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
尷尬的是商家不是父親
爸爸的淘寶待遇僅為孩子的1/30,不足媽媽的1/8,情侶的1/20,或許,這是事實; 但,這種“遭遇尷尬”,只是商家不是父親。
這里,以筆者為例,我既有自己的“父親”,且也是自己兒子的“父親”。對于自己的父親,我們做兒女的,談起“孝敬”,應該說與對于母親的沒什么兩樣,無論是生活保障還是身體保健,無論是“常打電話”還是“常回家看看”,從沒有“父母之別”,可以肯定地說,我的老父親絕不會說“兒女們對其母親比對其父親更孝敬一些”;而另一方面,我作為一名“父親”,也并未感覺兒子他們對其母親比對我這個父親更孝敬一些。我相信,很多人家,無論是“父親”還是“父親的父親”,不會抱怨子女們“親近母親而疏遠父親”的。
母親節,父親節,孩子們所送的禮物可能有差異,做兒女的,或送給母親化妝品,或送給父親好煙好酒,“蘿卜青菜,各有所愛”,這種“敬愛”,并非能用金錢來衡量的,也不存在“尷尬”一說。
母親節,父親節,做兒女的可以送一些禮物;但,送與不送,送多送少,這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平日里,要將父母的冷暖掛在心上,要將對父母的愛體現在“一言一行”上,特別是“守法紀,講道德”而不要給父母丟臉,這也是一種“孝敬”。有時候,由于父母雙方自身條件的差異,兒女們所花在父母身上的“孝敬”或多一些,或少一些,只要盡心了,只要盡力了,做父母的,是不會計較這些“多與少”的。
其實,“中國父親節遭遇尷尬:禮物數量僅為母親節1/8”,這只是商家的一種炒作,我們做父親的姑且“一笑了之”,充其量只能說是對兒女們一種“善意的提醒”吧。
張軼水
反思
愛父在心口難開
與剛剛過去的兒童節和母親節相比,父親節顯得冷清得多,導致“老爸經濟”也不景氣。這除了“老爸經濟”在種類與質量上有待開拓以外,關鍵是按照我國的傳統,父親們在家中一直保持勤勞、簡樸的作風,子女有愛也往往向母親表達,忽視了父親。
“老爸經濟”不火,究其根源,關鍵是在時下“男主外、女主內”的世風里,父親的想法是“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我就管掙錢養家”。于是,父親教育孩子沒有母親殷勤,孩子與父親接觸得少,交流得少,自然對父親的愛沒有對母愛的愛那么直接和濃厚。特別是大多數時候,父親都比較嚴肅,深沉內斂,少了一些“親昵感”,造成父親與孩子之間的愛意表達產生了障礙。
特別是,由于一些孩子除了上學讀書就是讀書,“見世面”少,不善于表達自己對父親的敬愛。如武漢長江工商學院新聞中心在校內隨意發放了100份問卷調查,有91位大學生表示很愛父親,但是不好意思說出口。九成大學生表示“愛父在心口難開”。這說明孩子愛父親卻不敢表達、不會表達。正如大學生李曉奇所說的那樣:“和父親無話不談,唯獨不好意思感謝父親的關懷。”因而,在父親節這一天,他鼓起勇氣向父親說了聲:“父親,我一直想謝謝你。”
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的事實證明,父愛不能在教育中“缺位”。因為缺少父愛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父愛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因為父愛對孩子的影響遠不止于智力,還涉及體格、情感、性格等方面的塑造;對父親在家中的地位和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有個合理的定位與認識;否則,不從思想源頭上端正認識,父親節不敵兒童節、母親節事小,子女忽悠了對父親的愛,才令人憂。
玫昆侖
析因
尷尬定位與弱勢補償
商業炒作遇上了需求冷淡,供需不對稱便會出現“剃頭擔子一頭熱”的格局。拋開孝道滑落等因素外,父親們雖然是社會和家庭的強者,卻在內心處于弱勢地位。據相關機構調查顯示:6成受訪者不知道自己的父親喜好。在“自己最愛的人”調查當中,父親不及母親、子女、自己及配偶,排到了第五。
