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頻道官方微博@中國氣象,7月15日發布了內地“四大火爐”新排名,福州榮獲“冠軍”寶座,重慶、杭州、海口位列第二、三、四名。讓濟南市民意外的是,在“火爐”名單越排越長的情況下,一度號稱“老火爐”的濟南早已“出局”,現今排在了第十五位。(《揚子晚報》7月16日)
這幾年每到高溫季節,“火爐城市”就會受到關注和熱議。盡管專家表示“火爐城市”沒有確切定義和科學標準,但公眾仍然關注各種版本的“四大火爐”。官方微博這次公布“火爐城市”新排名,也是對高溫條件下民意的關切和呼應。其實,人們不應僅僅關注“四大火爐”,還要關注整個排名情況,尤其需要關注排名的變化,反思一些城市為什么排名上升,另一些城市為什么排名下降。既要從天氣方面找原因,還要從城市管理方面找原因。
綠化被公認為是城市的“空調”。權威統計顯示,在夏季綠化地區的氣溫要比非綠化地區低3℃-5℃,比建筑物密集區域低10℃。一公頃綠地1年可蒸發4500噸-7500噸水,一晝夜蒸發水的調溫效果相當于500臺空調(六匹)連續工作20個小時所釋放出來的“冷量”。綠地面積每增加1%,城市氣溫可降低0.1℃。然而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城市的綠化程度根本達不到住建部2010年頒布的《城市園林綠化評價標準》(綠化覆蓋率35.29%、綠地率31.3%)。對比國外很多城市,國內城市人均公共綠地則更少。
盡管有關部門公開提出,力爭到2015年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9%、綠地率達到3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1平方米,很多城市也在積極推行屋頂綠化,但是由于城市有限的土地資源一再讓位于房地產和商業開發,綠化能否達標、能否為城市降溫都很讓人憂慮,這就是城市管理問題之一。不少地方為了土地財政和GDP犧牲城市綠化,從而使城市氣溫越來越高。
城市高溫一般與“熱島效應”有關。所謂“熱島效應”,是指在近地面等溫線圖上,郊區氣溫相對較低,市區則形成一個明顯的高溫區。眾所周知,隨著城市人口密集程度增加,建筑物增多,交通壓力增加,熱源增多,“熱島效應“會特別明顯。只有科學管理,讓人與環境協調發展,才能有效控制城市“熱島效應”。許多城市在這方面既缺乏意識也缺乏規劃。這次官方微博發布的“火爐城市”新排名,其實是在拷問城市的綠化、規劃、產業定位等多個方面,同時也在拷問高溫下勞動者的權利保障。比如一些城市因為高溫,政府機關每天只上班6小時,而頭頂烈日在建筑工地上班的農民工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對于高溫下的權利不平等,城市管理者不能不反思。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