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過年回家5天,每天陪爸媽4小時,30年不過600小時
每到春節臨近的日子,回家過年總是掛在都市上班族嘴上的話題。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過年”象征著吉祥和團圓,更象征著歡樂和幸福。過年了,人人都往家中趕,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仍是傳統意義上的主旋律。對父母來說,能回家過年當然是送給他們最好的年貨,也是他們最大的期盼和幸福。
然而,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市場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蘭州都市上班族的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傳統意義上的年節對于常年忙于工作、為生活疲于奔波的他們而言,只是一個短暫的休憩周期而已。很多人也因為忙于一些額外的工作而無法回家過年看望父母。但為了能在春節期間既滿足自己安排假日的愿望,同時為父母送上一份真摯祝福,春節“失陪族”也想到了不少新時期孝敬父母的“妙招”。讓父母過一個別樣的春節的同時,體味子女用心良苦的孝心。 記者 張萍
攜父母同度“蜜月”異鄉過春節
在蘭州一家工程公司上班的王林是吉林長春人,五年前大學畢業后,留在了蘭州發展,待事業穩定后于去年10月和相戀多年的女友在蘭州結婚。婚后,因為考慮到10月份兩人工作都比較忙,于是將蜜月旅行的時間訂在了春節,想借春節長假的閑暇去海南體驗一個充滿碧海藍天的別樣春節。最近,兩人一有時間就查詢當地的天氣狀況及好玩的景點,還有經典的海鮮美食,對這趟海南蜜月之旅充滿期待。
就在前兩天,王林準備訂機票的時候接到了遠在長春的父母打來的長途電話,而父母首先提到的就是回家過年的事,這讓王林對自己的海南蜜月之旅變得猶豫了起來。王林的父母以前都是教師,退休以后一直閑在家里,王林是獨生子,大學畢業后選擇在蘭州發展,和父母也是聚少離多。為了能盡可能多地陪在父母身邊,平時每到逢年過節的時候,他都會早早籌劃回家的事。今年因為剛結婚,他和新婚妻子也早就計劃好要趁春節長假去度蜜月,但接到父母電話后,他又不忍心留父母親獨自在家孤孤單單地過年。后來,經王林和妻子商量,他們決定安排父母和自己同去海南“蜜月旅行”。
“父母以前都是人民教師,收入普通,他們的生活一直過得都很節儉。后來我上了大學、再后來買房子、結婚,在蘭州成家立業,一路走來都是父母在辛苦付出。而我自己很多時候都忙于自己的工作生活,除了節假日能抽空回家看望二老外,也實在沒盡到什么孝心。這次旅行就權當是給二老盡一點心意,也帶他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享受一下碧海藍天下的海灘陽光。”王林告訴記者,他已經打電話和父母商量過了,這周末父母會先到蘭州,之后和他們一起去海南度蜜月。
記得曾經讀到過這樣一句話:“為人父母就是要一輩子的付出,不求什么回報!”但為人子女,能在父母有生之年用自己的方式略盡孝心,也算是了卻“子欲養而親不待”遺憾。
接農村父母進城過年經濟又時尚
前些年每逢節假日,蘭州火車站及各大汽車站都擠滿了拎著大包小包準備回家鄉的年輕人,但近幾年每逢節假日各大車站的出站口都會涌出許多帶著家鄉土特產的老年人,而他們大多是進城過節順便看望孩子的父母親。
“要過年了,兒子說他們今年就不回家了,讓我和老伴來蘭州和他們一起過年,一方面一家人也能團聚,另一方面也能帶我們見識見識城里過年的熱鬧。”郭大爺和老伴前幾天剛從景泰老家來蘭州,從來沒出過遠門的他這一趟來蘭州可謂長見識了,頭一回坐火車的二老光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就覺得新奇不已。
郭大爺的兒子郭明輝大學畢業后一直在蘭州打拼,幾年前因為考慮到要結婚,他和妻子籌足首付后,兩人按揭在蘭州買了房子,雖然都是上班族,每月掙得不多,但日子也還算可以。今年,郭明輝和妻子算了一賬:回家路費加上過年回去買東西的錢、及給親戚朋友們拜年、給侄子們年錢,亂七八糟下來怎么也得3000余元。盡管3000元不是一筆大數目,但對于正在承擔房屋按揭貸款的普通工薪階層來說,也算是一筆可觀的支出。后來夫妻倆商量了一下,決定今年哪也不去了,把父母親接到蘭州在自己家輕輕松松地過個年。于是,扛著大包小包家鄉干貨及土特產的郭大爺和老伴進城過年來了。
接下來,郭明輝打算在春節前抽空帶遠道而來的父母親逛逛蘭州的各大商場、給二老買件新衣裳,帶他們吃吃火鍋及蘭州特色美食,順便置辦些年貨。等過年的時候天氣暖和些了,再帶他們逛逛廟會,在五泉山、動物園、白塔山等蘭州的各大景點走一走,讓二老開開眼界,體驗一下蘭州的年節氛圍。
前幾天,郭大爺還給遠在老家的老伙伴們打了電話,和老朋友聊天的時候郭大爺總是格外興奮地向對方講述自己這幾天在蘭州的所見所聞,言語之間充滿了自豪與驕傲。“我們老兩口在老家的那幾畝地里刨挖了一輩子,沒想到臨到老了,還有機會靠兒子上蘭州這樣的大城市過年、住樓房,這輩子也算是知足了。”郭大爺說。
其實,像郭大爺一樣愿意到城里過年的老人,一般多為農村空巢老人,兒女在外地工作。老人來城里過年,也可以讓孩子免除奔波之苦。同時,農村老人春節“反向”流動的物質基礎,使近幾年城里的住房面積不斷增大,已能容納更多的人口居住。
同住一個小區分開過年也正常
如果說和父母分隔兩地的年輕人苦惱于過年是否回鄉與父母團聚的問題的話;那么同在一個城市的子女們苦惱的則是:過年的那幾天究竟該搬到父母家同住,還是與父母同享年夜飯后回自己小家庭的問題。
