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媒體浪潮的強烈沖擊下,“人人是記者”、“社交平臺成為新聞聚合地”的時代翩然而至。
一方面,傳統媒體行業的經濟基礎逐漸松動;另一方面,日趨板結的社會生態和更加收緊的政治輿論空間,使得傳統媒體行業更顯頹勢,對新聞采編人員的擠出效應持續不減。舊有模式無法適應瞬息萬變的新生態,傳統媒體人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窄。
改變,需要具備壯士斷腕的魄力和對新形勢的準確感知。脫離舊有體制、走進時代洪流,媒體人轉型之路并不單一:或投靠新媒體,或自立門戶,也有些順勢轉行,與傳媒再無關聯。
觀察哥搜集了10位近年從體制內出走的媒體人,通過他們的故事,呈現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人形形色色的“革命”之路。
1.梁文道:從TV公知變成視頻節目制作商


接到同事發來的短信時,梁文道正在南極旅行。同事告訴他:《開卷八分鐘》停播了,領導說等你旅行回來后再告訴你。
此時,他已從鳳凰衛視離職,《開卷》由他和幾個好友輪流主持。
梁文道后來說,知道這個消息時并不驚訝。在高度商業化的現代語境下,公共
電視臺留給讀書人探討嚴肅文化內容的空間越來越少。
沉舟側畔千帆過。基于之前《常識》和《我讀》系列的出版,以及《開卷》帶來的超高人氣,2014年初,理想國總編劉瑞琳和梁文道商量,提議一起合作視頻節目。在電視臺工作多年的梁文道看來,讀書節目這樣受眾有限的類型需要更多的空間,而電視節目需要精準地打中目標人群,使其無法成為最好的讀書節目土壤,互聯網反而能帶來更大的生機,并吸引更多90后、00后的受眾,重建讀書的黃金時代。與總編一拍即合后,《看理想》系列在土豆網上線了。


《看理想》包含三個網絡視頻節目,分別是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陳丹青的《局部》、馬世芳的《聽說》,梁文道不僅是這檔節目的主持人,還是出品人、策劃人。對這次轉變,梁文道并沒有抱太大期望:“以我20多年的經歷來說,我已經習慣被冷落,習慣沒有觀眾。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不接地氣的,久而久之就不覺得是問題了。
所以,當我在更大的媒體平臺做類似的事情,即使今天有100多萬的點擊率,也許有一天只有十幾個人在點,或者一個人點十幾次,我隨時準備這一天的到來。因為我原本就是這樣,所以覺得不接地氣也無所謂,常想不到去做更吸引觀眾的事情。”
這種淡然自處的論調,或許與梁文道2008年皈依南傳佛教不無關系。
目前,梁文道仍舊保持每天至少讀書6小時的習慣,與文藝保持密切關系。不管世界怎樣,只做該做的事。
2.張泉靈:世界正在翻頁,必須保持好奇


近年來央視名嘴出走已不是新鮮事,而張泉靈離職引發的巨大轟動,與那封聲情并茂的離職信不無關系。
2015年7月上旬,張泉靈確認從央視離職,7月13日以顧問形式加盟傅盛戰隊。
9月9日,張泉靈在博客中發文《生命的后半段》,文中坦言“這是另外一個世界,不是我積累了多年的知識和邏輯可以解釋的。而它,毫無疑問在滲透進我習慣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些字。而真的世界和你無關。”


在文章中,張泉靈坦誠訴說傳統環境下媒體人轉型的迫切心境,擊中了當下時代洪流下億萬普通人焦慮的心態。此文閱讀量22萬次,微博將近17000條。
脫離舊有語境后,張泉靈現在的生活和新世界已緊密相關,在微博里,她不時分享創業心得、學習進展,還分享寵物和美食心得。看來,從央視離職對張泉靈是個正確的決定。
3.馬東:年輕就是不停嘗試


在60后眼里,馬東像個90后;在90后眼里,馬東是披著“萌萌噠”大叔外皮,言語犀利沒下限的同齡人。
花式廣告,眼袋傳奇,壁咚小S,……在網絡節目《奇葩說》里,馬東儼然“人體彈幕器”,不少網友看完都驚嘆,原來前央視那個貌似正經的主持人馬東,私下可以這么逗!
馬東自己也愿意是一個和90后打成一片的人。“我愿意知道他們所說的到底是什么,我第一次上愛奇藝的官方彈幕的時候,有人說:馬東我要給你生猴子。什么意思?當時就沒看懂,我就查、問,現在就知道了。我覺得很多人說不適應今天這個時代,是因為他們關掉了自己的接收系統,你只要想看你天天手機都能看到。”


