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崆峒山
崆峒山聳立在甘肅平涼市城西12公里處,屬六盤山支脈,主峰海拔2123.5米,規劃游覽面積83.6平方公里,已開發游覽面積14平方公里。
崆峒山集自然美、歷史美、人工美、傳說美于一身,自然生態景觀和人文歷史景觀融為一體。山勢雄偉,似鬼斧神工造就;林海浩瀚,如巨浪排空合成;環境優雅幽 靜,令人陶醉;神韻逼天宜人,引人遐思;奇峰、怪石、云海呈其奇景,瑰偉蒼翠、清秀顯其特點。既有北方山勢之雄,又兼江南山色之秀。“山川雄秀甲于關 塞”,明代嘉靖時“八大才子之一”的趙時春這樣贊美崆峒山。自古以來,崆峒山就有“西鎮奇觀”、“西來第一山”、“天下道教第一山”的美譽,被宗教界譽為 “十二仙山”、“七十二境地”之一。1994年元月,崆峒山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0年12月6日,被國家旅游局批準為國家AAAA級旅 游景區;2002年9月,西北首家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崆峒山因道家供奉的上古神仙廣成子在山中修煉得道而被尊為道教宗主山。軒轅黃帝西登崆峒向廣成子求教治國之術和養身之道。這在《莊子》、《史記》、《南華經》等典籍中均有記載。
明嘉靖初年,崆峒山被列為全國道教十二大“十方常住”之一,由全真龍門派第十代掌門苗清陽任全山主持。自此,道教在崆峒山上代代相傳,現已傳至第30代。 發祥于崆峒山的崆峒武術與少林、武當、峨嵋、昆侖并稱為我國五大武術流派。著名作家金庸還曾為平涼首屆崆峒武術節題辭:“崆峒武術,威峙西陲。”
崆峒山佛、道、儒三教并存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崆峒山佛、道兩教鼎盛時期,共有琳宮梵剎42處、房屋建筑650間,著稱“八臺九宮十二院”,堪稱中國古建筑和文化藝術的代表之一。
崆峒山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峰林聳峙,危崖突兀,溝壑縱橫,東、西、南、北、中五臺形似蓮花,四面展開。中臺是崆峒山的中心,海拔1894米,地勢平坦寬 廣,視野開闊。主峰馬鬢山疊居于五臺之上,氣勢磅礴,直插云天。東面棋盤嶺,相傳為廣成子、赤松子對弈的地方;西面蒼松嶺,斜下直插涇河,因而又稱“龍吸 水”;北面舍身崖,又名“鷂子翻身”,極為險峻;西北面笄頭山,酷似古人頭上的發髻,崆峒山古稱“笄頭山”就是因此而得名。
崆峒山奇洞石室遍布全山,數不勝數。“崆峒十二景”之一的“鶴洞元云”,描繪的就是東臺絕壁上的玄鶴洞奇觀。山上森林覆蓋率幾乎達100%,已知的植物有 1000余種,古樹名木近百棵。招鶴堂的“孔雀柏”和鳳凰嶺的“定山神針”,樹齡都在千年以上。崆峒山還有70多種野生珍稀動物,其中被列入國家野生動物 保護名單的就有10多種。
深遠悠久的人文歷史,雄秀幽奇的自然景觀,使得崆峒山成為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競相登臨拜謁的名山。周穆王周行天下,巡游崆峒而得八駿;秦始皇“巡隴 西、北地,出笄頭山,過回中”;漢武帝則六次出隴中,兩次登上笄頭山……司馬遷以“嘗西登崆峒”為傲,東漢大哲學家王符曾為崆峒留連忘返,晉代大醫學家皇 甫謐隱居崆峒山中采藥著述,研習針炙,著成《針炙甲乙經》。眾多高士名人如南北朝的王褒,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岑參、元稹,宋代李清照、游師 雄、張元,明代李攀龍、趙時春,清代王士禎、左宗棠、林則徐、譚嗣同,民國于右任、傅作義、鄧寶珊等,或慕名登臨,或賦詩題詠,盛贊崆峒的佳篇美文、畫幅 墨寶云集霞蔚,洋洋大觀,成為崆峒山豐富的文化寶藏。
崆峒山景區的恢復、保護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關懷和重視,原軍委副主席張震、國務院副總理耿飆、政協副主席錢偉長、中共中央委員肖華、武警總部司令員楊國屏等中央領導人先后游覽崆峒山。已故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1986年視察平涼時,欣然題寫了“崆峒山”山名。
1986年5月,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視察平涼時親筆題書“崆峒山”;1994年元月,崆峒山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1年元月,被國 家旅游局批準為中國首批AAAA級旅游區;2002年10月順利通過ISO9001、ISO14001質量、環境管理體系國際認證;2003年7月26 日,崆峒山又登上了國家名片,這套由崆峒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觀——隍城、彈箏峽、塔院和雷聲峰組成的《崆峒山》特種郵票是我省繼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和嘉 峪關城樓后國家郵政局發行的第4套地方題材的特種郵票;2004年3月晉升為國家地質公園。
麥積山
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50公里處,地處秦嶺山脈西端,系小隴山林區的余脈,風景奇特。是以麥積山石窟藝術為主要內容,丹崖,奇峰,曲水為特點的國家4A級景區、全國文明旅游示范景區、國務院1982年第一批公布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據《玉堂閑話》和《秦州志》記載,風景區內山巒疊翠,群峰聳峙,風景特別優美,尤其是煙雨籠罩,橫云飛渡之際,猶如進入海市蜃樓的幻景。評譽為:連崗蒼秀,深林茂草,細流交錯,飛瀑如練,北跨清渭,南攜嘉陵,譽為“西北山水林泉之冠”。
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系風景區的總稱,全景區包括麥積山石窟、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一個古鎮街亭溫泉。其中麥積山石窟主要保存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的雕塑和壁畫,素有“東 方雕塑陳列館”之稱,是我國的四大石窟之一;仙人崖石窟也保存有明、清時期的雕塑和壁畫,是佛道合一的圣地;石門景區主要是道教。整個景區有深厚的文化底 蘊。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共含有18個主要游覽小區,20處獨立風景點。從天水北道沿北利公路,經甘泉、峽門、至賈家河約23公里,向南轉向麥積山公 路,繼行5公里即達麥積山景區。從麥積山景區繼續向南行30公里達曲溪景區。由賈河向東繼行8公里即達仙人崖風景區。從仙人崖沿北利公路,經牧馬灘即達石 門景區約24公里。
麥積山風景區海拔一般在1400米至1800米左右,最高峰可達2200米以上,是我國南北方沉積地層在地表上層的分界線,又是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分水 嶺,整個風景區的巖層構造是由紅色砂礫巖層和淺色變質巖所構成。風景區內氣候條件也比較好,年平均降雨量為600——700毫米,氣溫最高為33℃,最低 為-15℃,一般冬季低溫帶在-8℃,無霜期為230天,日照年為2307小時左右,空氣相對溫度為85%左右。由于風景區位于南北交界處,所以冬天不太 冷,夏天不太熱,譽有西北江南之稱。
