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西 北 網 訊(記者 王志儉)2020年7月2日上午,甘肅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武威市打造“三大特色產業帶”發展“八大產業”成效新聞發布會。武威市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在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方面下功夫,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產業帶”,大力發展牛羊雞菜果菌薯藥“八大產業”。武威市委副書記趙立新,武威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楊青山,武威市水務局局長邵新革共同介紹相關情況,并回答相關問題。

武威市委副書記趙立新就“三大特色產業帶”、“八大產業”發展情況及下一步工作做了介紹:
武威市位于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東端,是中國旅游標志——銅奔馬的故鄉,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葡萄酒城。現轄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和天祝藏族自治縣,總面積3.23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60.4萬畝,常住人口182.5萬人,城鎮化率42.31%,聚居著漢、藏、回、蒙等45個民族。武威市區位優勢明顯,農業生產區土壤肥沃,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天然隔離條件好,有祁連山冰川雪水供給,水、土壤、大氣污染少,農田作業運輸便利,物產豐富,是有機食品、綠色食品最佳產區之一,非常適合發展日光溫室蔬菜、肉蛋奶以及經濟林等特色產業,現代農業發展前景廣闊、潛力巨大、大有可為。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期間強調“甘肅非常適合發展現代特色農業,要堅持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方向,在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方面下功夫,發展高附加值的節水農業、旱作農業、設施農業”,為武威市高質量發展現代農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來,武威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以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為統攬,以發展綠色循環農業為導向,以群眾長遠可持續增收為目標,以節水優質高效農業為重點,立足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稟賦,打破行政區域,提出了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產業帶”,大力發展牛羊雞菜果菌薯藥“八大產業”的農業產業發展思路。通過兩年多的實踐,全市農業特色產業呈現區域化布局、集約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運行、社會化服務的良好發展格局,“三大特色產業帶”和“八大產業”初具規模,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一是高站位謀劃布局,產業集聚效應顯現。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堅持“以水定規模、以水定產業、以水定結構”,利用農業資源優勢,深入研究產業發展規律,把準產業發展大勢,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以全產業鏈的戰略思維科學系統謀劃,充分發揮天藍、地凈、空氣好、土壤污染少的優勢,打造以高原夏菜、藜麥、食用菌、白牦牛等為主的沿山特色產業帶,建設南部山區特色生態經濟產業核心區;發揮地形平坦,土質肥沃,水肥條件良好,田間作業運輸便利等優勢,打造以設施農牧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沿川特色產業帶,建設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利用光熱充足,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的資源特色優勢,著力打造以戈壁農業、特種果蔬、經濟林果和沙生藥用作物等為主的沿沙特色產業帶,建設西北地區沙漠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旱作農業、設施農業、戈壁生態農業,形成了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武威市三縣一區均為全省肉羊產業大縣,涼州區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省肉牛產業大縣。2019年,全市特色作物面積達到187.14萬畝。其中:藜麥種植面積達到6.48萬畝,今年種植面積達到11.6萬畝以上,占到全國種植面積的一半以上;食用菌產量達到5.5萬噸,今年可突破6.5萬噸,已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食用菌生產基地;畜禽飼養量2271.19萬頭只,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20.55萬噸、2萬噸和8.39萬噸。今年疫情防控期間,在滿足本地市場需求的同時,外調豬肉10878噸、牛肉2248噸、羊肉1018噸,日均外運蔬菜1000多噸,為保障全省乃至全國農產品供應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是高起點打造產業,鏈條不斷拓展延伸。以資源集聚區和物流節點為重點,加快構建緊密關聯、高度依存、高質量發展的全產業鏈,建成了一批從原料基地到終端產品的綠色產業鏈、區域特色產業基地和食品加工產業集群。建成高標準農田150.19萬畝,推廣農田高效節水技術251.3萬畝。建成園藝作物標準園41個、畜禽規模養殖場1368個,日光溫室22.5萬畝、養殖暖棚4388萬平方米。天祝縣金強川10萬畝綠色高原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天祝白牦牛生產基地、德青源金雞扶貧產業園、古浪縣黃花灘移民區興盛萬只種羊繁育基地等一大批規模化、標準化種養基地及武威保稅物流中心、甘肅供銷黃花灘冷鏈物流產業園、昊天農產品市場等流通主體相繼建成落地,涼州區國家級、民勤縣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海升胡蘿卜水果種植基地、古浪黃花灘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產業園、民勤縣八大特色產業園、天祝縣藜麥科技扶貧產業園等一批現代產業園區基本建成。