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股市慘淡,樓市低迷——投資者用腳投票,銀行理財則趁機接盤。
普益財富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2月19日,中外資銀行發行理財產品19176款,相比2010年增長近一倍,發行規模也在2010年7萬多億元的基礎上實現翻番。
穩健的高收益不僅使個人投資者趨之若鶩,也引發了機構的興趣。12月27日,漫步者發布公告稱斥資5000萬元購買興業銀行廣州分行的萬利寶票據型理財產品,期限為3個月;其累積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已達7億元。統計顯示,截至2011年11月2日,有67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投資額總計已達到290億元,較2010年增加10倍。
運行一個月甚至一周,收益卻能夠跑贏CPI,銀行理財在滿足投資者“胃口”的同時,又如何躲過高懸的監管之劍? 面對2012年,銀行將如何“理財”?“太敏感,不宜多說。”多家銀行婉拒采訪,回應《中國經營報》記者稱,現階段談銀行理財問題太敏感。
“高收益”搶錢
銀行曾一度把“拉存款”的最大希望寄托在超短期高收益理財產品上——投資期限短短幾天,就獲得5%、6%甚至更高的年化收益率——它被銀行業內視為利率市場化的先驅,用高利率來搶存款。
“2011年股市不樂觀、許多投資品種受限,成就了銀行理財產品的大爆發。”東亞銀行財富管理部總經理陳柏軒解釋。
大智慧的數據顯示,近期滬深股市的資金凈流出量持續以日均20幾億元的規模出走,這部分資金成為遭遇存款搬家,流動性緊張的銀行的爭搶對象。
“銀行通過理財產品來帶動存款,是二元利率結構所造成的不得已行為,存款負利率、通脹高企,銀行只能通過‘控制’理財產品來爭取資金。”某股份制銀行零售業務負責人表示。
而其所說的“控制”,即是高收益。“收益率太低,跑不贏CPI,資金就會流向信托和其他投資領域。”
光大銀行北京西壩河支行零售部經理梁耀光的感覺是,2011年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較高,面向普通投資者的中低端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一般在4.8%~6.1%左右;面向私人銀行客戶的產品基本是6.2%起,高的能夠達到12%、13%。
而且,大多數產品都能夠實現預期收益。銀率網對2011年12月19日~23日期間到期的368款產品的統計顯示,其中披露到期收益率的313款產品達標率為99.4%。收益較低的平安銀行也同樣是正收益:智盈1058-02期掛鉤大宗商品期貨價格人民幣理財計劃YF5802,預期年化收益率為15.99%,實際收益率為0.4%。
“很多對公客戶都把存款轉換成了理財產品,各銀行理財產品設計人員也在相互打聽如何能就市場上資金的特點、客戶的特點,來設計更有針對性的理財產品。”梁耀光坦陳,據其了解,一些大客戶對流動性要求很高,短期產品恰恰投其所好。
正因此,短期產品、甚至1個月以內的超短期理財產品成為中資銀行2011年的一大亮點。普益財富的數據顯示,2011年3個月以下的理財產品占比達到60%以上,不僅發行數量增大,而且單次發行額度也很高。“幾億元的額度很快被一搶而空。”某銀行理財產品客戶經理表示。
頻遭政策狙擊
自2011年6月底的座談會定下“整頓理財產品”基調之后,銀監會針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多項監管措施連發,劍指銀行涉嫌違規攬儲的超短期理財產品,更要求各商業銀行在2011年10月底完成自我清查整改。
2010年,銀監會針對融資類銀信合作業務出臺一系列監管措施,融資類銀信合作理財產品受到一定限制,各家銀行多采用“資金池”模式用于進行組合投資:“資金池”里的資金被分別用于投資票據、債券、銀行間市場以及委托貸款。
“在理財產品資產池運作模式之下,銀行可以根據需要對理財產品的收益進行調整,”上述零售業務工作人員表示,這也就不難理解銀行在月末或者季末之際總能適時發行高收益的產品來網絡資金。
不過,不夠透明的運作方式也遭遇了監管質疑,2011年9月銀監會一紙通知將理財產品整治的矛頭直指投向“資金池”類的超短期理財產品。銀監會要求各家銀行清理整頓理財產品資金池,以實現單一理財產品單獨核算,并要求實現更多的信息披露。