麥積山風景區內自然資源豐富,風景秀麗,形成自己獨特的山水景觀,觀賞及藥用植物品種繁多,珍禽奇獸較為豐富,有些已為國寶。據調查小隴山林區內有被子植 物1576種,分屬于138個科626個屬,裸子植物33種分屬8個科15個屬。在風景區內的約有111種,分屬于50個科106個屬。其中有很多是園林 中的珍品:黃花杠柳、蒼松、翠柏、云杉、冷杉、水杉、白皮松、紅豆杉,玉蘭樹和野生紫竹、野生百合、金背杜鵑、甘肅瓊花等。動物資源有珍禽奇獸:如熊、黃 羊、野豬、麂子、鹿、麝、紅腹錦雞、鸚鵡、綬帶等。
麥積山風景名勝區風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結合的特別完美,是其他任何景區無法比擬的。近年來,又相繼開發了香積山、豆積寺、交龍寺等景點,使景區的內涵更為豐富,加上整個景區環道修好,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的確是國內外賓客選擇旅游、休閑、度假的理想之地。
黃河鐵橋
黃河鐵橋位于白塔山下的黃河鐵橋,素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黃河水流湍急,歷史上有“天下黃河不橋”的說法。蘭州地處高原,此處河段自古靠羊皮筏和小木船擺渡,極為不便。明洪武中,宋國公馮勝于蘭州城西建浮橋一 座,后拆毀。洪武十八年(1385),指揮楊廉移建于城西北l公里古金城關(今白塔山南)。浮橋用巨艦24艘,以二鐵纜四麻纜維系而成,船上鋪木板而行, 被稱為“黃河第一橋”,冬拆春建,沿用至清。清光緒三十三年,清政府動用國庫白銀30.669萬兩,由德國人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 指導,建起了長達233.3米、寬為7.5米的黃河第一橋。1942年為了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改名為中山橋至今1954年加固,上架弧形鋼架拱梁,結構美 觀,黃河鐵橋氣勢雄偉,是蘭州的一大景觀
白塔山
白塔山公園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山頭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勢巍峨起伏,蟠結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勢。白塔原為紀念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 在蘭州病故的一西藏薩迦派喇嘛而建。現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鎮守甘肅內監劉永成重建。清康熙54年(1715年),巡撫綽奇補舊 增新,擴大寺址,起名“慈恩寺”。白塔七級八面,高約17米,下筑圓基,上著綠頂,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鐵馬鈴。塔外通涂白漿,如白玉砌成。白塔山 1958年辟為公園,總建筑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為三臺建筑群,依山而筑,飛檐紅柱,參差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連,四通八達。山上原有象皮鼓、 青銅鐘、紫荊樹,古稱“鎮山三寶”,現紫荊樹已枯死。白塔山經過多年綠化,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公園三臺大殿內獨特的“黃河奇石館”藏石豐富,獨具風格。 山下為中山橋,二者已連為一體,成為蘭州旅游的必游之地。
麥積山風景區海拔一般在1400米至1800米左右,最高峰可達2200米以上,是我國南北方沉積地層在地表上層的分界線,又是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分水 嶺,整個風景區的巖層構造是由紅色砂礫巖層和淺色變質巖所構成。風景區內氣候條件也比較好,年平均降雨量為600——700毫米,氣溫最高為33℃,最低 為-15℃,一般冬季低溫帶在-8℃,無霜期為230天,日照年為2307小時左右,空氣相對溫度為85%左右。由于風景區位于南北交界處,所以冬天不太 冷,夏天不太熱,譽有西北江南之稱。
麥積山風景區內自然資源豐富,風景秀麗,形成自己獨特的山水景觀,觀賞及藥用植物品種繁多,珍禽奇獸較為豐富,有些已為國寶。據調查小隴山林區內有被子植 物1576種,分屬于138個科626個屬,裸子植物33種分屬8個科15個屬。在風景區內的約有111種,分屬于50個科106個屬。其中有很多是園林 中的珍品:黃花杠柳、蒼松、翠柏、云杉、冷杉、水杉、白皮松、紅豆杉,玉蘭樹和野生紫竹、野生百合、金背杜鵑、甘肅瓊花等。動物資源有珍禽奇獸:如熊、黃 羊、野豬、麂子、鹿、麝、紅腹錦雞、鸚鵡、綬帶等。
麥積山風景名勝區風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結合的特別完美,是其他任何景區無法比擬的。近年來,又相繼開發了香積山、豆積寺、交龍寺等景點,使景區的內涵更為豐富,加上整個景區環道修好,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的確是國內外賓客選擇旅游、休閑、度假的理想之地。
黃河鐵橋
黃河鐵橋位于白塔山下的黃河鐵橋,素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黃河水流湍急,歷史上有“天下黃河不橋”的說法。蘭州地處高原,此處河段自古靠羊皮筏和小木船擺渡,極為不便。明洪武中,宋國公馮勝于蘭州城西建浮橋一 座,后拆毀。洪武十八年(1385),指揮楊廉移建于城西北l公里古金城關(今白塔山南)。浮橋用巨艦24艘,以二鐵纜四麻纜維系而成,船上鋪木板而行, 被稱為“黃河第一橋”,冬拆春建,沿用至清。清光緒三十三年,清政府動用國庫白銀30.669萬兩,由德國人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 指導,建起了長達233.3米、寬為7.5米的黃河第一橋。1942年為了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改名為中山橋至今1954年加固,上架弧形鋼架拱梁,結構美 觀,黃河鐵橋氣勢雄偉,是蘭州的一大景觀
白塔山
白塔山公園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山頭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勢巍峨起伏,蟠結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勢。白塔原為紀念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 在蘭州病故的一西藏薩迦派喇嘛而建。現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鎮守甘肅內監劉永成重建。清康熙54年(1715年),巡撫綽奇補舊 增新,擴大寺址,起名“慈恩寺”。白塔七級八面,高約17米,下筑圓基,上著綠頂,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鐵馬鈴。塔外通涂白漿,如白玉砌成。白塔山 1958年辟為公園,總建筑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為三臺建筑群,依山而筑,飛檐紅柱,參差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連,四通八達。山上原有象皮鼓、 青銅鐘、紫荊樹,古稱“鎮山三寶”,現紫荊樹已枯死。白塔山經過多年綠化,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公園三臺大殿內獨特的“黃河奇石館”藏石豐富,獨具風格。 山下為中山橋,二者已連為一體,成為蘭州旅游的必游之地。
