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悔忠誠使命踐行援疆初心
——記浙江省援疆干部葉祥發
原標題:無悔忠誠使命踐行援疆初心
大西北網訊 2017年2月,葉祥發從美麗的西子湖畔來到托木爾峰腳下,開啟了援疆征程。近3年的辛勤付出,使得浙江三大產業援疆支柱之一的助力精準脫貧“萬畝億元”增收工程成效顯現,在阿克蘇地區脫貧攻堅進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就想為邊疆做點實事
“我要去援疆,最近就走。”2016年8月的一天,葉祥發回家后對妻子說,但妻子聽后堅決反對。他又跟有60多年黨齡的父親談,老人說:“共產黨員要講覺悟,既然決定了,就去吧。”臨行前,妻子拿出新買的羽絨服說:“家里有我,你在新疆把自己照顧好。”妻子的話,讓人到中年的葉祥發泣不成聲。
剛到阿克蘇,葉祥發便被地區科技局請去介紹浙江省科技特派員制度的成功經驗和啟示。課后,學員們請葉祥發參觀果園。葉祥發發現田間地頭滿是果樹枝條,長期從事食用菌科研項目管理工作的葉祥發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巨大的寶庫。他心中產生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在干旱地區林下套種黑木耳發展循環經濟。
葉祥發迅速展開調研。然而,培育食用菌對空氣濕度要求較高,阿克蘇高溫干旱,培育黑木耳風險和難度極大。掌握干旱地區黑木耳菌絲生長規律和有效控制濕度,成為擺在葉祥發面前的一個課題。
傾力研究黑木耳培育技術
說干就干,葉祥發開始了試驗。他采集了多種果樹枝條,快遞給浙江省農科院食用菌專家,請他們幫助制作黑木耳菌棒。半個多月后,喜訊傳來,菌絲發育良好,浙江省農科院迅速將菌棒發回阿克蘇繼續試驗。
為了節約時間和經費,葉祥發把試驗場地設在浙江省援疆前方指揮部后院的柳樹下。在菌絲發育的一個多月時間里,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在出木耳的關鍵時間,連熬了幾個晝夜。因夜間長時間露天工作,葉祥發整個人瘦了一圈,還患病住進了醫院,在這期間,他仍不忘請同事幫忙為菌棒澆水。
葉祥發連續3個多月堅持試驗,形成上萬個數據,30個試驗菌棒成功長出了第一茬新鮮黑木耳,指標均達到或優于設計目標,初步找到了人工培育黑木耳的技術路線和方法。人工培育黑木耳被阿克蘇地委和行署確定為助力精準脫貧“萬畝億元”增收工程,申報為浙江省重點扶持重大科技項目。阿克蘇地區在新疆大學科學技術學院阿克蘇校區建成“萬畝億元”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形成了集產學研用為一體的技術開發模式。
蹚出一條推廣路子
試驗成功后,葉祥發開始謀劃推廣路線。讓農民嘗試從未種過的新鮮事物,并非易事。葉祥發走遍了兩個試點縣所有的鄉鎮,向農民宣傳培訓種植技術,但“我再考慮考慮”“別人種了我再種”,是他聽到的最多的話。
無奈之下,葉祥發找到自治區黨委組織部駐烏什縣前進鎮托萬克麥蓋提村“訪惠聚”工作隊尋求幫助。工作隊領導與葉祥發商議后,決定免費發放一批菌棒,走示范推廣的路子。
因車禍高位截癱、生活困難的村民木塔力甫成為第一個受益者。經過葉祥發手把手指導,2017年夏天,木塔力甫種植1700個菌棒,不到3個月收入8500多元,在村里引起了不小轟動。2018年秋季,黑木耳種植技術在阿克蘇地區全面推開,覆蓋了100多個貧困村5000個貧困家庭,帶動近3萬人脫貧。
在技術推廣過程中,偏遠鄉村是葉祥發的“棲息地”,田間地頭是他的“辦公室”,葉祥發走遍了阿克蘇地區8縣1市近百個村,走訪農戶400余戶1800余人。一頂草帽成了葉祥發工作的“裝備”,他被群眾和基層干部親切地稱為“草帽專家”。提到葉祥發,農民都會豎起大拇指連聲稱贊:“亞克西!”
援疆以來,葉祥發把援疆當事業干、把崗位當陣地守、把奉獻當本分看,向阿克蘇地區各族群眾交上了一份滿意答卷。
(責任編輯:蘇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