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泥腿子電商”精準助攻 生活奔小康
天還沒亮,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綠洲仍在沉睡。喀什最大的農貿批發市場——庫克蘭市場門前已車水馬龍,人流熙攘,四里八鄉的農民早早趕來,希望自家種的新鮮果菜能賣個好價錢。
喀什市色滿鄉3村菜農阿卜杜吾拉音,凌晨2點就摸黑來排隊,拖拉機里堆著200公斤西紅柿。若運氣好,早晨可以賣完,到下午還賣不掉,大熱天西紅柿只能倒掉,至于價格,也像沙漠里的天氣,說變就變。
疏勒縣良種場菜農艾力買買提,7點在家從容吃完早飯,把460公斤西紅柿、280公斤油白菜徑直送到批發市場內的電商保險庫,數量依據網絡訂單“精確采摘”,幾乎沒有損耗。
讓兩個菜農境遇如此不同的是快速發展的農村電子商務。
想把毛驢車賣了換臺電腦
艾力買買提與喀什民生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合作一年多,眼下有6個大棚,種了3種蔬菜,銷售無憂,價格穩定,年收入超過10萬元,實現穩定脫貧。與他相比,按“老辦法”賣菜的農民,勞心勞力,收入卻只能“聽天由命”。
天山以南到昆侖山之間的廣袤土地,中心是中國最大的沙漠,周圍環繞著串珠狀綠洲,總面積108萬平方公里,超過晉、豫、皖、鄂、湘、贛中部六省面積之和。在這里以時速100公里開上大半天車,可能才從一個縣到另一個縣。
干旱少雨,風沙肆虐,可供耕種、適宜居住的土地少之又少,貧困像大漠遮天蔽日的沙塵籠罩在數百萬農業人口頭上。有的老鄉一輩子沒見過火車,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縣城。大漠孤煙,長路漫漫,很多老鄉脫貧的念想就這么漸漸淡了。
賽甫拉·阿那也提出生在喀什市浩罕鄉15村,幾畝地關系著全家生計。在他的記憶中,媽媽常常四五點就起床,把菜摘好放到毛驢車上,爸爸趕著驢車走街串巷,大聲喊“賣菜!賣菜!”有時,爸爸會到30里之外的巴扎(集市)上試試運氣。菜賣完了,爸爸會買些日用品掛著笑回來,但多數時候,他的臉上只有憂愁。市場上什么菜賣得好?需要多少?我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怎么知道。
去年,賽甫拉·阿那也提中專畢業回鄉,在電商企業培訓半年,成了一名村級服務點推廣員。他跑遍全村333戶,挨家登記種了什么、產量多少,然后按要求報送數據,由電商負責網上銷售。網絡訂單要什么菜、要多少,公司提前一天通知,村民按要求采摘,再送到收購點就行了,價格是上一交易日的均價。
漸漸地,起早貪黑趕著毛驢車碰運氣的日子越來越少,鄉親們發現城市不再遙遠,走出村莊、擺脫貧困的夢似乎就在村級服務點那臺電腦里。有的老鄉說,準備把毛驢車和驢賣了換臺電腦。經過賽甫拉·阿那也提牽線搭橋,村里上網銷售的除了新鮮果菜,還有努斯來提掛面和婦女農閑時縫制的民族花帽。去年,全村在電商平臺賣了5000多頂花帽,手最巧的阿依木尼莎每月有了800元的收入。
按現行標準,南疆貧困人口有159萬,其中三個地州屬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為了不讓一個貧困戶在奔小康的路上掉隊,自治區、各地州縣的產業帶動、基礎先行等脫貧方案加快實施,南疆“互聯網+”三農在此背景下不斷推進。
在浩罕鄉15村建村級服務點的喀什民生電商,是目前南疆最大的農村電商,其線上網站、手機客戶端和線下物流體系,銷售配送著2000余種商品,產地包括南疆18個縣市,配送點和村級服務點覆蓋40多個鄉村社區。
“泥腿子電商”帶來的新生活
農產品賣出去了,腰包里有了錢,并不意味著農民有了一切。在南疆一些遠離鄉鎮的沙漠村莊、高原牧業隊,農牧民買瓶醋、繳電話費都得跑十幾里。有的牧民生病,騎上馬,坐汽車,輾轉來到城里大醫院排隊掛號,等叫到號醫生下班了,只好坐汽車,騎上馬,回到家里,往返幾次,病更重了。
