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服務戰略轉變的科研模式就在記者采訪前一周,我國某型四代機總師匆匆飛赴西安,直奔空軍工程大學的科研大樓,一呆一下午。
“沒想到,你們研究得這么深,做得這么好!”打造國之重器的他,看完相關項目的技術演示后十分激動地說:“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你們已走到了前列。”臨行前他特意將相關項目總師留下,研究合作的具體事項。
這樣的造訪,近兩年紛至沓來。此前,某特種飛機總師來了,將準備給其他科研單位的項目給了學校;大型軍用運輸機總師來了,考察完畢就馬上商談合作項目;航天某院的領導來了,主動出資要求聯合建設某型裝備指控技術實驗室……“這幾年有關空軍裝備發展和戰斗力建設的許多重要項目,大學都有一席之地。”據學校科研部部長于雷介紹:目前學校承擔的國家、軍隊級重大項目達110余項,獲國家、軍隊級科技獎勵90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0項。
這一新局面的開創,正是學校適應空軍戰略轉型要求,改革創新科研模式的結果。
——順應開放性科研時代潮流,與國防工業部門、軍內外科研院所開展戰略合作,打造軍民融合的科研體系。他們先后與中航工業、航天科工、中電集團等30余個單位建立了合作關系,與清華大學、西安交大、中國科技大學、國防科大等知名學校共同開展有關戰略發展、前沿探索的研究,使學校的科研融入國家國防科研的大體系中。
——適應作戰體系化和武器裝備集成化的要求,改變各專業學科單打獨斗的科研模式,先后打造了10余支跨學院、跨學科、跨專業的科研創新團隊,形成了解決作戰與裝備發展結合的戰技融合的作戰研究隊伍,解決裝備在體系作戰中的綜合集成和運用問題的體系研究隊伍,研究未來科技發展的高端引領團隊。這3類“科研軍陣”攻堅破堡,成為解決空軍體系作戰難題的生力軍和突擊隊。
與打造新型科研隊伍相適應,另一項有戰略意義的科研工程也全面啟動。他們發揮大學學科綜合、兵種齊全、資源豐富的優勢,著手籌建學校教學科研綜合平臺,對各院系相對分散的科研資源進行綜合化、一體化配置。
在學校科研大樓3樓,平臺建設負責人楊建軍教授打開多媒體課件,為我們演示了正在抓緊建設的平臺總體架構:大學公共平臺、學院特色平臺和學科基礎平臺“三位一體”,形成“1+N+X”的體系架構。大學公共平臺包含數字化聯合實驗、模型數據共享服務、基礎資源共享服務、對抗訓練綜合演示等6類子平臺、13個功能系統,各學院有15個特色平臺和200多個基礎平臺。
副校長楊曉鐵告訴記者,這個綜合平臺利用統一的網絡協議和標準體系,綜合集成學校現有的研究中心、實驗室、數據庫等科研設施,花費少量資金就能實現實驗資源、數據資源、人才資源的有效整合,建成后將成為重大的綜合性科研課題“孵化器”。
把保障部隊打勝仗當作科研最緊迫的任務如今,學校的專家教授都變得十分搶手。為了采訪“航空兵某作戰技術”團隊負責人柏鵬教授,記者一連約了4天。
“大量新裝備配發部隊,形成體系作戰能力需要解決的問題太多了。”剛剛坐定,柏教授感嘆分身乏術。這一周來,他連續輾轉了4地的科研院所、工廠和部隊,洽談科研項目合作,組織部隊聯試聯調,指導解決技術難題。不少時候,他還充當工業部門與作戰部隊的“橋梁”,幫助雙方搞好戰術需求和技術指標的對接。