蘭州市白塔山東約1 公里處有元代的王保保城遺址。相傳明初,大將徐達、馮勝奉命攻打元軍王保保,久攻不破,恰至元宵節,徐達命軍士做成又粗又長的鼓,扮成社火隊混入城內,以 大旗為號,里應外合,終于攻破了王保保城。為紀念這場戰斗的勝利,這種鼓被命名為“太平鼓”,并成為蘭州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從此,王保保城和太平鼓更加 聞名。
敦煌之旅
敦煌藝術博大精深,氣魄宏偉。莫高窟是集建筑、雕塑、壁畫三位一體的立體藝術寶窟,內容極為豐富。歷代民間藝術家在繼承中原漢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藝術優良 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并融化了外來文化的表現手法,發展成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國民族風格的佛教藝術。這些規模宏大、為數驚人的宗教藝術品,為研究中國古 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交通、地理、宗教、社會生活、民族關系、中外友好往來提供了浩如煙海的珍貴資料,是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敦煌是飛天 的故鄉,敦煌是世界藝術寶庫里的一顆明珠,古為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的咽喉,是一高山和沙漠、戈壁環繞的小綠洲。全境面積3.12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 1100米。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在石窟中占據著主要位置。彩塑多為一佛二菩薩的三身組合還有阿難、迦葉、十大弟子及羅漢、天王、金剛、力士等。莫高窟 現存彩塑2400余身。其造型從北魏前期的粗壯而逐漸演變為后期的清瘦。隋唐以來,出現了七至九身彩塑的群像。藝術風格又趨向雍容華麗。特別是唐以后的許 多優秀作品--那輕倩柔媚的菩薩和剛勁勇猛的金剛、力士,充分體現了藝術家的嫻熟技巧和注入的真情實感。這些塑像與西壁、頂部的壁畫。地面上的蓮花磚,構 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天堂。
史書上說,西域諸道,"總輳于敦煌",莫高窟是古絲綢路上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在神秘的三危山下的峭壁上,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懷抱中,閃爍著絢麗的光彩。
敦煌之旅
敦煌藝術博大精深,氣魄宏偉。莫高窟是集建筑、雕塑、壁畫三位一體的立體藝術寶窟,內容極為豐富。歷代民間藝術家在繼承中原漢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藝術優良 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并融化了外來文化的表現手法,發展成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國民族風格的佛教藝術。這些規模宏大、為數驚人的宗教藝術品,為研究中國古 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交通、地理、宗教、社會生活、民族關系、中外友好往來提供了浩如煙海的珍貴資料,是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敦煌是飛天 的故鄉,敦煌是世界藝術寶庫里的一顆明珠,古為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的咽喉,是一高山和沙漠、戈壁環繞的小綠洲。全境面積3.12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 1100米。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在石窟中占據著主要位置。彩塑多為一佛二菩薩的三身組合還有阿難、迦葉、十大弟子及羅漢、天王、金剛、力士等。莫高窟 現存彩塑2400余身。其造型從北魏前期的粗壯而逐漸演變為后期的清瘦。隋唐以來,出現了七至九身彩塑的群像。藝術風格又趨向雍容華麗。特別是唐以后的許 多優秀作品--那輕倩柔媚的菩薩和剛勁勇猛的金剛、力士,充分體現了藝術家的嫻熟技巧和注入的真情實感。這些塑像與西壁、頂部的壁畫。地面上的蓮花磚,構 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天堂。
史書上說,西域諸道,"總輳于敦煌",莫高窟是古絲綢路上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在神秘的三危山下的峭壁上,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懷抱中,閃爍著絢麗的光彩。
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東南25 公里處的大泉河谷里,南北長約1600米。那鱗次櫛比、重重疊疊的洞窟猶如蜂巢嵌在刀削斧劈的斷岸上。窟前棧道蜿蜒曲折,樓閣巍峨兀立,鐵馬風鐸懸響,氣 勢宏偉壯觀。莫高窟創建于前秦元二年(公元366年),歷經十六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到元朝終止營造。在唐朝武則天時代建造的洞窟已 達到一千余龕。因之,俗稱千佛洞。莫高窟雖然經過千百年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至今仍保存洞窟492個,珍存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是世 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莫高窟的建筑藝術完整地保存了千 百年來的建筑形式。現在的492個洞窟中,有形式多樣的禪窟、殿堂窟、塔廟窟、影窟等形制。它是設置宗教雕塑和壁畫的神殿,是僧侶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從 早期石窟所保留下來的中心塔柱式的外來形式的窟形,到隋唐時期開始消失。隋唐時期的石窟,典型的形制是平面方形,覆斗頂,后壁一龕。唐代后期以至宋元,壁 畫佛龕又被洞窟中央的佛壇所代替,騰出一整塊石壁繪制大型壁畫。從建筑形式的演變,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在接受外來藝術的同時,在不斷的藝術實踐中加以融化吸 收,使它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形式。其中不少是我國絕無僅有的古建筑杰作。
莫高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數量最大、內容最多、色彩最鮮的壁畫藝術!現存壁畫45000多平方米,是一座巨大的美術陳列館。當你置身于窟中,那神態逼真、含 笑自如的菩薩;那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仙女;那姿態嫵媚、凌空翱翔的飛天;那五彩繽紛的鮮花紛紛揚揚;那不奏自鳴的樂器演奏著仙曲--仿佛把你帶進神仙天 國,身心隨著飛天飄旋,好像整個洞窟都在晃動!壁畫內容豐富,可分為佛像畫、故事畫、經變畫、山水畫、動物畫、佛教史跡畫、神話題材畫、裝飾圖案畫等。從 藝術上講,它顯示了各族藝術家非凡的創造才能和高度的藝術成就。從歷史上講,它反映了我國歷代各民族、各階層的勞動生活、社會活動、科學技術、音樂舞蹈、 民族風情、衣冠服飾等等。內容之廣泛,形式之多樣,歷史之悠久,技藝之精湛,實乃舉世罕見。各個朝代不同的繪畫風格,構成了一部中國古代美術史。