全市農業產業化企業達到169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55家。以中天、凱偉為主的肉羊,以頂樂、康美為主的肉牛,以伊利、優然為主的奶牛,以牧原為主的生豬,以德青源為主的禽蛋,以海升、嘉禾佳為主的蔬菜,以達利、正陽為主的馬鈴薯,以蓉寶為主的中藥材,以天禾、眾興、臣祥為主的食用菌,以純潔高原為主的藜麥,以田園牧歌為主的草產業等龍頭企業齊頭并進。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逐步完善,建成黃羊河集團食品公司、昊天農產品交易市場暨倉儲物流中心、甘肅金佛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民勤縣朱雀現代農業物流園等112家冷鏈倉儲物流設施,冷藏能力達到58.67萬噸。全市農民合作社達6818家,建成國家級示范社25家、省級示范社154家,市級示范社200家,“農業+”多業態發展態勢初步形成。全市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已帶動農戶2.78萬戶,戶均年分紅2100多元。
三是高標準管控全程,產品品質有效提升。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大力發展標準化生產,強化高標準全程管控,有力地確保了農產品品質和安全。制定實施無公害農產品地方標準60項、有機食品標準2項、綠色食品標準20項和出口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50項,形成了覆蓋大宗和特色農產品的地方標準體系。涼州區、民勤縣相繼創建為國家級、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武威普康養殖有限公司入選國家肉羊核心育種場和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古浪縣黃花灘移民區興盛萬只種羊繁育基地被命名為全省優質種羊繁育示范基地,民勤騰盛公司供港澳蔬菜基地、古浪縣黃花灘移民區六道溝生產基地入選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累積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333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32個、綠色食品257個、有機農產品26個、地理標志產品18個。全力打造優質品牌,武威市被命名為“中國葡萄酒城”,民勤縣被命名為“肉羊之鄉”“中華蘇武沙羊美食之鄉”,天祝縣被命名為“中國高原藜麥之都”“中國高原食用菌之鄉”“中國高原夏菜之鄉”“中國高原走馬之鄉”。打造“民清源”“天祝原生”“原味古浪”“醉美涼州、地道農產”等區域公共品牌,天祝白牦牛、民勤蜜瓜、天祝藜麥、民勤肉羊等產品入選“甘味”知名農產品品牌,騰盛港蔬、圣雪臣祥、一年一穗等12個品種入選“甘味”農產品企業商標品牌。130個農產品入選甘肅省扶貧產品目錄。武威市已成為全省乃至西北重要的優質瓜菜、肉類、食用菌生產基地。
四是高質量創建平臺,產品銷售勢頭良好。高質量推進市場體系建設,建成大型農產品交易市場1個,累計新建和改造提升專業批發市場、農村集貿市場、農產品市場、消費品市場等各類市場126個。完善商品配送體系,建成標準化農家店1263個、商品配送中心14個、商貿中心4個,覆蓋全市100%的鄉鎮和85%的行政村,初步形成了以城區商貿流通企業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干,村級店為基礎的商品流通網絡。緊抓“互聯網+”政策機遇,深入推進電子商務產業快速發展,培訓電商從業人員2萬多人次,建成4個縣級電商服務中心、78個鄉鎮服務站、603個村級服務點;培育梭梭農莊、善乙農品、淘村長等電商企業115家,在阿里巴巴、淘寶、天貓等電商平臺開設網店2200多家,圓通、申通、中通等17家快遞企業入駐武威,引進蘇寧易購、京東商城、我愛我縣、供銷通等10家電商平臺。2019年全市實現各類特色農產品上行網絡銷售額9.05億元。
實踐證明,武威市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產業帶”,發展牛羊雞菜果菌薯藥“八大特色”產業,有利于促進產業鏈條延伸,形成小農戶大基地、小規模大區域的發展格局,推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有利于集中力量打造區域性特色產業帶,實現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生產,提升農產品整體競爭力;有利于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涵養水源、生態環境挑戰,構筑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對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突出抓良種、抓規模、抓加工、抓品牌、抓市場、抓循環,加快“三大特色產業帶”發展,推動牛羊雞菜果菌薯藥“八大產業”提檔升級、提質增效,實現“種出好產品、創出好牌子、賣出好價錢”,為打造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和諧武威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一是打造規模化種養基地。進一步優化“三大特色產業帶”布局,培育“八大產業”集群,加快形成產業規模優勢。深入推進民勤萬畝優質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德青源金雞扶貧產業園、西北黃金奶源重要基地、天祝白牦牛生產基地等重點農業產業項目建設,帶動主導產業集聚發展,以建設涼州區、天祝縣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為引領。有效推進涼州區國家級、民勤縣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及古浪、天祝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加快形成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產出高效的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產業帶”格局,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大力培育發展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代種養業,建設經營產業基地。積極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村級組織)+基地+農戶”產業經營模式,建立健全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企農利益聯結機制。積極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支持供銷、郵政、農業服務公司等開展農技推廣、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信息物流等專業化生產性服務,促進農業適度規模化生產。