無論從孝道本身,還是商業炒作行為,母親似乎都具有優先的地位。影視中的宣傳,歌曲中的唱頌,母愛都占據了主流,也更多地有了弱勢傾向。由于中國長期以來的“男權中心”,在節日的設定上,往往更傾向于弱勢代償,從“婦女節”到“護士節”再到“兒童節”,對弱勢的這種矯正機制,不僅出現在形式上,還體現在價值認同的傾向上。結果便是母親節過得有滋有味,成了全民表現的契機,而父親節卻無人問津,過起來感覺別扭,連男人自己也對此不以為然。
這似乎符合能量轉變的定律:男人在社會地位中處于主導,那么在情感傾向上反倒處于弱勢。父親節遇冷,根本上還是社會地位導致的情感認同上的反差。當過節成為弱勢補償的方式,并成為一種共識之后,包括權利者本身也會因之漠視。正是因為父親承擔著家庭和社會的重擔,以強者的姿態示人,其特定的身份定位導致了其尷尬情感反饋——作為絕對的物質與情感輸出者,其似乎沒有資格獲得同等的回饋。
如果父親們始終認為自己是強者,而子女甚至其他所有人都認為自己是弱者,那么在“弱者代償”的心態下,父親們就會陷入尷尬的身份定位。他們本和其他人處于同等地位,卻最終要拿“情感缺失”來買單。父親節遇冷的背后,是中國式父道的衰落,也是社會地位的屬性導致的家庭關系的變異。這種現象,不僅是一個家庭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如何改變父親們的角色定位,讓父親們也獲得情感回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唐偉
延伸
父母健在是最珍貴禮物
在父親節到來之際,商店、超市、網店紛紛打出“親情牌”,而不少單位也都開展了向父親表達祝福的活動,有提供免費旅游的,有免費給老人看病查體的,有給老人送禮物的,等等,這些都表達了當今社會對老人們的關愛。然而,關愛父親貴在平時,而不是扎堆在父親節,對老人進行物質施舍和親情轟炸;更不在禮物的多少。相反,這種日趨物質化、功利化的“感恩”,勢必會讓父親節“變質”。
事實上,給父親一個真誠的祝福,常回家看看,是父親節送給父親最好的禮物。然而,這個父親節對于我的父親來說,已毫無意義。一年前,父親患了絕癥,躺在床上被病痛折磨了一個多月之后,生命之燈突然熄滅。2013年的父親節,在這個令人眷戀的繽紛世界,將不會再有我的父親。想到這些,我的心猛然生痛,愧疚和悔恨的淚水像決堤之水,奪眶而出。我不能準確地說出父母雙親的年齡,記不得兩位老人的生日,更記不得母親節和父親節是何月何日,因此,也未曾陪父母過一個屬于他們的節日。也許,父親至死也不知道還有一個父親節,父親因為不知,所以也無憾;但是,作為子女,這將成為我們的終身遺憾,成為我們永久的痛悔。
這個父親節,我真心羨慕那些父母健在的家庭和朋友,因為你們擁有人間最珍貴的“禮物”。既然擁有,那么就請你們倍加珍惜吧,即便是不能給父母太多的物質享受,也要做到經常問寒問暖。特別是在父親節等節日,給父親一個驚喜,讓父母團圓,子孫繞膝,共享天倫之樂,就是對父母最大的感恩。
張西流
■三言兩語
●是男人就要承擔責任,而且不管有沒有回報;是男人就應該打拼,而且不要與人比較。
——計玉清
●母親對孩子意味著情感與生活,父親意味著精神與心靈。每個人都生活著,卻未必有著豐富的精神世界。母親令人感覺無處不在,這感覺從低層次而言只需要五官即可,對父親的理解、知曉比之母親往往更需要知性、感悟。孩子摔哭了,母親抱著他哄,父親會瞥一眼后沉默著……
——布衣平
●怎么給我媽過的母親節,就怎么給我爸過父親節!爸媽都一樣。
——冷秋
●給老爸買東西太難了,是買瓶酒呢,還是買條煙?所以父親節遇冷,原因不止一個。
——鐘國堆
●父親節“遇冷”與商家無關。父親節遇冷的本質是其商業“錢景不佳”使然。
——哈小護
●父親不像母親那樣喜歡這類節日,注重孩子的表現,至少表面上滿不在乎,不會像母親那樣,收到祝福就會發自內心地驚喜。相反有些父親可能還會做出不屑的樣子,從而壓抑孩子們的積極性。
——孫曉剛
●收到一條短信,才知周日是父親節。
——柴桑平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