莫高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數量最大、內容最多、色彩最鮮的壁畫藝術!現存壁畫45000多平方米,是一座巨大的美術陳列館。當你置身于窟中,那神態逼真、含 笑自如的菩薩;那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仙女;那姿態嫵媚、凌空翱翔的飛天;那五彩繽紛的鮮花紛紛揚揚;那不奏自鳴的樂器演奏著仙曲--仿佛把你帶進神仙天 國,身心隨著飛天飄旋,好像整個洞窟都在晃動!壁畫內容豐富,可分為佛像畫、故事畫、經變畫、山水畫、動物畫、佛教史跡畫、神話題材畫、裝飾圖案畫等。從 藝術上講,它顯示了各族藝術家非凡的創造才能和高度的藝術成就。從歷史上講,它反映了我國歷代各民族、各階層的勞動生活、社會活動、科學技術、音樂舞蹈、 民族風情、衣冠服飾等等。內容之廣泛,形式之多樣,歷史之悠久,技藝之精湛,實乃舉世罕見。各個朝代不同的繪畫風格,構成了一部中國古代美術史。
月牙泉和鳴沙山
歷來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難以共存。但在鳴沙山中,卻能看到沙漠與清泉相伴為鄰的奇景,這就是天下沙漠第一泉--月牙泉。鳴沙山、月牙泉離敦煌城僅五公 里,每當夕陽西下的進修,鳴沙山谷地里駝鈴悠揚,游人如織。在這里,你會走出都市的浮噪,進入身心憐憫、樂而忘返的歸真境界。
有人說,月牙泉像一位絕世佳人的眼睛--是那樣的清澈、美麗、多情;有人說,月牙泉像位窈窕淑女的嘴唇是那樣神秘、溫柔、誘人;有人說,月牙泉是一牙白蘭 瓜--是那樣碧綠、甘甜、晶瑩。其實,月牙泉最像初五的一彎新月,落在黃沙里。泉水清涼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懷抱中嫻靜地躺了幾千年,雖常常受到狂風 兇沙的襲擊,卻依然碧波蕩漾,水聲潺潺,是當之無愧的沙漠第一泉!月牙泉內游魚成群,岸邊綠草如茵。據傳魚稱"鐵背魚",能醫治疑難雜病;草稱"七星 草",有催生壯陽作用。據說,吃了魚和草,可以長生不老。因之,月牙泉又稱為"藥泉"。月牙泉邊,白楊婷婷玉立,垂柳舞帶飄絲,沙棗花香氣襲人,叢叢蘆葦 搖曳,對對野鳥飛翔,風景如詩如畫。泉南岸臺地上原建有娘娘殿、龍王宮、藥王洞、玉泉樓、雷音寺等雕梁畫棟、勾心斗角的大片古建筑群。
月牙泉最早的記載見于東漢《辛氏三秦記》:" 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黃,有如干躇。又山之陽有一泉,云是沙井,綿歷千古,沙不填之。"這里所記"沙?quot;便指今日月牙 泉。自此之后,關于月牙泉的記載便屢見史籍,并與鳴沙山緊密地連在一起。唐《元和郡縣志》載:"鳴沙山有一泉水,名日沙井,綿歷古今,沙填不滿,水極甘 美。"
月牙泉東西長300余米,南北寬50余米,泉形酷似月牙,四 周是高聳的沙山。它的神奇之處就是流沙永遠填埋不住清泉。過去,人們難解大自然的奧秘,卻以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出優美的神話傳說來解釋自然現象。相傳很久以 前,敦煌一帶是一望無際的大戈壁,沒有鳴沙山,更沒有月牙泉,有一年這里大旱,樹木莊稼都枯死了,人們干渴難忍,大放悲聲。美麗善良的白云仙子路過這里, 聽到人們撕心裂肺的哭聲,心如針刺,傷心地掉下了同情的淚珠。淚珠落地化為清泉,解救了人們干渴的災難。為了感恩戴德,人們修了一座廟宇供奉白云仙子。這 樣,便惹惱了神沙觀里的神沙大仙,他抓把黃沙一揚,化作沙山想填埋清泉,趕走奪他香火的白云仙子。白云仙子道行淺,斗不過神沙大仙,便來到九天找嫦娥,借 月亮與神沙大仙斗法。這天正好是初五。白云仙子借來一彎新月,放在沙山中間化為清冽瑩澈的月牙泉,供人們飲水澆田。神沙大仙又使出妖法,去填月牙泉,嫦娥 知曉后,非常生氣,譴責神沙大仙蠻橫無理,欺人太甚,輕輕將衣袖一拂,大風頓生,把填泉的流沙吹上山頂。氣得神沙大仙吼聲如雷,沙山因此而鳴響。
關于月牙泉、鳴沙山的形成,還有一個故事:從前,這里沒有鳴沙山也沒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舉行一年一度的浴佛節,善男信女都在寺里燒香敬佛,頂禮膜拜。當佛事活動進行到" 灑圣水"時,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傳圣水,放在寺廟門前。忽聽一位外道術士大聲挑戰,要與住持方丈斗法比高低。只見術士揮劍作法,口中念念有詞,霎時 間,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黃沙鋪天蓋地而來,把雷音寺埋在沙底。奇怪的是寺廟門前那碗圣水卻安然無恙,還放在原地,術士又使出渾身法術往碗內填沙,但任憑 妖術多大,碗內始終不進一顆沙粒。直至碗周圍形成一座沙山,圣水碗還是安然如故。術士無奈,只好悻悻離去。剛走了幾步,忽聽轟隆一聲,那碗圣水半邊傾斜變 化成一彎清泉,術士變成一灘黑色頑石。原來這碗圣水本是佛祖釋迦牟尼賜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傳,專為人們消病除災的“圣水”。由于外道術士作孽殘害生靈, 便顯靈懲罰,使碗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
月牙泉,夢一般的謎,千百年來不為流沙而淹沒,不因干旱而枯竭。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風黃沙中有此一水,在滿目荒涼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馳。
玉門關和漢長城
月牙泉,夢一般的謎,千百年來不為流沙而淹沒,不因干旱而枯竭。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風黃沙中有此一水,在滿目荒涼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馳。
玉門關和漢長城
玉門關和漢長城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蕪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代詩人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其悲壯蒼涼的情結引發人們無限神思。詩中的玉門 關距敦煌城90公里,俗名"小方盤城",是絲綢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相傳古代西域和田等地的美玉、珠寶經此關傳人中原,玉門關因此而得名。該城始 建于漢武帝征服河西?quot;四郡,據兩關"時期。西漢時為玉門都尉的治所,東漢后改為西域都護所轄。自張騫鑿空,打通絲綢之路后,這里駝鈴悠悠,人歡 馬嘶,商隊絡繹,使者往來,一片繁榮景象。
玉門關以疏勒河為屏,以長城為線,氣勢十分 壯觀。但由于歷史變遷,蒼海桑田,今日古城內外,戈壁蒼茫,沙場連綿,昔日的繁榮不復存在。現存玉門關呈方形,四垣保存較為完好,其建筑用黃膠土夯成,開 西北兩門。城墻殘高+米,上寬三米,下寬五米,上有女墻,下有馬道,戰馬可直達頂部。在這望你可以看到中國尚存的最古老的建筑。在玉門關東北約13公里處,有一倉儲遺址,面積為155米*150米。學者多認為此即為《敦煌錄》和《沙州城土鏡》所載之河倉城。城北臨疏勒河水,古人以船為渡,運酒及敦煌綠洲所產糧食至此存儲,供玉門叵餃氖匚讕硎秤謾?br>