第一季《奇葩說》開播未滿8周總播量就輕松破億,微博閱讀量超10億,6大廣告品牌追投,勢頭甚猛。自節目上線以來,曾兩度登頂微博話題榜,節目點擊量在上線24小時內破百萬,形成了演藝圈明星追看的現象。“網生代”人群“吸睛度”看漲的同時,《奇葩說》的廣告價值也吸引了眾多廣告主,六大品牌競相追投。
事實上,馬東一直是個“不安分”的人。2013年,《挑戰主持人》風生水起時,馬東宣布從央視離職,成為愛奇藝首席內容運營官。2015年《奇葩說》已熱播兩季,此時馬東宣布帶領團隊自立門戶,成立米未傳媒。
在《天天向上》節目錄制中,馬東說:“我不是愛跳槽,只是想換一種活法。離職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覺得自己成為系統瓶頸了,第二是好奇心太強。如果出現了沒嘗試過的活法,心就久久不能平靜,只有去嘗試。”
作為創新工場有史以來最大的人民幣投資項目,米未傳媒的未來和馬東本人一樣不可估量。
4.秦朔:投身學術世界


秦朔28歲就成為《南風窗》總編輯,是當時有思想又有銳氣的媒體領袖。
2006年,36歲的秦朔轉往上海,籌辦《第一財經日報》。在他的牽頭下,上海文廣、廣州日報和北京青年報最終坐到了一起,達成了跨越電視、報紙,以及北京、上海、廣州的跨界三方合作。后來秦朔成為第一財經的實際掌舵者,帶領第一財經先后推出了《第一財經周刊》、寧夏衛視上星等一系列轟動媒體圈的產品和項目。
2015年6月,因為吳曉波的《最后一個“看門狗”也走了》發表,秦朔從第一財經辭職的新聞爆出。
吳曉波稱,在這些媒體主政者中,秦朔以人脈廣泛、呵護部下和理性溫和著稱,他不愛走極端,樂于在政商及公共輿論之間做妥協規劃,同時又能夠守住底線,抵制誘惑。“這個本來就無比野蠻的商業世界,再也沒有憤怒而盡職的‘看門狗’了。”
100天后,秦朔發了一條微博:(圖)


和其他高調辭職的媒體人不一樣,秦朔并沒有發出公開信。在利用休息的時間里,他撰寫了長達一萬多字的長文《新時期中國財經媒體的回顧與啟示》,系統的回顧了中國財經媒體30年的變遷。
就在2015年6月8日,阿里巴巴宣布投資12億入股第一財經,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型數字化財經媒體,而秦朔此時已將精力專注在學術,宣布今后會投身于商業文明的研究。
5.陳菊紅:南周精神不滅


1995年從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畢業后,陳菊紅進入《南方周末》。工作七年后,于2003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擔任尼曼訪問學者。2006年供職《南風窗》雜志任總編輯,一年后加入騰訊網,現任騰訊公司副總裁兼騰訊網絡媒體總編輯。
離開已是進10年前的事情了。離職時,陳菊紅發表了近萬字的長文,紀念在南方周末的時光和不舍心情。
她當時這樣描述南方的工作:“靠著編輯部的信任,記者的職業精神和強大的經濟支持,南方周末的記者在采訪時保持著自己獨立的秉性。因為沒有邀請,沒有接待,沒有紅包,有的只是艱苦的調查,和無休止的奔波。有的是對于這張報紙的熱愛和對于新聞的熱愛。就像我曾經給報紙寫的那兩句廣告詞:你看見我們的時候,我們和新聞在紙上;你看不見我們的時候,我們和新聞在路上。”
因為對職業精神的不懈堅守,近幾年南方周末風波不斷。
而記者身上獨立的秉性、苛守客觀的敬業精神,也隨著陳菊紅的文字在紙間重現,提醒著當代記者不要丟掉應有的堅持。
6.徐達內:創建新媒體評估標準,專為運營者服務


