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抓教育,一手抓民族團結
——庫爾班·尼亞孜創辦國語小學推進雙語教育系列報道之三
“庫爾班校長,你們的興趣課堂設計得太漂亮了,我以后給別人裝修房子,也推薦這種裝修風格。”1月23日,裝修工艾合買提江·艾山來到烏什縣依麻木鎮國語小學,興奮地對庫爾班·尼亞孜說。對于一直生活在烏什縣的艾合買提江·艾山來說,鏤空雕花隔斷,中式花紋邊框圖案,古色古香的馬鞍桌椅,只有在電視上看到過。他進一步打聽得知,身為國語小學校長的庫爾班·尼亞孜要打造民辦小學的少年宮,讓孩子們業余時間練書法、彈古箏、學舞獅子、排練秧歌舞,更多地接觸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我不僅要引導孩子們學好漢語,還要鼓勵他們學習中華文化,只有不斷引導各族群眾增強‘五個認同’,才能促進各民族和衷共濟、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庫爾班·尼亞孜對記者說。
烏什縣及阿克蘇地區一些教育界人士稱,庫爾班·尼亞孜創辦的國語小學,不僅在推進雙語教育上起到了帶頭作用,在民族團結上也是一張亮麗的名片。走進這所學校,民族團結故事隨處可見。
坐落于新校區學校大門至教學大樓中軸線上的孔子銅像,由浙江省衢州市孔氏南宗家廟管理委員會捐贈。每周一升國旗儀式結束,每天課間操之前,全校學生都要列隊對這位中國古代教育家的雕像鞠躬,并舉手宣誓:“我們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作為炎黃子孫,我感到非常自豪。我們愛北京,我們向往北京天安門。”
將微信名稱設為“北京”的庫爾班·尼亞孜說,誓詞是他2003年創辦國語小學時寫的,這段話在國語小學已經重復了14年。之所以天天重復,就是讓學生能夠對中華民族文化精髓有更深的了解,讓當地人了解什么叫“國語小學”。
剛開始辦學那幾年,很少有人理解庫爾班·`尼亞孜的做法。“我不害怕打我、罵我以及搞破壞的人,因為他們都是民族團結的破壞者,自古邪不壓正,他們最終受到了懲罰。開審判會時,我到場參加了,問他們為什么這樣對我,他們羞愧得不敢抬頭看我。他們受到懲罰、教育后思想轉變了,有的托人說情,想把孩子送到國語小學;有的還和我成了朋友,幫我跑腿干事。”庫爾班·尼亞孜說。國語小學教師基本上是漢族,他們承擔著90%以上的教學任務。學生絕大多數為維吾爾族,寄宿在學校的他們,天天和老師在一起,不僅有師生情,還有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情。不要說老教師了,連去年才來支教的郭艷婷等實習教師都深深感到:和學生們在一起,沒有民族之分。孩子們都喊她“婷婷老師”,把她當成了姐姐。
衢州市對口支援烏什縣之后,國語小學受到了衢州教育文化部門的大力支持。衢州新世紀學校與依麻木鎮國語小學結成對子,開展教學互動和夏令營活動。
自治區“訪惠聚”駐村工作啟動后,自治區黨委組織部下派的工作隊在依麻木鎮開展駐村服務,工作隊對國語小學的發展、貧困家庭孩子的學習給予了不少幫助。依麻木鎮玉斯屯克和田村村民玉素甫·艾買提的3個女兒均在國語小學上學,他的二女兒古麗米熱·玉素甫說:“雙休日、節假日我們在家做作業,遇到不會的問題就用爸爸的手機拍下來發給老師,老師看到后會回電話講解。如果老師沒看到我們發的圖片,我們就去找工作隊的叔叔阿姨求教。”
自治區“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啟動后,國語小學的孩子家長都有了漢族親戚,親戚來家里做客,孩子則充當翻譯。此外,烏什縣不少漢族干部主動到國語小學找維吾爾族貧困學生結親,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來關心。學校里只有10名漢族學生,庫爾班·尼亞孜帶頭和漢族學生王鑫結親,其余9名漢族學生由維吾爾族教職工各結對認了一名做親戚。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