二是培育提升農業品牌。借助省級“甘味”知名品牌創建,圍繞“八大產業”發展,加快培育打造市級區域公用品牌,提高市場知譽度和占有率。實施品牌提升行動,大力推進兩個“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和農產品品種、品質、品牌、標準化生產)建設,整合提升已有優勢品牌知譽度,持續培育區域特色品牌,構建市、縣區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商標品牌協同發展、互為支撐的武威知名農產品品牌體系,全市每年新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數量增幅達到8%。健全完善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加工包裝等國家和武威地方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及出口農產品技術規范,推進農產品產加銷全程標準化。健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追溯體系,強化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三是壯大農產品加工企業。用工業化的理念謀劃現代農業,培育壯大肉羊、肉牛、奶牛、生豬、禽蛋、蔬菜、馬鈴薯、中藥材、食用菌、藜麥等龍頭加工企業,鼓勵企業技術改造和新產品研發,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創新中心,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突出食用菌、果菜、馬鈴薯等特色產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持續引進落地一批知名度高、產業鏈條長、產品附加值高、市場競爭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項目和企業,推進龍頭企業與產業高位“嫁接”。支持合作社、家庭農場建設儲藏、保鮮、烘干、清選分級、包裝等設施設備,發展壯大一批農產品加工專業村鎮。
四是完善農產品營銷網絡。加快大型農產品交易市場、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便民市場建設,建立從產地到終端的農產品流通網絡體系。加強“菜果菌薯藥”等預冷集配中心、“牛羊雞豬”等低溫加工倉儲設施建設,大力培育發展冷鏈物流企業,打通主產區“神經末梢”,實現特色農產品“錯季銷售”“錯峰銷售”。依托甘肅(武威)國際陸港,建設高標準出口農業基地,開拓國外市場。積極參加各類農產品產銷對接會、推介會,加強和拓展與大中城市批發市場的合作。鼓勵發展農社對接、農超對接、直銷直供、電商網購等新型流通業態,培育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促進農產品營銷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拓展產銷渠道,破解生鮮農產品配送“最后一公里”問題。
五是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大力實施良種工程,加大新品種的引進繁育、試驗示范力度,加快農作物、畜禽品種優化和更新換代。全面推廣工廠化育苗、組培育苗技術,提高新品種繁育推廣和優質種苗供應能力,提升特色作物種子種苗優良化率。加大畜禽良種化繁育體系建設,做優做強國家肉羊核心育種場浙江長興永盛牧業公司民勤湖羊育種基地、武威普康養殖有限公司國家肉羊核心育種場、古浪縣黃花灘省級優質種羊繁育基地、天祝白牦牛育種實驗場、涼州區白豬育種場等優質畜禽繁育基地,加大畜禽品種雜交改良力度,建立完善畜禽種業創新、創造、創業新平臺,降低育種成本,提高育種效率,牛羊雞豬良種化程度達到95%以上。
六是持續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突出綠色、生態、優質產業定位,加快推廣沿山特色種植+生態畜牧業、沿川綠洲治理+產業開發、沿沙戈壁農業+綠色有機農業等生態循環模式,推動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深入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量減量化行動,全面推廣機械施肥、水肥一體化等精準施肥技術,集成推廣病蟲草害綠色綜防技術與專業化統防統治。按照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棄物處理資源化的要求,推動畜禽糞便集中無害化處理,加快糧改飼和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發展,培育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扎實開展農膜清潔生產試點示范,加強尾菜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七是強化農業科技服務。加強產學研政結合,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主體,以農業科研推廣單位為依托,積極聯合省內外農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瞄準設施農牧業、經濟林果業、農產品精深加工等重點領域前沿技術和重大課題,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力爭取得一批國內或西北地區處于領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扎實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努力在良種培育、新型肥藥、加工貯存、疫病防控、農業物聯網和裝備智能化等方面取得一批新型實用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和產業化。
記者提問
甘肅省廣電總臺記者現場提問
武威市水資源嚴重短缺,請您談談是如何認識和理解“節水優先”深刻內涵,并貫徹落實到節約用水工作中的?