漢長城是西漢時中原王朝為了對外抗御匈奴騷擾,對內安定百姓生活,鞏固中央集權而建起的一種防御設施。其中玉門關西面黨谷隧一帶的長城保存較好,地基寬3 米,殘高3米,頂寬l 米,為我國目前漢代長城保存最完整的一段。敦煌漢長城的結構并無磚石,而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敦煌北湖、西湖一帶,生長著大片紅柳、蘆葦,羅布麻、胡 楊樹等植物,修建長城時,就用這些植物的枝條為地基。上輔粘士和砂礫石。再夾蘆葦層層夯筑而成。長城沿線,每隔10華里就筑有烽燧一座。這就是古籍中所寫 的"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的烽火臺,主要作用是舉火報警,傳遞消息。
漢長城是西漢時中原王朝為了對外抗御匈奴騷擾,對內安定百姓生活,鞏固中央集權而建起的一種防御設施。其中玉門關西面黨谷隧一帶的長城保存較好,地基寬3 米,殘高3米,頂寬l 米,為我國目前漢代長城保存最完整的一段。敦煌漢長城的結構并無磚石,而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敦煌北湖、西湖一帶,生長著大片紅柳、蘆葦,羅布麻、胡 楊樹等植物,修建長城時,就用這些植物的枝條為地基。上輔粘士和砂礫石。再夾蘆葦層層夯筑而成。長城沿線,每隔10華里就筑有烽燧一座。這就是古籍中所寫 的"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的烽火臺,主要作用是舉火報警,傳遞消息。
塔而寺
距西寧市西南30公里,位于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 為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 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即黃教)六大寺院之一。明代始建,歷時400余年,已成為擁有殿宇、經堂、佛塔、僧舍30余座建筑的古建筑群,并成為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
整個寺院依山勢而建, 由大金瓦殿、小金瓦殿、大經堂等建筑組成, 占地40萬平方米。整個建筑群, 布局嚴謹, 金碧輝煌, 氣勢宏偉, 是漢藏民族形式結合的典范。其主體建筑大金瓦殿, 為漢式宮殿三檐歇山式建筑, 鎦金銅瓦頂, 金光四射, 燦爛奪目。殿內大靈塔, 純銀作底, 鍍以黃金, 塔內供宗喀巴藥泥像。殿內有金燈、銀燈、塑、鑄、繪畫、法器等。小金瓦寺為護法神殿,存有“跳神”等宗教活動器物,塔爾寺最宏偉的建筑是大經堂。這座藏式 平頂建筑面積達一千九百多平方米。殿內的108根大柱子上都雕著美麗的圖案,經堂里面的蒲團怕是有上千個,據說可以讓兩千多喇嘛集體頌經。
塔爾寺還有著名的藝術“三絕”, 即酥油花、壁畫和堆繡。其中的酥油花是用酥油塑造各種形象, 造型生動, 形態逼真, 工藝精巧。每到農歷正月十五燈節會上將做好的酥油花展出, 一年一度, 成為寺內盛會。
塔爾寺三絕
塔爾寺內的酥油花、壁畫和堆繡,被稱為“塔爾寺三絕”,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酥油花相傳是當年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聯姻時,當地佛教徒為表示尊敬,讓公主從長安出發時帶來的,一尊佛像前供奉一束酥油花,逐漸在西藏成為習俗,后來傳到塔爾寺。
塔爾寺的酥油花塑得非常精巧,形象逼真,堪稱一絕。每年冬天,酥油花藝人就開始將純凈的白酥油揉以各色石質礦物染料,塑成各種佛像、人物、花卉、樹木、飛 禽、走獸,有的還組成各種宗教神話故事,到了農歷正月十五舉行燈節會的時候就被展出,一年一度,成為塔爾寺的盛會。
塔爾寺的壁畫有的直接繪在棟梁上,更多的是繪在布幔上,或懸掛或釘在墻上。壁畫染料選用的是礦物染料,色澤艷麗,保持經年不褪色。每年六月有觀經會,其中一個經典場面是將數十丈長、繪著大佛像的布幔在山坡上高高掛起,叫做曬佛。
塔爾寺堆繡,是用各種顏色的綢緞剪出各種形狀,再把羊毛、棉花之類的東西填充進去,在布幔上繡上佛像、佛教故事、山水、花卉、鳥獸什么的,是非常特別的宗教藝術品。
茶卡鹽湖
茶卡鹽湖位于柴達木盆地的東部邊緣,烏蘭縣茶卡鎮南側。北依巍峨的完顏通布山,南靠旺秀山,東瀕茶塘盆地,是一個富饒而美麗的天然鹽湖。20世紀80年代初期,就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旅游風景區。
茶卡是蒙語,意為“鹽海”。茶卡鹽湖的湖水面積,水深明顯受季節影響,雨季湖水面積可達104平方公里,相當于杭州西湖的十幾倍,干季湖水面積明顯減少。 湖中含有近萬種礦物和40余種化學成份的鹵水,是中國無機鹽工業的重要寶庫。湖底部有石鹽層,一般厚5米,最厚處達9.68米,湖東南岸有長十幾公里的瑪 亞納河注入。其它注入鹽湖的水流很小,且多為季節性河流。該鹽湖為天然結晶鹽,晶大質純,鹽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鹽。因其鹽晶中含有礦物質,使鹽晶呈青黑 色,故稱“青鹽”。 初步探明的儲量達4億4千萬噸以上。茶卡鹽極易開采,人們只消揭開十幾厘米的鹽蓋,就可以從下面撈取天然的結晶鹽。開采過的鹵水,幾年之后又重新結晶成鹽 層。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又因鹽類形狀十分奇特,有的象璀燦奪目的珍珠,有的象盛開的花朵,有的象水晶,有的象寶石,因此才有珍珠鹽、玻璃鹽、鐘乳鹽、珊瑚鹽、水晶鹽、雪花鹽、蘑 菇鹽等許多美麗動人的名稱, 茶卡鹽湖是柴達木盆地四大鹽湖中最小的一個,也是開發最早的一個,鹽湖中景觀萬千,有采鹽風光,鹽湖日出,鹽花奇觀等,構 成了一幅絢麗的畫卷。游客在此即可觀賞鹽湖風光,又可參觀機械化采鹽作業,通向湖心區的小火車是深受游客歡迎的乘載工具。
茶卡鹽開采歷史悠久,最早可推到秦漢時期。《西寧府新志》上有過這樣的記載:“在縣治西,五百余里,青海西南……周圍有二百數十里,鹽系天成,取之無盡。 蒙古用鐵勺撈取,販玉市口貿易,郡民賴之”。清乾隆二十八年已定有鹽律。解放前,馬步芳政權在這里設有鹽場,每年生產近千噸原鹽。解放后,古老的茶卡鹽池 經過不斷的建設和發展,初步實現了采鹽機械化,建有茶卡鹽廠,已開發出加碘鹽,洗滌鹽,再生鹽、粉干鹽等十多個品種,每年生產幾十萬噸優質原鹽,除供應青 海各地外,還暢銷全國20余個省區及出口日本、尼泊爾、中東等地區,受到人們普遍歡迎。
天池風景區
天池,地處天山博格達峰北側,位于阜康縣南偏東40余公里,距烏魯木齊市110公里。“天池”一名來自乾降48年(公元1783年)烏魯木齊都統明亮的題 《靈山天池統鑿水渠碑記》。 這是一座在兩百余萬年以前第四紀大冰川活動中形成的高山冰磧湖,海撥1980米,湖面呈半月型,是世界著名的高山湖泊南北長 3千余米,東西最寬處1500余米,旺水時面積達4.9平方公里,最深處105米,總蓄水量1.6億立方米。其北岸的天然堤壩,就是一條冰磧垅。天池是世 界著名的高山湖泊。1982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天池古稱“瑤池”,是傳說中西王母宴請周穆王之地,唐代詩人李商隱曾作詩曰:“瑤池阿母 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傳說天地是西王母梳妝臺上的銀鏡,又說是西王母的沐浴池,天地絳繞的云霧,是西王母的霓裳羽 毛,小天池是西王母的洗腳盆……,這些美妙的神話傳說,給優美的天池自然景色象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夏季,這里山清水秀,清爽宜人,是絕佳的避暑盛地。游 人可登高山、穿密林,俯覽天地全景,也可在碧波浩渺的湖水中泛舟橫渡,飽覽湖光山色。