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9月18日訊 9月17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新疆百萬棉農可望由此獲得生產補貼,增強抗御市場風浪的能力。
按照這一方案,從今年9月起,國家在新疆實施棉花目標價格改革的試點,同時取消棉花臨時收儲。這意味著我國棉花價格將完全由市場供求形成,政府不再干預市場價格。
所謂目標價格,是指在保障農民獲得一定收益的前提下,國家有關部門根據農產品種植成本制定出的預期價格。如果在收獲時,農產品的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將按照差額補貼給農民;如果市場價格高于目標價格,則不發放補貼。
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張小平說,中央補貼資金的60%將按棉花種植面積來補,40%按實際交售量來補。他說,補貼對象是新疆各地的棉花實際種植者,但沒有經過申報、公示和審核的棉田,國家和自治區明令退耕的土地上的棉田,以及在未經批準開墾的土地或在禁止開墾的土地上種植的棉田不在補貼范圍內。
新疆是中國最大的產棉區,去年棉花產量占全國的半壁江山,當地一半以上農民從這一“白色產業”中受益。近年來,我國棉花市場波動較大,尤其在新疆,“賣棉難”現象頻現。為了保護棉農利益,從2011年開始,國家連續3年實施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對穩定國內棉花生產、保護農民利益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也造成國內棉價遠高于國際市場,下游紡織產業原料成本居高不下,國際競爭能力急劇弱化,再次影響到棉花的生產、收購。
為破解“白色產業”的困局,促進產業上下游協調發展,今年年初,中央確定了在新疆實施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以穩定棉農收益,降低紡織企業原料成本。今年棉花播種期間,國家公布了2014年新疆實行統一的棉花目標價格為每噸19800元。
http://news.ts.cn/content/2014-09/18/content_105345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