與柏教授的情況一樣,此次記者約談的許多專家教授都是身擔數任,步履匆匆,要不正在部隊或科研實驗現場,要不準備出發謀劃新的科研項目。隨著教學、科研改革的深化,大學專家教授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們把科研的焦點集中在解決空軍部隊體系作戰急需解決的最緊迫問題——領銜開發的某型飛行指揮決策系統剛通過鑒定,航天航空工程學院的楊任農教授就“坐不住”了。他立即帶領課題組成員分赴大江南北,組織指導部隊裝載系統、學習應用,他的計劃是讓新系統盡早在空軍30個團進行推廣應用;“某型地空導彈發電機感應報警器有問題,時常無故報警停機。”某旅營長一句隨意話,引起防空反導學院程培源教授重視。在對多支部隊調研后,他發現該型號裝備普遍存在此類問題。他隨即蹲到一線攻關,幫助部隊解決了這個“老大難”;西南某地一場大規模空戰演練即將展開,裝備通用測試專家肖明清教授就攜帶新開發的綜合檢測系統前往支援:過去保障一次武器裝備測試,部隊得出動10多臺車拉各種設備,費時費力。如今新系統集多種檢測功能于一車,各種設備并行作業,一舉將裝備“體檢”速度提高10多倍……據統計,僅去年學校就有300余名專家教授,深入作戰部隊一線調研,緊貼部隊需求進行科研攻關,幫助解決信息化建設中面臨的急難課題。
服務部隊轉型建設,不只是破解技術難關,在作戰理論研究領域,他們也努力發揮先導作用。近年來,學校先后承擔104項國家和軍隊重大理論研究課題,完成了《中國空天安全戰略構想》《空天信息時代國家空防體系轉型建設研究》《中國西部安全戰略研究》等一批影響深遠的專著和報告,其中72項理論成果獲獎。
以超前眼光為未來空軍培育“種子部隊”
剛邁出大學校門的宋鴻涌做夢也沒想到,畢業僅一年,他就成了部隊的“臺柱子”。不久前,單位還專門為他建設了一個實驗室。
“毛頭小子”備受青睞絕非偶然。要知道,在這支新成立的某型機部隊,他是唯一系統學習過相關知識的專業人才,身兼人才培訓、教材編寫、組訓施教等多項工作,發揮“種子”和“酵母”的作用。
支撐宋鴻涌這樣的尖子人才超常成長的,正是空軍工程大學近年在人才培養上采取的超常之舉。3年前,該校黨委“一班人”研究決定,從當時的工程學院中選拔10名優秀學員,正式籌組成立“新機班”。隨后,他們還成立了10多個教改實驗班。
創辦教改實驗班的超常之舉,源于我軍信息化建設和武器裝備加速發展的迫切需求。只有改變以往尾隨式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徹底扭轉學校人才培養滯后于部隊現代化建設發展的尷尬局面。
這些教改實驗班創建之初,不僅沒有相關的師資和教材,甚至連“準生證”也沒有拿到。然而,改革方向一旦認定,大學黨委就義無反顧地全力推進。
與宋鴻涌一樣,這些教改實驗班培養的學員一出爐,就成為搶手人才,被各級親切地稱之為“種子部隊”,得到總部和空軍的高度認可。前年,依托教改實驗班積累的經驗成果,空軍還在該校舉辦了首批某型機飛行員短訓班。去年的編制調整中,學校的某型機應用工程系應運而生,正式成為我軍培養某型機作戰人才“搖籃”。
緊隨教改班之后,大學培養空軍轉型急需人才的眾多措施也陸續出臺——去年初夏,秦嶺腳下擂響戰鼓。信息與導航學院牽頭組織跨軍種、跨院校、跨專業的“聯訓聯演”,探索實戰化、開放性、融合式聯合育人新機制,走開了課堂與戰場對接、院校與部隊雙贏的路子;歲末年初,裝備管理與安全工程學院有關領導專程前往某試驗訓練基地,商談合作培養人才事宜。如今,這個成立才半年的新學院,已形成一套完備的裝備論證、裝備經濟、裝備實驗驗證等新型人才培養方案……以深化教學改革為突破口,空軍工程大學創新培養模式、優化教學體系,涌現出一批又一批適應空軍戰略轉型需要的新型人才。近年來,全校學員參加各類大學生競賽獲國內獎項1300余項、國際獎項29項,大學去年還成功申報國家“本科教學工程”卓越工程師和大學生創新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