走進浩罕鄉15村的電商服務點,貨架上擺放著食品、日用消費品、煙酒,種類齊全。進門的位置豎著一臺立式觸摸屏,屏幕上是維漢雙語的民生電商選購終端,另一邊的辦公桌上擺著電腦和移動POS機。
開齋節前,很多貨品銷售一空,來不及補貨的只剩下空盒子。鄉親們發現,只要是日常用品,不出村就能買到,今年的開齋節過得格外輕松。更讓人“吃驚”的是網購——真的在這個屏幕上一戳就能買東西?賽甫拉·阿那也提起初自己墊錢幫一個村民買了一臺洗衣機,等貨送到,村民發現和大商場的一樣,價錢卻便宜了500多元,一下高興了,“省了我幾個月辛苦錢”。自此,衣服、手機、農資……來服務點網購的越來越多。
正聊著,一個年約20歲的女孩兒走進來繳了50元手機費。在這里,村民可以繳納話費、水電費、養老統籌,可以小額存取款、劃賬匯款、代買車票,也可以預約醫院掛號,村里人覺得自己的生活真的改變了。
擺脫貧困,不只是關乎收入和衣食住行,更關系到提升境遇的能力,尋求幸福的機會。清麗大方的茹仙古麗,和村里大部分女孩一樣,早早就結了婚,也許,如同媽媽、奶奶,務農帶孩子就是一輩子吧。去年,她被村級服務點看中,招收為導購員,月工資2500元,如果獲評優秀員工還有獎金,比在外打工的丈夫掙得還多。漸漸地,家人不再反對,同意她“拋頭露面”,村里許多女孩羨慕她,找她網購時尚服裝、化妝品,或者只是來摸摸電腦鼠標。
家在帕米爾高原的柯爾克孜族姑娘塔萊依古麗嫁給了一位四川籍小伙兒。今年3月,夫妻倆在喀什市經營了一家民生電商社區直營店,主要銷售電商平臺收自周邊鄉村的蔬菜、水果、糧油。由于流通環節少,這里的菜價比超市便宜3到5成,產地也知根知底,老客戶放心,小店冬季一天銷售額能達1000元。
不僅是銷售服務這一環節,在大棚種植、分選包裝、物流配送、技術服務等多個環節,民生電商帶動和吸納就業200多人,其中少數民族占8成以上。
“我們計劃將村級服務點延伸到喀什地區每一個村莊,特別是貧困村”,喀什民生電商創辦人劉超說,“農牧民滿足的笑臉,是我們這樣的‘泥腿子電商’最想看到的。”
夢想和現實的距離
“農村電商就是把農產品賣到網上”、“農村電商就是在鄉下接根網線連臺電腦”——有類似想法的人不在少數。農村,最后的“電商藍海”,加之新疆海量“未開發”的特色農產品,許多人看到了商機。喀什市現有2萬多家淘寶店,主要經營農產品,創客也超過2萬個,但許多撐不到半年。
從土里刨出來的農產品,需經分揀、質檢、包裝、儲存、營銷、上線交易、配送、售后若干環節,才能完成商品化過程。農產品質量如何把控?物流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線上技術平臺如何優化?對于南疆而言,種植養殖分散,物流體系不完善,專業人才匱乏,資金支持不足,發展農村電商并非易事。
去年,作為自治區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市),喀什市出臺實施方案,政企攜手,完善基礎,明確試點,培訓人才,落實補貼。根據當地規劃,3年以后,力爭建成12個鄉鎮149個村級服務點,依托市場建立一個網商聚居區,通過示范帶動提高農村物流配送能力和農產品商品化率。
需要修路,架網線,培訓人員,政府企業合力實施;需要基層金融服務,銀行電商共啟“金融服務進村”;負責新一輪對口援疆的廣東、浙江、北京等,電子商務發展優勢明顯……
新疆提出,到2020年,確保現行標準下261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5個重點貧困縣全部摘帽,3029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解決南疆四地州區域性整體貧困。
困難雖大,但只要戮力同心,路一定走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