敲開一戶居民門
計劃生育調查、人口普查、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申請人調查、經濟普查……面對來自各個部門下達的入戶調查,社區工作人員發出了一致的聲音:“越來越難。”
“現在許多市民都以個人隱私為由,拒絕開門,尤其是個人的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以及收入狀況,根本就不愿意透露。”東崗街道振興社區副書記辛曉靜告訴記者:門難開,臉難看,話難聽,表難填已成為社區干部入戶調查經常遭遇的現象,我們社區計生專干有時為了敲開一戶居民的家門,曾前后跑了6趟。
辛書記說,老百姓一般不理解,覺得居民的身份證信息派出所登記了,工作情況單位上登記了,孩子保健資料醫院和衛生服務站有,那社區的再入戶,還有什么可登記的。其實,社區工作人員入戶,可登記的資料還真不少。比如,計劃生育工作;民政方面;再就業方面等宣傳工作。還有就是通過入戶,可以了解哪家有空巢老人,哪家有殘疾人,哪家有病人,哪家孩子需要特別照顧等。
“詳細地完成一次入戶登記工作,全社區工作人員要忙一兩個月。另外,入戶工作還要選準時間,中午和晚上,人們都回家后,才能見到人。社區工作人員都是放棄個人休息時間,加班加點地干。其中,大多數居民還是比較配合的,但也有一些人根本不理解。不開門不說,還罵得很難聽,把門摔上,根本不給解釋的機會。
居民:隱私不能隨便就向外人透露
據了解,社區干部入戶調查大都是幫助政府有關部門完成調查任務,并非商業性調查。但對于大多數市民而言,”個人隱私“仍是拒絕入戶調查的主要原因。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入戶調查遭遇進門難既有市民不愿透露個人隱私的原因,也存在著宣傳不力,未掛牌入戶、表格設計不合理等因素。許多市民在遭遇社區干部調查時,由于不認識對方而拒絕開門,而當市民進而詢問調查目的時,得到的回應卻是某部門的一張宣傳單。而表格中也確實涉及到不少居民個人隱私,而調查部門卻并未承諾不外泄這些資料。
家住東崗街道的邱阿姨說,社區工作人員大多是晚上才來,老人們休息得早,這時候敲門,自然就不高興。對年輕人來說,一天上完班本身就很累,在家休息一下吧,還這也敲門了解情況,那也敲門登記收入的,嫌煩。而居民白家祥說,他是做生意的,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回家后想清靜一下,可什么搞經濟普查的,流動人口登記的,衛生服務站宣傳的,派出所了解情況的……一撥又一撥的,根本沒法清靜,心里的火兒自然就大,態度上也不好。
采訪中記者發現,不過,大多數居民認為,社區工作人員大冷天、大晚上還在走街串巷地工作,他們太辛苦,能配合的就盡量配合。
蘭大社區:6種妙招敲開居民門
面對社區入戶調查工作難開展的問題,記者又采訪了蘭大社區,而該社區則總結出了六種入戶方法,不僅確保人口信息采集質量,還化解了部分居民不配合入戶調查的難題。
”針對目前入戶摸底量大面廣任務重、新的登記表信息含量大的情況,我們提出了六種入戶方法,明顯提高了入戶調查工作的效率。“談到在工作中總結出的”妙招“,蘭大社區的工作人員說。據社區工作人員介紹,這六種入戶方法分別是:先易后難入戶法、結伴入戶法、不同時間段入戶法、聯動入戶法、帶著政策入戶法、帶著老冊子入戶法。先易后難入戶法就是先入容易的、比較配合的戶,后入不太配合的戶;結伴入戶法就是對不太配合的戶,工作人員兩人一組,結伴入戶,共同做工作,爭取住戶的配合;不同時間段入戶法就是對在同一時間段多次敲門未入的戶,可改變入戶時間,或早上、或中午、或正常上班時間、或晚上入戶敲門。
而聯動入戶法就是對多次敲門入戶拒不配合的極個別住戶,由社區請民警配合樓院長一道入戶做工作,力爭將準確信息摸上來;帶著政策入戶法,就是在入戶核對信息的同時,向住戶宣傳醫保、社保、就業、計生、虛擬養老等政策,借宣傳與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政策,爭取居民群眾最大限度的支持與配合;帶著老冊子入戶法,就是以老人口登記冊為基礎,在入戶核對老人口登記冊上的信息無誤后,老人口登記冊上的信息可直接謄寫到新人口登記冊上。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