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青蒿素的黃花蒿在我區廣為分布
新疆民間用蒿草治病很流行
近日,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因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青蒿”及“青蒿素”迅速成了網絡熱詞,其實青蒿素的原植物黃花蒿在新疆廣為分布,且在部分地區,一些農牧民還用青蒿祛熱驅寒。
據了解,青蒿素是從植物黃花蒿莖葉中提取的藥物,對預防和治療瘧疾有重要作用。而這一藥物系從中國傳統中醫藥中汲取靈感,在歷經了低溫萃取等制備方式后,脫胎成為純正的化學藥物。
據史料記載,自古以來,中國各地中醫使用數種不同的蒿草統稱以“青蒿”入藥。但從1593年的《本草綱目》至1975年近400年的歷史中,香蒿(拉丁學名ArtemisiaapiaceaHance)一直被尊為“青蒿”,而其他蒿草均被當成假藥。

在中醫藥千年的歷史中黃花蒿因為味道較大,只是被人們當成熏蚊子的草藥,到了1990年,黃花蒿(拉丁學名ArtemisiaannuaL.)因在瘧疾上的貢獻才被大家所熟知。
昨日,新疆中藥民族藥研究所負責人介紹說,“據《全國中草藥匯編(卷一)》記載,中藥青蒿為菊科蒿屬植物黃花蒿在地面上的干燥部分,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高50至100厘米,全株具有較強的揮發油氣味,在新疆的布爾津、瑪納斯、塔城、博樂、鄯善、阿克陶等地均有分布,生長在海拔500——2000米的農田、山坡、荒地及路邊。”
該負責人表示,青蒿入藥味道較苦,主治清虛熱、疲勞、盜汗、解暑熱,治瘧疾、濕熱黃疸等。此外,熱病、痢疾等也可用青蒿和甘草煎服。“蒿屬種類繁多,全世界約300余種,我國有186種,新疆有52種,比如龍蒿、大花蒿等,形態非常相似,研究難度大。而且作為民間廣泛使用的一大類藥物,部分還被用來趨吉避兇。”
該負責人表示,“在新疆民間,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用蒿草治病是很常見的事,大家喜歡用蒿草煮沸的水做藥浴,感冒、發燒時也會將蒿草烘干蒸熏,孩子高燒不退時,許多老人還會用土方把蒿草碾碎用布包住,放在孩子額頭上退燒。”
“其實,屠呦呦教授所提取的青蒿素是通過乙醚控制一定溫度才能達到抗瘧疾效果,而一般的黃花蒿(青蒿)則多用于清熱解毒,一般病人手足心熱、心煩氣躁時,我們會建議用青蒿鱉甲湯清熱解毒,療效非常明顯,一至兩天就能痊愈。”新疆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秦毅說。
牧民常用蒿草泡藥浴
“蒿草在民間,尤其是游牧民族地區使用得非常廣泛,用蒿草治病是很常見的事。”阿勒泰地區食品藥品檢驗所中藥副主任藥師巴哈爾古麗·黃爾汗說,她從2003年開始,就開始研究蒿的作用。
“哈薩克族有一句諺語,‘有蒿草的地方就有生命力’,許多哈薩克族牧民在山上選擇居所時的一個標準就是看附近有沒有蒿草,而許多農家樂里的一道名菜就叫蒿草煮羊肉,由此可見,蒿草的受歡迎程度。”巴哈爾古麗·黃爾汗說。
她告訴記者,因蒿草的形態相似,牧民手中的蒿草種類繁多,有龍蒿、一枝蒿、黃花蒿、冷蒿等。
“黃花蒿清熱驅寒,山上濕氣重,許多牧民就采集大量的蒿草放在木桶里,水溫保持在35℃左右,根據個人體質泡上5分鐘左右。”巴哈爾古麗·黃爾汗說,她也常常采新鮮的黃花蒿做藥浴。
巴哈爾古麗·黃爾汗說,這主要是平時祛熱,如果是發燒感冒的話,也用蒿草弄成小截,泡水喝,效果很好。
“我平常也會把蒿草曬干后,蒸熏或者碾碎擦拭身體。”巴哈爾古麗·黃爾汗說。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