冬天的天池,白雪皚皚,銀裝素裹,湖上堅冰如玉,是全國少有的高山滑 冰場。世人將天地的自然風光概括為“石門一線”、“龍潭碧月”( 龍潭是指位于天池下方約2千米,海拔1660米,盤山公路西側的“西小天池”。傳說是西王母當年用的洗腳盆,實則它是天池湖水透過地下湖壩粗大的冰漬物滲 漏下來的泉水,在山嘴交匯的低洼處形成的一個積水深潭。池周塔松競秀,滿山蒼翠,每當夜幕降臨,皓月當空,山峰樹影和碧月一器倒映潭中,靜影沉壁,月影微 顫,有詩贊曰“一弘碧流成龍潭,青松白雪鑲翠盤,金秋桂月沉壁底,疑是嫦娥出廣寒。”游客佇立天池冰磧堤壩上,翹首南望博格達雪山,但見“遠處皚雪近處 松,野花似錦綠偎紅。湖光山色潑墨畫,春夏秋冬一景融”。觀此勝景,如臨仙境,令人飄然蕩魂。)頂天三石”、“定海神針”( 傳說天池之中有一個水怪,經常亂施淫威,興風作浪。攪的天池之水瀑漲,淹沒左右居民,百姓無家可歸四處流浪。有一年,王母娘娘在天宮舉行盛大的蟠桃會。會 上宴請了各路神仙,唯獨忘記邀請這位天池水怪。水怪不悅,發威泄私憤。頃刻之間濁浪滔天,洪水四溢。天兵稟報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大怒,旋即取下頭上的一根 碧玉簪投入水中,頓時風平浪靜,水退石出。那根碧玉簪就變成了一棵榆樹。從此生長在天池水邊,成為鎮水之寶。這棵由王母娘娘頭上的碧玉簪變成的榆樹就被后 人稱為“定海神針”)南山望雪”、“西山觀松”(天池西側山勢相對緩和又位處陰坡,由冰磧石和泥石流堆積物組成的山坡比較疏松,蓄水條件好,特別適宜于林 木的生長。這里云杉林連峰續嶺,濃陰蔽日,是旅游最好的去處。“西山松”,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海峰展”、“懸泉飛瀑”八大景觀。從進山開始,天池 自然風景區大體分4個自然景觀帶:低山帶、山地針葉林帶、高山亞高山帶、冰川積雪帶。騎馬從天池出發,當日便可抵天山東部最高峰--海拔5445公尺的博 格達峰下。博格達山是北天山東段的主要山林。“博格達”,蒙古語意為“神靈”,因為海拔5445公尺的主峰博格達峰,一年四季冰峰雪嶺如銀甲披掛,古蒙古 人敬畏以為“神”,因而得名。博格達峰也是中外登山愛好者開展登山活動的山峰之一。
喀納斯自然景觀區
距西寧市西南30公里,位于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 為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 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即黃教)六大寺院之一。明代始建,歷時400余年,已成為擁有殿宇、經堂、佛塔、僧舍30余座建筑的古建筑群,并成為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
整個寺院依山勢而建, 由大金瓦殿、小金瓦殿、大經堂等建筑組成, 占地40萬平方米。整個建筑群, 布局嚴謹, 金碧輝煌, 氣勢宏偉, 是漢藏民族形式結合的典范。其主體建筑大金瓦殿, 為漢式宮殿三檐歇山式建筑, 鎦金銅瓦頂, 金光四射, 燦爛奪目。殿內大靈塔, 純銀作底, 鍍以黃金, 塔內供宗喀巴藥泥像。殿內有金燈、銀燈、塑、鑄、繪畫、法器等。小金瓦寺為護法神殿,存有“跳神”等宗教活動器物,塔爾寺最宏偉的建筑是大經堂。這座藏式 平頂建筑面積達一千九百多平方米。殿內的108根大柱子上都雕著美麗的圖案,經堂里面的蒲團怕是有上千個,據說可以讓兩千多喇嘛集體頌經。
塔爾寺還有著名的藝術“三絕”, 即酥油花、壁畫和堆繡。其中的酥油花是用酥油塑造各種形象, 造型生動, 形態逼真, 工藝精巧。每到農歷正月十五燈節會上將做好的酥油花展出, 一年一度, 成為寺內盛會。
塔爾寺三絕
塔爾寺內的酥油花、壁畫和堆繡,被稱為“塔爾寺三絕”,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酥油花相傳是當年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聯姻時,當地佛教徒為表示尊敬,讓公主從長安出發時帶來的,一尊佛像前供奉一束酥油花,逐漸在西藏成為習俗,后來傳到塔爾寺。
塔爾寺的酥油花塑得非常精巧,形象逼真,堪稱一絕。每年冬天,酥油花藝人就開始將純凈的白酥油揉以各色石質礦物染料,塑成各種佛像、人物、花卉、樹木、飛 禽、走獸,有的還組成各種宗教神話故事,到了農歷正月十五舉行燈節會的時候就被展出,一年一度,成為塔爾寺的盛會。
塔爾寺的壁畫有的直接繪在棟梁上,更多的是繪在布幔上,或懸掛或釘在墻上。壁畫染料選用的是礦物染料,色澤艷麗,保持經年不褪色。每年六月有觀經會,其中一個經典場面是將數十丈長、繪著大佛像的布幔在山坡上高高掛起,叫做曬佛。
塔爾寺堆繡,是用各種顏色的綢緞剪出各種形狀,再把羊毛、棉花之類的東西填充進去,在布幔上繡上佛像、佛教故事、山水、花卉、鳥獸什么的,是非常特別的宗教藝術品。
茶卡鹽湖
茶卡鹽湖位于柴達木盆地的東部邊緣,烏蘭縣茶卡鎮南側。北依巍峨的完顏通布山,南靠旺秀山,東瀕茶塘盆地,是一個富饒而美麗的天然鹽湖。20世紀80年代初期,就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旅游風景區。
茶卡是蒙語,意為“鹽海”。茶卡鹽湖的湖水面積,水深明顯受季節影響,雨季湖水面積可達104平方公里,相當于杭州西湖的十幾倍,干季湖水面積明顯減少。 湖中含有近萬種礦物和40余種化學成份的鹵水,是中國無機鹽工業的重要寶庫。湖底部有石鹽層,一般厚5米,最厚處達9.68米,湖東南岸有長十幾公里的瑪 亞納河注入。其它注入鹽湖的水流很小,且多為季節性河流。該鹽湖為天然結晶鹽,晶大質純,鹽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鹽。因其鹽晶中含有礦物質,使鹽晶呈青黑 色,故稱“青鹽”。 初步探明的儲量達4億4千萬噸以上。茶卡鹽極易開采,人們只消揭開十幾厘米的鹽蓋,就可以從下面撈取天然的結晶鹽。開采過的鹵水,幾年之后又重新結晶成鹽 層。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又因鹽類形狀十分奇特,有的象璀燦奪目的珍珠,有的象盛開的花朵,有的象水晶,有的象寶石,因此才有珍珠鹽、玻璃鹽、鐘乳鹽、珊瑚鹽、水晶鹽、雪花鹽、蘑 菇鹽等許多美麗動人的名稱, 茶卡鹽湖是柴達木盆地四大鹽湖中最小的一個,也是開發最早的一個,鹽湖中景觀萬千,有采鹽風光,鹽湖日出,鹽花奇觀等,構 成了一幅絢麗的畫卷。游客在此即可觀賞鹽湖風光,又可參觀機械化采鹽作業,通向湖心區的小火車是深受游客歡迎的乘載工具。
茶卡鹽開采歷史悠久,最早可推到秦漢時期。《西寧府新志》上有過這樣的記載:“在縣治西,五百余里,青海西南……周圍有二百數十里,鹽系天成,取之無盡。 蒙古用鐵勺撈取,販玉市口貿易,郡民賴之”。清乾隆二十八年已定有鹽律。解放前,馬步芳政權在這里設有鹽場,每年生產近千噸原鹽。解放后,古老的茶卡鹽池 經過不斷的建設和發展,初步實現了采鹽機械化,建有茶卡鹽廠,已開發出加碘鹽,洗滌鹽,再生鹽、粉干鹽等十多個品種,每年生產幾十萬噸優質原鹽,除供應青 海各地外,還暢銷全國20余個省區及出口日本、尼泊爾、中東等地區,受到人們普遍歡迎。
天池風景區
