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7月19日電(記者滕沐穎、馬鍇)清晨6時,在中國最西部的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朝陽尚在酣睡,許庫爾·依明一家卻已在自家果園里忙活起來,他們要趕在日出前摘下樹上的“糖包子”送到巴扎(維吾爾語,意為集市)上出售。

樹上的“糖包子”指的是新鮮無花果,因個大汁濃、含糖量高被南疆果農冠以此稱。地處塔里木盆地西緣的阿圖什市,擁有3000余畝無花果樹。許庫爾·依明家中的無花果樹已有80多年樹齡,是松他克鄉阿孜汗村里的“樹爺爺”,其上衍生的百余株子樹每年結果七八萬顆,是全家8口人的主要經濟來源。
時值盛夏,頭茬“糖包子”剛剛成熟,數千果農未及天明便完成熟果采摘,以便搶“鮮”上市賣出好價錢。“頭茬數量少,人們急著嘗鮮,所以價格最高。”許庫爾·依明說,八月中旬第二茬成熟時價格就會回落,而中秋節后的第三茬大多個小質低,只能用來曬果干或做果醬。

孩子采摘熟果、女人分揀裝盆、男人負責搬運,分工明確的許庫爾·依明一家很快完工,三盆金色小山整裝待發。“早上的批發價1元錢一個,過了中午1角錢一個都不一定有人要。”許庫爾·依明說。
為此,無花果農分裝時會在每層鮮果間鋪上樹葉,避免擠壓后成片破損。“上午的果子批發、零賣都可以,下午的只能送到果品加工廠去。”上門收購的果品中間商賽買提·阿布都熱依木說,7月以來,他每天出售的無花果少則1萬顆,多則近10萬顆。
受保鮮、運輸條件制約,多年來除產地周邊可售鮮果外,大量無花果只能以干果、罐頭形式銷往外地。如今,多條直達內地的航線開通、冷鏈運輸能力的大幅提升使新鮮無花果走出深閨,遠赴千里之外與食客結緣。“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能當日送達。”賽買提·阿布都熱依木介紹,入夏以來,阿圖什市已有500余公斤鮮果坐著飛機出疆。


運輸日益快捷、銷路日漸廣闊,果品優質的老樹為許庫爾·依明家的生活灌入蜜汁。剛剛翻新的院落整潔明亮,恰好印證著無花果的維吾爾語讀音“安居樂”。除推動特色水果種植增收外,政府每年一次的城鄉居民免費體檢,從學前至高中的免費教育等惠民政策更增加了果農生活的“含糖量”。(完)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