徐達內曾是《文匯報》最年輕的主任助理、《東方早報》的副總編、《金融時報》FT中文網專欄作家。
從2004年開始,徐達內走出體制,先后創立多家公司:
EG365——中國大陸地區最早引入信息可視化理念的專業設計服務商
《媒體札記》——媒體輿論內容產品
新榜——新媒體排行榜,中國新媒體第一站
看到自媒體運營人員在粉絲增長量、文章閱讀量上信息缺乏的痛點,徐達內成立了以“新榜”為品牌的新媒體價值綜合評估體系。
徐達內表示,“過去一段時間,微信公眾號平臺處于野蠻生長時期。大量的水軍為了能撈一筆,去刷數據、刷閱讀量。而現在,隨著微信規則的完善,這種現象慢慢減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閱讀數的下降。這也意味著微信公眾號平臺正處于去泡沫化階段,并不會沒落。自媒體需要通過數據,合理地判斷受眾的用戶畫像,讓營銷達到最好的效果。”
類似微博、微信這種超級平臺的興起,讓數據統計變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對于營銷人、媒體人來說,他們更關心真實的數據所帶來的營銷效果,而真實的數據需要通過專業性工具才能獲得。
之所以能采集到大量真實數據,一個原因是因為徐達內的三個技術合伙人都有著全國頂尖的數據挖掘能力與優秀的專業背景,另一方面,在與平臺方的合作中,通過聯絡自媒體、政策說明等工作,新榜也能獲取更準確的行業信息。
不久前,“新榜”作為為公眾號提供數據統計的第一平臺,宣布完成2020萬元A輪融資,估值2億。
7.袁國寶:做移動互聯網的革命者


“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是顛覆式創新,每個行業都將重構和改變。任何時候思考都比行動重要。找準定位、想好盈利模式再創業,遠比盲目行動穩妥。”
2006年至今,先后在空中網、移動夢網、搜狐和360工作過的袁國寶積累了豐富的移動媒體內容運營和媒介公關經驗,憑借著對新媒體趨勢的準確預估,他毅然放棄在360正風生水起的事業,并拒絕了一些企業的高薪邀約,在北京發起成立了NewMedia新媒體聯盟。
作為一位腳踏實地的理想主義者,袁國寶說,他創立NewMedia聯盟的初衷是聚合最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和行業精英,力爭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新媒體聯盟和社會化營銷平臺。
正式運營半年以來,喻國明、沈陽、石述思、易鵬、蘇芩等意見領袖和行業精英已入駐NewMedia聯盟這一廣闊的全媒體平臺;萬達集團、華夏幸福基業、中信銀行、蒙牛等行業內最有影響力的品牌成為其服務客戶。袁國寶說,“渠道解放的時代,原創內容不僅依然有著巨大的價值,而且這種價值能夠得到放大。
入駐NewMedia聯盟后,成員個人品牌的塑造和傳播并不局限于單一形式或渠道,微博、微信、博客、手機APP、視頻網站等全媒體平臺全面鋪開。與我們合作的企業客戶,也能夠體會到全媒體在品牌傳播方面的核聚變式效應。NewMedia聯盟尊重影響力,‘新影響力傳播’是我們的基礎理念,我們堅信,聯盟可以創造價值。”
8.王瀟:方向正確,從未停止


提起王瀟,現在人們多會聯想到“勵志品牌-趁早創始人,暢銷書作者”這個身份,而她早年在央視播整點新聞的形象反而不那么讓人印象深刻。
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的王瀟,畢業后順利進入央視,成為一名新聞主播。
“
作為一個人,你的聰明才智需要被激發被使用,但是這份工作沒有給我這些。
半年后,王瀟從央視離職,就職于美國安可顧問公司戰略傳播部。
之后,王瀟走上了辭職考研,自主創業,到暢銷書作者的道路,每一次轉身看似不可思議,實則是她理性思考之下的冷靜決斷。
事實上,從2002年起,王瀟每年梳理人生計劃,并將人生計劃制作為精確到天的效率手冊。
這種能隨時掌控進度、有極強秩序感的生活方式贏得了網友的喜愛,“趁早效率手冊”的熱銷也堅定了王瀟成立自有品牌的決心。
2013年,王瀟以“趁早”為名注冊自有品牌,目前“趁早”已經是國內成長最快、規模最大的女性勵志類自組織社群。2015年8月,“趁早”宣布獲得口袋購物200萬投資,在成為國內女性第一勵志品類的目標下繼續發力。
9.羅昌平:用新媒體繼續發聲