“年夜飯自然要與家人一起吃,但沒必要過節那幾天天天和父母黏在一起,覺得過年待在自己的小家更舒服自在些。一方面考慮到年輕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放假了可以約些朋友、同學一起打牌、聊天或者去外面聚會什么的;再者,父母也有他們的圈子,過年的時候一些叔叔阿姨來家里拜年,偶爾湊一桌牌局,倒顯得我們這些兒女們多余了。”家住城關區某單位小區的徐先生說。徐先生和父母家同住在一個小區里,盡管徐先生的父母都已經退休了,閑暇時間較多,但平時除了幫他們照顧孩子之外,父母也很少打電話叫他們到家里吃飯或者讓他們幫家里做事。
徐先生的母親原來是蘭州一家文化單位的職工,很熱愛藝術,退休之后一下子閑了下來,覺得很不適應,后來他母親報名參加了社區組織的一個老年藝術隊,經常和小區里的老年人一起跳舞唱歌,晚年生活過得有聲有色。徐先生父親一直以來都酷愛寫字畫畫,上班的時候忙于工作只能將書法及繪畫當做一種愛好,退休以后他一邊潛心研習,一邊遍訪蘭州地區的名師,已經完全把自己的這一愛好當做晚年事業來經營了。
徐先生說,父母都有自己的生活,以前每逢雙休或者節假日的時候,也會跟父母約時間一家人去外面聚餐或者去蘭州周邊短線游什么的。但平常大多時候,他的小家和父母家都是各自過各自的生活。徐先生看著父母晚年過得如此充實且豐富多彩,他為人子女也格外開心。
其實,在蘭州像徐先生一樣的年輕人有很多,盡管他們與父母同在一個城市、甚至同住一個小區,但適逢年節還是會各自分開來過。“分開過年”并非不孝,而是選擇了更適合自己,且不妨礙父母生活的方式。在現代社會,要說到向父母盡孝心,也并非只有過年那幾天陪在父母身邊而已,年輕人更應該從心底尊重父母,同時尊重父母親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必要的時候,年輕人應該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為父母創造條件,讓他們更多地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而非依附于自己小家庭,迫使父母為照顧自己的生活而退休以后又重新“上崗”。
“孝”不僅指子女也是社會責任
1月中旬,@平安鐵路發了一條題為《失陪族,別讓
爸媽等太久》的微博:“若一年回家5天,每天能陪爸媽4小時,30年不過600小時,一輩子只剩25天。這樣的親情計算題,你算過嗎?據中新網報道,韓國每天有12名老人因難忍孤獨或疾病自殺,看似不經意的失陪,可能給父母造成嚴重的傷害。還記得小時候盼爸媽早回家的心情嗎?現在輪到你,快點回家!”
的確,家是避風的港灣,家是溫暖的安樂窩,因為這里有生養我們的土地,有含辛茹苦哺育我們的父母,有我們熟悉親切的鄉音,還有那豐盛可口的年夜飯。對父母來說,能回家過年就是送給他們最好的年貨,也是他們最大的期盼和幸福。
于2011年出臺的《老年法》草案也強調,給予老人更多精神關懷,子女“常回家看看”將入法。據了解,我國目前已有1.67億老年人。其中有一半過著“空巢”生活。子女由于工作、學習、結婚等原因而離家后,獨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婦無人照料,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而精神生活的豐富程度成為老年人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尤其是新春佳節,親人團圓的日子,子女能否回家過年直接影響著老人的幸福指數。
對于無數的空巢老人而言,春節最大的期盼就是能與子女團聚,盡享天倫之樂、親情之暖。可是由于種種原因,老人們能和子女在一起過年已逐漸成為一種奢望。盡管從傳統意義上來講,常回家看看是極為必要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城市生活中一年四季都忙于工作,或忙于經營自己的小家庭,陪在父母身邊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少。為了能夠盡可能多地補償父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很多年輕人都會選擇在年節的時候以各種方式陪在父母身邊。其實,新時代孝敬父母也并非只有“陪”,“失陪族”們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盡孝心,哪怕是平時多一個電話、多一個問候也是一份溫情的關懷。
事實上,隨著大家庭的解體,我國的家庭規模越來越小,父母加未成年子女的核心家庭比例越來越高,家庭中心下移,老人則逐漸被排擠到邊緣狀態。加之老年父母更多的不是和成年子女相處而是單獨居住,空巢家庭也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使老人晚年生活幸福,如何弘揚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同樣也是一個需要破解的社會問題。
如今,“孝”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子女盡孝,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需要社會共同營造養老、敬老的氛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強調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用現代理念詮釋 “孝道”,將其作為社會公德的重要構成元素,對于提升公民道德水平,形成健康的社會風氣,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無疑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