天池,地處天山博格達峰北側,位于阜康縣南偏東40余公里,距烏魯木齊市110公里。“天池”一名來自乾降48年(公元1783年)烏魯木齊都統明亮的題 《靈山天池統鑿水渠碑記》。 這是一座在兩百余萬年以前第四紀大冰川活動中形成的高山冰磧湖,海撥1980米,湖面呈半月型,是世界著名的高山湖泊南北長 3千余米,東西最寬處1500余米,旺水時面積達4.9平方公里,最深處105米,總蓄水量1.6億立方米。其北岸的天然堤壩,就是一條冰磧垅。天池是世 界著名的高山湖泊。1982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天池古稱“瑤池”,是傳說中西王母宴請周穆王之地,唐代詩人李商隱曾作詩曰:“瑤池阿母 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傳說天地是西王母梳妝臺上的銀鏡,又說是西王母的沐浴池,天地絳繞的云霧,是西王母的霓裳羽 毛,小天池是西王母的洗腳盆……,這些美妙的神話傳說,給優美的天池自然景色象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夏季,這里山清水秀,清爽宜人,是絕佳的避暑盛地。游 人可登高山、穿密林,俯覽天地全景,也可在碧波浩渺的湖水中泛舟橫渡,飽覽湖光山色。冬天的天池,白雪皚皚,銀裝素裹,湖上堅冰如玉,是全國少有的高山滑 冰場。世人將天地的自然風光概括為“石門一線”、“龍潭碧月”( 龍潭是指位于天池下方約2千米,海拔1660米,盤山公路西側的“西小天池”。傳說是西王母當年用的洗腳盆,實則它是天池湖水透過地下湖壩粗大的冰漬物滲 漏下來的泉水,在山嘴交匯的低洼處形成的一個積水深潭。池周塔松競秀,滿山蒼翠,每當夜幕降臨,皓月當空,山峰樹影和碧月一器倒映潭中,靜影沉壁,月影微 顫,有詩贊曰“一弘碧流成龍潭,青松白雪鑲翠盤,金秋桂月沉壁底,疑是嫦娥出廣寒。”游客佇立天池冰磧堤壩上,翹首南望博格達雪山,但見“遠處皚雪近處 松,野花似錦綠偎紅。湖光山色潑墨畫,春夏秋冬一景融”。觀此勝景,如臨仙境,令人飄然蕩魂。)頂天三石”、“定海神針”( 傳說天池之中有一個水怪,經常亂施淫威,興風作浪。攪的天池之水瀑漲,淹沒左右居民,百姓無家可歸四處流浪。有一年,王母娘娘在天宮舉行盛大的蟠桃會。會 上宴請了各路神仙,唯獨忘記邀請這位天池水怪。水怪不悅,發威泄私憤。頃刻之間濁浪滔天,洪水四溢。天兵稟報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大怒,旋即取下頭上的一根 碧玉簪投入水中,頓時風平浪靜,水退石出。那根碧玉簪就變成了一棵榆樹。從此生長在天池水邊,成為鎮水之寶。這棵由王母娘娘頭上的碧玉簪變成的榆樹就被后 人稱為“定海神針”)南山望雪”、“西山觀松”(天池西側山勢相對緩和又位處陰坡,由冰磧石和泥石流堆積物組成的山坡比較疏松,蓄水條件好,特別適宜于林 木的生長。這里云杉林連峰續嶺,濃陰蔽日,是旅游最好的去處。“西山松”,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海峰展”、“懸泉飛瀑”八大景觀。從進山開始,天池 自然風景區大體分4個自然景觀帶:低山帶、山地針葉林帶、高山亞高山帶、冰川積雪帶。騎馬從天池出發,當日便可抵天山東部最高峰--海拔5445公尺的博 格達峰下。博格達山是北天山東段的主要山林。“博格達”,蒙古語意為“神靈”,因為海拔5445公尺的主峰博格達峰,一年四季冰峰雪嶺如銀甲披掛,古蒙古 人敬畏以為“神”,因而得名。博格達峰也是中外登山愛好者開展登山活動的山峰之一。
喀納斯自然景觀區
喀納斯自然景觀保護區屬林型綜合性自然保護區。位于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境內,面積約五千平方公里,山水、花草、樹木、鳥獸、魚蟲均屬保護對象,以保護自然綜合體的完整性。
珍貴樹種主要有落葉松、紅松、冷杉、云杉以及楊、柳等。珍貴的動物主要有馬鹿、雪豹、雪兔、猞猁、松雞、棒雞、雷鳥以及棕熊等。
該保護區是阿爾泰山的“縮影”,具有典型代表性,從下往上是山地草原帶、山地森林帶、草甸帶、亞高山草甸、高山草甸、與山地凍原帶、冰川恒雪帶,垂直公布比較明顯,反映了阿爾泰山的特點。
它又是重要的風景區,其整個生態系統基本上未遭破壞,風景如畫,夏季站在哈納斯湖畔,向上望去,山巒疊起,峰頂白雪皚皚,冰川覆蓋,一片銀裝素裹,十分壯 觀。平視四周,樹草交織,花紅葉綠,松濤起伏,湖中碧波蕩漾,四周鳥語花香,極為美妙。假如遇上陽光四射,或蒙蒙細雨,或小霧繚繞等情景時,那就更加令人 陶醉。
喀納斯湖,是喀納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精華。系冰川強烈刨蝕,冰石表物陰塞山谷,形成終表壟而成湖泊。湖面海拔1375米。湖形如彎月,長24.5公 里,平均寬1.9公里,平均水深90米,最大深188.4米,面積6.9萬畝,蓄水量40億立方米,為我國深水湖之一。湖周是蒼翠的針闊混交林,與遼闊的 山間草原連成一片。春天草原上繁花盛開,芳草萋萋。近處云霧似潔白的飄帶,纏繞山間。遠處皚皚冰峰,層林蒼蒼,溝壑滴翠。七、八月份,登上海拔2030米 高的觀魚亭俯瞰喀納斯湖光山色,你會為湖面多姿多彩的奇景所驚嘆,在藍天白云下,偌大湖面宛如碩大的調色盤,湖水的顏色一塊深、一塊淺、一塊藍、一塊綠, 真是變幻萬千,美不勝收,在喀納斯欣賞“寶光”霓虹美,特具魅力。“寶光”人們俗稱“佛光”。它與天下獨秀的喀納斯湖光,與山舞銀蛇的冰川,與綠草如茵的 草原,與浩瀚無垠的森林,與輕盈飄蕩的山間薄霧融為一體,交相輝映,讓你如臨仙境。當旭日東升或夜幕降臨時,乘船或站在第四道灣平臺上探尋湖心秘密,若有 幸,可以看到時隱時現像小船一樣的神秘“湖怪”。
喀納斯湖是我國極其難得具有歐洲生態系統的區域,保護區內有植物798種,其中珍稀植物30種,動物39種,鳥類117種,魚類7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種,二級13種,其它稀有動物9種,昆蟲真菌的新種記錄不少60個。
臥龍灣位置處在布爾津縣去喀納斯的途中距縣城140公里,距喀納斯10公里。湖四周森林茂密,繁花似錦、綠草如茵,湖中小島景色秀麗,湖進水處巨石抵中 流,激浪拍巨石,玉珠飛濺。湖的泄水口有座木橋飛架東西,站在橋上向北是一平如鏡的臥龍灣向南是奔騰咆哮的喀納斯河。從臥龍灣沿喀納斯河北上約1公里,你 會在峽谷中看到一藍色月牙形湖灣,那就是月亮灣。月亮灣會隨喀納斯湖水變化而變化,是鑲在喀納斯河的一顆明珠。湖內有嫦娥奔月時留下的一對光腳印,美麗靜 謐的月亮灣是喀納斯的標志景點。
圖瓦人亦稱“土瓦”和“德瓦”、“庫庫門恰克”,歷史悠久,早在古代文獻中就有記錄。有些學者認為,圖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時遺留的部分老、弱、病、殘的士 兵,逐漸繁衍至今。而喀納斯村中年長者說,他們祖先是500年前從西伯利亞遷移而來,與現在俄羅斯的圖瓦共和國圖瓦人屬同一個民族。圖瓦人保存著自己獨特 的生活習慣和語言,圖瓦語屬于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與哈薩克語言相近。在生活習慣上,圖瓦人除歡度蒙古族傳統的敖包節外,還有當地的鄒魯節(入冬節),漢 族人的春節與正月十五元霄節。圖瓦人信仰佛教,喪葬方式為曲體入葬,圖瓦人居住在阿勒泰喀納斯湖圖瓦村和白哈巴圖瓦人村落。喀納斯湖與圖瓦人相互輝映,融 為一體,構成喀納斯湖旅游區獨具魅力的民族風情。
火焰山
火焰山自東面西,橫亙在吐魯番盆地中部,為天山支脈之一。億萬年間,地殼橫向運動時留下的無數條褶皺帶和大自然的風蝕雨剝,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勢和縱橫 的溝壑。在烈日照耀下,赤褐砂巖的的閃光,熾熱氣流滾滾上升,云煙繚繞,猶如大火烈焰騰騰燃燒。此即“火焰山”名稱之由來。山體長約98公里,寬約9公 里。主峰位于吐魯番市區以東約40公里處,海拔高度為831.7米,火焰山上高溫干旱,“飛鳥千里不敢來”。但其山體卻又是一條天然的地下水庫大壩。
火焰山處在“絲綢之路”北道上。至今仍留存許多文化古跡和歷史佳話。火焰山神奇的地貌、獨特的物產,眾多的文化遺址,以及《西游記》中孫悟空三借芭蕉扇扇滅火焰山等優美的傳說,膾胎炙人口。近年來,游人如織,形成了火焰山旅游熱。
關于火焰山的傳說之一:當年美猴王齊天大圣孫悟空大鬧天宮,倉卒之間,一腳蹬倒了太上老君煉丹的八卦爐,有幾塊火炭,從天而降,恰好落在吐魯番,就形成了 火焰山。山本來是烈火熊熊,孫悟空用芭蕉扇,三下扇滅了大火,冷卻后才成了今天這般模樣。其實,火焰山是由侏羅紀、白堊紀及第三紀砂礫巖和紅巖泥構成的, 年齡距今有兩萬萬歲了。