武威市水務局局長邵新革
邵新革: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3月14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并把節水放在治水、管水的首要位置,為新時代做好節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南;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標志著節水工作已成為重要的國家戰略,也成為全民的行動,為解決復雜水問題提供了根本出路。
武威水資源嚴重短缺,多年平均自產水資源量14.94億立方米,人均不足700立方米,僅為全省的1/2、全國的1/3,耕地畝均僅為220立方米,僅為全省的1/3、全國的1/9。可以說,武威有水便是綠洲,無水就是沙漠。武威發展的命脈在水、希望也在水,節水是永恒主題、也是必然選擇。武威市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水定規模、以水定產業、以水定結構,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大力實施國家節水行動,2019年全市用水總量14.47億立方米,較紅線指標少0.9億立方米;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區地下水開采量控制在4.67億立方米,較2018年減少2000萬立方米,2019年全年新增節水量3622萬立方米。
一是高位謀劃推動節水。市委、市政府準確把握“節水優先”方針深刻內涵,率先印發《關于實施國家節水行動的意見》,推進農業節水、工業節水、城鎮節水、水價改革和水管體制改革、水資源精細化管理、完善制度體系六大節水行動,修訂行業用水定額,編制節水規劃,制定節水條例,規范節水。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動員大會、推進會、專題約談會,縣區黨委政府主動扛起實施國家節水行動的主體責任,水務、發改、農業農村、住建、工信等20多個部門履職盡責,齊抓共管,推動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各項任務落地見效。
二是深化改革促進節水。以制度創新為引領,將水價改革和基層水管體制改革作為實施國家節水行動的突破口和“牛鼻子”,用改革和市場“兩只手”推進節水。市政府出臺了《武威市水價改革實施方案》,縣區制定了各類水價調整政策,農業灌溉地表水價由0.167元—0.242元調整到了0.21元—0.27元,特別是地下水價由全市平均0.05元調整到了0.09元—0.201元。推行分類水價、探索季節水價、完善分檔水價,初步形成了促進節約用水、產業結構調整和生態保護的合理水價體系。制定出臺了基層水管體制改革方案和基層水管單位績效考核、水費收繳使用管理等辦法,完成34個基層水管單位職能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三定”方案核定,建立了由財政統一監管的水費收繳專戶,人員經費、辦公經費和工程維修養護費等水利事業費實行預算績效管理,從體制機制上破解了“節水優先”與“吃飯優先”的矛盾,增強了節水內生動力。
三是突出重點抓好節水。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制定出臺農業、工業、城鎮節水行動實施方案,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農業節水突出提質增效,緊緊圍繞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產業帶”,發展“牛羊雞菜果菌薯藥”八大產業,優化調整種植業結構,2020年全市種植作物糧經飼比例調整到了39:41:20,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43萬畝,高效農業節水技術推廣面積達到250萬畝。工業節水突出減排治污,大力發展生態工業,青島啤酒、甘肅赫原、億利潔能、達華、海納等企業采用先進節水技術,實施生產工藝改造,推進廢水重復循環利用,組織97戶年取水量3000立方米以上重點用水企業建立節水管理崗位責任制,遴選年取水量15萬立方米以上重點用水企業申報“水效領跑者”,樹立行業標桿。城鎮節水突出減漏降損,加快城鎮供水管網改造,2019年改造老舊供水管網26.8公里,今年計劃改造22.5公里,機關企事業單位換裝高效節水器具6212套。積極開展節水型單位創建,今年涼州城區26個節水型單位、居民小區創建已通過省住建廳核準。
四是強化約束管理節水。堅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強化用水總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控。逐級逐年制定水資源配置及用水總量控制方案,建立了覆蓋市、縣區、鄉鎮、村(用水戶協會)、用水戶五級水權指標體系,嚴格用水總量和定額管理。強化水資源監督管理和水行政執法,近兩年關閉無證機井和自備水源井285眼。加強再生水利用,2019年全市利用再生水726萬立方米,利用率達到36.3%,較2018年提高6.3個百分點。2020年計劃利用再生水1325萬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將達到46%。
五是宣傳教育公眾節水。充分利用各類媒體開展全方位、立體式宣傳報道。積極組織開展節水宣傳教育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五進”活動,全社會用水理念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節水意識逐步提升,節約水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八步沙“六老漢”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新時代武威精神,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大力發展節水產業和技術,大力推進農業、工業、城鎮節水,縱深推進水價和基層水管體制改革,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完善制度體系,落實六大節水行動任務,促進深度節水、極限節水,努力把武威創建為國家節水行動示范市。