2012年12月6日,羅昌平微博實名舉報現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涉嫌偽造學歷、與商人結成官商同盟等問題。2013年5月12日,中央紀委宣布,劉鐵男涉嫌嚴重違紀,正接受調查。2013年5月14日,中央組織部負責人證實劉鐵男涉嫌嚴重違紀,中央決定免去其領導職務。
自2009年12月擔任《財經》雜志副主編起,羅昌平報道了嘉禾拆遷事件、郴州官場腐敗案、上海社保案、藥監腐敗案、軍方第一案、黃光裕案、央視新址大火案、通鋼、甕安群體等數十余起社會事件,包含社會事實調查14篇、官員腐敗調查20篇、經濟腐敗報道22篇。
2013年11月,羅昌平調往同為“聯辦”下屬的財經研究院任職。對這次離職,羅昌平否認與劉鐵男案有關,原因是覺得自己作為舉報人,其\\\"個人身份和職務身份有沖突\\\"。
2015年2月,藍媒匯宣布成立。“之前媒體人的舉報行為,實在是不好說。我想能否在現有的法律法規和職業規范約束內,做個職業新聞人的嘗試。此外,當紙媒窮盡力量時,新媒體能否做合理嘗試?”
現在,藍媒匯作為一家專注服務于傳媒行業的垂直新媒體平臺,憑借旗下媒體業內黏性極強的網站和“記者站”、“自貿區智庫”等數個微信公眾號,已成為行業
第一入口,并在2015年3月宣布完成天使輪融資。
對于這次“在新時代的轉身”,羅昌平說:“感覺蠻好的,學到了很多,無論是管理方面還是經營方面都學到很多東西,另外在商界和政界也積累了很多人脈資源。”現在想做的,是“盡量把個人色彩淡化”,作為CEO真正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任。
10.黃章晉:有趣的人,不做無趣的事


作為一個聚合了五花八門的“雜學專家”的公眾平臺,大象公會公眾號的內容涉及面極廣,推送文章從《當中國農民造飛機時,外國人在干什么?》,到《向日葵是怎樣轉頭的》,《為什么中國麻將從南到北難易程度呈下降趨勢?》,憑借生動有趣的數據和硬知識,吸引了眾多教育水平高、思想先進、對世界不乏好奇心的高端受眾。
對于大象公會“知識,見識,見聞——最好的飯桌談資”的定位,黃章晉有他的想法。“《大象公會》更是一個標準化公司化產品,是有自己鮮明風格的。我們要做到把作者名字和媒體名字抹掉后,別人一看就知道是哪里產的。”
黃章晉本人也是個有意思的人。身為恐龍級即時戰略游戲“帝國時代二”的資深玩家,他憑借從小對古代軍事和兵器的巨大熱情,寫了數篇經典對戰分析,對推廣帝國時代可算是居功至偉。不僅如此,黃章晉還是一個極致的騎行者,一個因為好奇心去品嘗肥皂洗衣粉甚至化肥味道的人。也許正因為這份永不停止的好奇心,黃章晉才在2013年卸下《鳳凰周刊》執行主編職位,在北京開啟他并不認為是“自媒體”的新旅程。
現在,“大象公會”團隊共有6人,作者大約50人,多數作者只有一兩篇的稿件量,約稿還是主要稿源。黃章晉說,“再編輯主要為了追求稿件文字風格統一。有些不夠完美的地方需要作者和編輯一起去找資料。”他不希望“大象公會”變成各種專欄作者的平臺,“還是要有統一的趣味和風格”。
在媒體大轉型趨勢下,傳統媒體人的出走成了必然。世界本是真空妙有,隨形就勢也好,守正出奇也罷,都擋不住一個巨大的“變”字。出走的不必擔憂,留下的也無需神傷。只要意識到自身的媒體思維和習慣的優勢劣勢,預見到切實可為的未來,盡可投身潮流,活到淋漓。
(責任編輯:蘇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