受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這種“一一對應”有可能影響部分產品的收益水平。“目前客戶的資金對應整個池子的產品,銀行會盡量保證客戶的收益水平,至少不至使其虧損,而如果一一對應之后,資金池對收益的整個平抑作用也難以發揮了。”上述負責人表示。
而新上任的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又把第二把火燒到了理財產品上。2011年11月11日,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2011年第四次經濟金融形勢通報分析會”上表態稱,嚴禁通過發行短期理財產品變相高息攬儲、規避監管要求、進行監管套利。在尚福林表態之后,銀監會規定,從11月中旬開始對全國各銀行1個月期以下理財產品下“必殺令”。
于是,在2011年年底——這一對銀行來說非常重要的攬存時點上,銀行卻不敢再用超短期高收益理財產品“拉存款”,此類理財產品還出現量價齊跌的情況。據普益財富數據監測顯示,1個月期限以下的理財產品當月發行量驟減,這也直接造成了銀行該月理財產品的發行,環比減少263款。而11月,1個月期限以下的理財產品在10月份下降的基礎上再跌落11.38%。
具體來說,2011年11月份,商業銀行共發行一個月及以下期限銀行理財產品398只,占市場總量19.3%。而在10月份,這一期限產品的發行總量是615只,市場占比30.34%。相比之下,同期限產品11月份的發行量下降了約三分之一。此外,公開資料顯示,今年6月份,1個月以下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為4.43%,11月份的平均收益率已跌至3.56%。
超短期理財產品目前的價量齊跌,被認為與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管有關。其中主要受到影響的是中資銀行理財業務,在超短期理財產品中,中資行占據了99%的市場份額。
“2011年理財產品規模增長一個原因就是短期理財(1個月以下)發行量大、循環快,下半年監管從嚴以后,此類產品的禁發,會對2012年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帶來一定的影響。”中信銀行總行零售銀行部總經理助理王劍表示。
回歸本源
不過,各銀行在理財產品的期限上“精心設計”,紛紛推出周期為30多天的理財產品、滾動型理財產品,而收益也升至年內新高。
據悉,繼建設銀行2011年11月底全面上調3款開放式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后,工商銀行12月亦宣布上調多款滾動型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開放式理財產品以及滾動型理財產品也成為短期理財的替代品。
投資者借道上述理財產品,同樣可以實現短期理財的目的。以民生最近推出的升級版“錢生錢B”儲蓄型理財產品為例,其中,天天生錢每日按1.06%的年利率(類似于復利的方式)計息,稅后實際年收益率可達0.8515%,比活期利率高出47.8%;而周周生錢則是每存滿七天就按1.62%的年利率計息,實際稅后年收益率達1.3%,高于活期125.6%;并且,上述產品客戶均可以即時贖回,即時購買。
某股份制銀行廣州分行零售部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現階段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大部分是投向貨幣市場類,其本金和收益相對固定,這一主流投資方向決定了銀行理財產品的期限一般都是在半年以內,2012年這一趨勢仍將繼續。“未來,超短期理財產品不是銀行中長期的發展方向。”
普益財富的銀行分析師肖芳也認為,由于2011年11月存款準備金率下調,業內預計2012年市場資金沒有2011年緊張,相應的銀行借超短期理財產品“拉存款”的沖動減弱,預計2012年超短期理財產品的發行會因而減少。
“銀行的理財產品只是一個大眾理財的工具,之前一些超短期、高收益的產品,也不是理財的正常狀態,監管層也是從這方面來考慮的,理財產品還是要回歸本源,提供給客戶一個相對穩定的收益,而高收益的產品,則會通過信托等產品代銷提供。”王劍指出銀行理財產品要擺好定位。
“而對于投資者來講,應該更加理性,不是一窩蜂沖向高收益,而是要有長期投資的理念。”陳柏軒說,“可以趁目前的價格低位去分段購買一些A股、H股資產長期持有;等股市回暖的時候,投資者也能獲得一個相對短期理財更好的收益。”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