中國日報記者現場提問
通過趙書記對武威市鄉村產業發展的總體介紹,我們看到武威鄉村產業發展確實取得了明顯成效。請問武威市農業產業發展中現在還存在哪些不足?打算采取哪些舉措,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奠定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
武威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楊青山
楊青山:近年來,武威市把培育壯大鄉村產業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來抓,加快創新性發展、結構性改革,全產業鏈謀劃推進,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還存在特色農產品優勢開發不足、產業集聚度不高、產業主體不強、產業支撐體系不完善等一些短板弱項,需要高度重視并盡快加以解決。下一步,武威市將持之以恒地把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產業帶”,以“八大產業”發展為主導、培育新業態作為實現長遠發展的根本之策,瞄準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抓緊抓實、抓出成效。著力在以下六個方面求突破:
一是深挖“寒旱”特質優勢,在推進產業提質增效上求突破。充分利用武威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在突出發展“牛羊雞菜果菌薯藥”八大特色產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綠色有機農業、高附加值農業和出口農業,積極推行標準化生產,加快構建覆蓋農產品生產、收購、儲藏、銷售、運輸等各環節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著力打造一批具有武威特色的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品牌,真正實現產出好質量、創出好牌子、賣上好價錢,推動農業由增產增收向提質增效轉變。
二是積極拓展產業業態,在促進產業融合發展上求突破。突出綠色、生態、優質的產業定位,持續打造產業融合載體,深入推進示范園區、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建設,推動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著力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實現農產品供給由低層次的初級產品向中間加工產品、市場終端產品轉變。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做優鄉村休閑旅游業,培育鄉村新型服務業和科技信息業,形成“農業+”多業態發展態勢,打造一批產業鏈長、創新鏈實、價值鏈強的產業集群,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三是培育壯大新型主體,在激發產業內生動力上求突破。圍繞延鏈補鏈強鏈,強化金融、財政、用地和稅收政策支持,精準、定向、專項打造一批體量大后勁強、科技含量高、品牌影響力大的龍頭企業,推進各類龍頭企業復產增產、做大做強。持續抓好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兩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壯大和規范提升。鼓勵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健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全面釋放產業發展活力。
四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筑牢產業發展根基上求突破。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強中低產田改造,持續推進以高效節水灌溉、土地整治為重點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農田綜合生產能力;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引進推廣良種良法等實用技術,加快農作物、畜禽品種優化和更新換代;統籌推進農產品產地、集散地、銷售市場和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建立健全從產地到終端的農產品流通網絡;全面提高農業機械裝備智能化水平,進一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五是完善帶貧益貧機制,在鞏固提升產業扶貧成果上求突破。深入推進產業扶貧提升行動,統籌抓好到戶資金管理、新型經營主體培育、農產品產銷對接、農業保險承保到戶、村集體經濟壯大、農民培訓等產業扶貧各項重點工作,引導大型加工流通、采購銷售、投融資企業與貧困地區對接合作,擴大消費扶貧力度,完善產業扶貧體系和帶貧益貧機制,鞏固提升產業脫貧成果。
六是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在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上求突破。以農業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加快推動形成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促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認真開展農業技術巡回服務,抓好良種繁育、動物疫病防控和標準化生產,提升農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高素質農民培訓,不斷壯大“土專家”“田秀才”“農創客”隊伍,為鄉村產業高質量綠色發展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術支持。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