關于火焰山的傳說之二:維吾爾族民間傳說天山深處有一只惡龍,專吃童男童女。當地最高統治者沙托克布喀拉汗為除害安民,特派哈拉和卓去降伏惡龍。經過一番 驚心動魄的激戰,惡龍在吐魯番東北的七角井被哈拉和卓所殺。惡龍帶傷西走,鮮血染紅了整座山。因此,維吾爾人把這座山叫做紅山,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火焰 山。拴馬樁和踏腳石在吐魯番市勝金鄉西南10公里處,從312國道西北望去,峰峰的火焰山頂上,有一石柱,巍然矗立,形同木樁,人稱“拴馬樁”。據說當年 唐僧西天取經,路過此處,曾把白龍馬拴在石柱上,拴馬樁由此而得名。在拴馬樁不遠處,有一巨石,相傳是唐僧上馬時用的踏腳石。 栓馬樁維吾爾人稱之為“阿特巴格拉霍加木”。據說穆罕默德時代,有個圣人名叫艾力,來到火焰山,曾把馬拴在石柱上,以后人們就把這根石柱叫 “阿特巴格拉霍加木”(意為拴馬樁)以示紀念。 開車由木頭溝進入火焰山腹地西洲天圣園,就能看見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群塑。只見孫悟空騰云駕霧,肩扛芭蕉扇在前開路,唐僧氣宇軒昂帶著豬巴戒和沙和 尚,牽著白龍馬,慢步徐行。
唐僧取經群塑形態生動,表情逼真。群塑是1989年修造的。來此觀瞻照相的中外游人接連不斷,是火焰山新辟的旅游景點之一。遺憾的是群塑人為的被高高的鐵柵欄團團圍住,形同囚犯,令游人駐足長嘆。
(責任編輯:鑫報)
珍貴樹種主要有落葉松、紅松、冷杉、云杉以及楊、柳等。珍貴的動物主要有馬鹿、雪豹、雪兔、猞猁、松雞、棒雞、雷鳥以及棕熊等。
該保護區是阿爾泰山的“縮影”,具有典型代表性,從下往上是山地草原帶、山地森林帶、草甸帶、亞高山草甸、高山草甸、與山地凍原帶、冰川恒雪帶,垂直公布比較明顯,反映了阿爾泰山的特點。
它又是重要的風景區,其整個生態系統基本上未遭破壞,風景如畫,夏季站在哈納斯湖畔,向上望去,山巒疊起,峰頂白雪皚皚,冰川覆蓋,一片銀裝素裹,十分壯 觀。平視四周,樹草交織,花紅葉綠,松濤起伏,湖中碧波蕩漾,四周鳥語花香,極為美妙。假如遇上陽光四射,或蒙蒙細雨,或小霧繚繞等情景時,那就更加令人 陶醉。
喀納斯湖,是喀納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精華。系冰川強烈刨蝕,冰石表物陰塞山谷,形成終表壟而成湖泊。湖面海拔1375米。湖形如彎月,長24.5公 里,平均寬1.9公里,平均水深90米,最大深188.4米,面積6.9萬畝,蓄水量40億立方米,為我國深水湖之一。湖周是蒼翠的針闊混交林,與遼闊的 山間草原連成一片。春天草原上繁花盛開,芳草萋萋。近處云霧似潔白的飄帶,纏繞山間。遠處皚皚冰峰,層林蒼蒼,溝壑滴翠。七、八月份,登上海拔2030米 高的觀魚亭俯瞰喀納斯湖光山色,你會為湖面多姿多彩的奇景所驚嘆,在藍天白云下,偌大湖面宛如碩大的調色盤,湖水的顏色一塊深、一塊淺、一塊藍、一塊綠, 真是變幻萬千,美不勝收,在喀納斯欣賞“寶光”霓虹美,特具魅力。“寶光”人們俗稱“佛光”。它與天下獨秀的喀納斯湖光,與山舞銀蛇的冰川,與綠草如茵的 草原,與浩瀚無垠的森林,與輕盈飄蕩的山間薄霧融為一體,交相輝映,讓你如臨仙境。當旭日東升或夜幕降臨時,乘船或站在第四道灣平臺上探尋湖心秘密,若有 幸,可以看到時隱時現像小船一樣的神秘“湖怪”。
喀納斯湖是我國極其難得具有歐洲生態系統的區域,保護區內有植物798種,其中珍稀植物30種,動物39種,鳥類117種,魚類7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種,二級13種,其它稀有動物9種,昆蟲真菌的新種記錄不少60個。
臥龍灣位置處在布爾津縣去喀納斯的途中距縣城140公里,距喀納斯10公里。湖四周森林茂密,繁花似錦、綠草如茵,湖中小島景色秀麗,湖進水處巨石抵中 流,激浪拍巨石,玉珠飛濺。湖的泄水口有座木橋飛架東西,站在橋上向北是一平如鏡的臥龍灣向南是奔騰咆哮的喀納斯河。從臥龍灣沿喀納斯河北上約1公里,你 會在峽谷中看到一藍色月牙形湖灣,那就是月亮灣。月亮灣會隨喀納斯湖水變化而變化,是鑲在喀納斯河的一顆明珠。湖內有嫦娥奔月時留下的一對光腳印,美麗靜 謐的月亮灣是喀納斯的標志景點。
圖瓦人亦稱“土瓦”和“德瓦”、“庫庫門恰克”,歷史悠久,早在古代文獻中就有記錄。有些學者認為,圖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時遺留的部分老、弱、病、殘的士 兵,逐漸繁衍至今。而喀納斯村中年長者說,他們祖先是500年前從西伯利亞遷移而來,與現在俄羅斯的圖瓦共和國圖瓦人屬同一個民族。圖瓦人保存著自己獨特 的生活習慣和語言,圖瓦語屬于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與哈薩克語言相近。在生活習慣上,圖瓦人除歡度蒙古族傳統的敖包節外,還有當地的鄒魯節(入冬節),漢 族人的春節與正月十五元霄節。圖瓦人信仰佛教,喪葬方式為曲體入葬,圖瓦人居住在阿勒泰喀納斯湖圖瓦村和白哈巴圖瓦人村落。喀納斯湖與圖瓦人相互輝映,融 為一體,構成喀納斯湖旅游區獨具魅力的民族風情。
火焰山
火焰山自東面西,橫亙在吐魯番盆地中部,為天山支脈之一。億萬年間,地殼橫向運動時留下的無數條褶皺帶和大自然的風蝕雨剝,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勢和縱橫 的溝壑。在烈日照耀下,赤褐砂巖的的閃光,熾熱氣流滾滾上升,云煙繚繞,猶如大火烈焰騰騰燃燒。此即“火焰山”名稱之由來。山體長約98公里,寬約9公 里。主峰位于吐魯番市區以東約40公里處,海拔高度為831.7米,火焰山上高溫干旱,“飛鳥千里不敢來”。但其山體卻又是一條天然的地下水庫大壩。
火焰山處在“絲綢之路”北道上。至今仍留存許多文化古跡和歷史佳話。火焰山神奇的地貌、獨特的物產,眾多的文化遺址,以及《西游記》中孫悟空三借芭蕉扇扇滅火焰山等優美的傳說,膾胎炙人口。近年來,游人如織,形成了火焰山旅游熱。
關于火焰山的傳說之一:當年美猴王齊天大圣孫悟空大鬧天宮,倉卒之間,一腳蹬倒了太上老君煉丹的八卦爐,有幾塊火炭,從天而降,恰好落在吐魯番,就形成了 火焰山。山本來是烈火熊熊,孫悟空用芭蕉扇,三下扇滅了大火,冷卻后才成了今天這般模樣。其實,火焰山是由侏羅紀、白堊紀及第三紀砂礫巖和紅巖泥構成的, 年齡距今有兩萬萬歲了。
關于火焰山的傳說之二:維吾爾族民間傳說天山深處有一只惡龍,專吃童男童女。當地最高統治者沙托克布喀拉汗為除害安民,特派哈拉和卓去降伏惡龍。經過一番 驚心動魄的激戰,惡龍在吐魯番東北的七角井被哈拉和卓所殺。惡龍帶傷西走,鮮血染紅了整座山。因此,維吾爾人把這座山叫做紅山,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火焰 山。拴馬樁和踏腳石在吐魯番市勝金鄉西南10公里處,從312國道西北望去,峰峰的火焰山頂上,有一石柱,巍然矗立,形同木樁,人稱“拴馬樁”。據說當年 唐僧西天取經,路過此處,曾把白龍馬拴在石柱上,拴馬樁由此而得名。在拴馬樁不遠處,有一巨石,相傳是唐僧上馬時用的踏腳石。 栓馬樁維吾爾人稱之為“阿特巴格拉霍加木”。據說穆罕默德時代,有個圣人名叫艾力,來到火焰山,曾把馬拴在石柱上,以后人們就把這根石柱叫 “阿特巴格拉霍加木”(意為拴馬樁)以示紀念。 開車由木頭溝進入火焰山腹地西洲天圣園,就能看見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群塑。只見孫悟空騰云駕霧,肩扛芭蕉扇在前開路,唐僧氣宇軒昂帶著豬巴戒和沙和 尚,牽著白龍馬,慢步徐行。
唐僧取經群塑形態生動,表情逼真。群塑是1989年修造的。來此觀瞻照相的中外游人接連不斷,是火焰山新辟的旅游景點之一。遺憾的是群塑人為的被高高的鐵柵欄團團圍住,形同囚犯,令游人駐足長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