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訊(記者王天章)為深入貫徹“雙減”政策,推動實踐育人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4月3日,武威第十五中學組織200余名師生開展“追尋歷史足跡感悟時代精神”主題研學活動。本次研學以"生態治理-長城文化-紅色傳承-民族團結"為主線,串聯武威境內四大地標,引導學生在行走中觸摸歷史脈搏,汲取奮進力量。

第一站:八步沙“兩山”實踐基地——聆聽沙海綠洲的時代交響
上午9時,研學隊伍抵達八步沙“兩山”實踐教育基地。在治沙展覽館內,“六老漢”三代人接力治沙的實物展陳與影像資料,生動再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生態奇跡。學生們親手參與草方格沙障鋪設,在風沙中種下希望樹苗。“每一棵樹苗都是我們對綠水青山的承諾”,同學們在實踐中鄭重寫下這句話。

第二站:圓墩段長城遺址——觸摸歲月留痕的文明密碼
午餐后,車隊駛向古浪境內圓墩段長城。夕陽下的夯土長城蜿蜒于戈壁,殘垣斷壁間依稀可辨當年戍邊將士的烽火記憶。學生們在文物保護專家指導下開展長城斷代測繪實踐,利用現代技術為古跡“體檢”。“當數學公式與千年長城相遇,歷史課本突然鮮活起來”,地理老師的現場教學贏得陣陣掌聲。

第三站:西路軍烈士陵園——傳承永不褪色的紅色基因
暮色初上,研學隊伍莊重走進西路軍烈士陵園。在紀念碑前,全體師生肅立默哀,學生代表敬獻花籃。紀念館內,一件件泛黃的軍用地圖、一封封絕筆家書,讓西路軍將士“血戰古浪”的壯烈場景重現眼前。“那些犧牲的戰士平均年齡只有25歲,和我們差不多大??!”參觀結束后,學生們含淚說道。


第四站:涼州會盟紀念館——解讀民族團結的歷史密碼
夜幕降臨,研學最后一站在涼州會盟紀念館達到高潮。通過全息投影技術,學生們“見證”了元世祖忽必烈與薩迦派領袖劃時代會面的歷史場景,同學們親身感受這一維護國家統一的智慧結晶。“民族團結從來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代代相傳的國家脊梁”,帶隊老師總結道。
返程:滿載精神行囊的青春答卷
返程大巴上,同學們圍繞“時代責任與青春擔當”展開熱烈討論。研學手冊上,密密麻麻記錄著對“兩山理論”的思考、對長城保護的建議、對紅色精神的感悟。“今天親手種下的樹苗,就像我們心中的理想,需要持續澆灌才能成長為參天大樹”,學生代表在總結會上發言時說。
本次研學活動通過沉浸式場景教學,實現了生態保護、歷史文化、革命傳統與民族團結教育的有機融合,為“雙減”政策下的實踐育人提供了創新范例。武威十五中學帶隊老師表示:“讓歷史課本‘站起來’,讓紅色基因‘活起來’,讓民族精神‘傳下去’,正是我們開展深度研學的初心所在。”
(責任編輯: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