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臺縣沙產業生態園
大西北網9月12日訊 近年來,新疆昌吉州奇臺縣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工作,以現代文化為引領,把防風固沙、治理沙害做為林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不懈,有效地減緩和遏制了風沙對農牧業生產及群眾生活的危害。
據奇臺縣林業局局長陳建新介紹,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在奇臺縣東西長65公里,南北縱深50公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牧民在沙漠里過度采樵與放牧,使北部沙漠每年以2-3米的速度往南推進。1998年的一場沙塵暴,使得整個沙漠由北往南移了100米,西北灣牧場小學直接被埋了,這刮醒了奇臺人防風固沙的意識。
“我是這里的老牧民了,我從1985年開始往南搬,有一年沙塵暴很大,電線桿斷了,氈房也跑了。我現在住的地方離沙區200—300米。”牧民扎勒克·阿力甫說。
為改善環境、保證農牧民生產,扭轉沙進人退局面,奇臺縣從1999年開始發動全縣機關、企事業單位進行植樹造林。截止2014年春,奇臺縣共完成人工造林80萬畝,封沙育林100萬畝,建立北部荒漠公益林管護站點5處,對489萬畝沙漠戈壁荒漠林區實行全面管護,北部沙漠南緣已建起了一條長65公里,寬3—5公里,面積達40萬畝的防風固沙綠色生態屏障,有效保護了綠洲平原的生態環境。
在保護生態資源的同時,奇臺縣科學利用豐富的荒漠林資源,通過招商引資和農民自主發展,以人工接種肉蓯蓉為主的沙產業已悄然興起,初步建成30萬畝沙產業生態園。與此同時,奇臺縣每年都要舉辦沙產業發展的專題培訓班,聘請專家實地為農戶講解示范肉蓯蓉接種技術,分析講解生態環境和沙產業市場前景。深入的宣傳培訓,加上已初步形成的“公司+農戶+基地”發展模式,有效提高了農牧民種植肉蓯蓉的積極性。目前全縣已有肉蓯蓉種植大戶20戶,人工接種肉蓯蓉面積1.5萬畝,畝產可達100公斤,每畝純利潤約2500元,成為農牧民增收的“綠色銀行”。
今后,奇臺縣將立足本縣實際,在現有基礎上不斷探索完善沙產業發展模式,科學調整農牧業產業結構,把防沙治沙與農牧民增收緊密結合起來,建立試點示范,實行引領帶動,研究和推廣沙產業先進適用技術和發展模式。并大力開發沙漠生態觀光旅游,積極推介沙產業加工產品的旅游購物,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打造集種植示范、科普教育、體驗式生態旅游為一體的沙產業生態園。
奇臺縣林業局局長陳建新介紹奇臺縣沙產業生態園情況
奇臺縣沙產業生態園
奇臺縣沙產業生態園
http://news.ts.cn/content/2014-09/12/content_10512558_all.htm#content_1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