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陜西榆林神木市的石峁遺址,雄踞在黃土高原北部、毛烏素沙地南緣,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遺址主體為距今約4000年的石砌城址,城內面積逾400萬平方米,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大的史前城址。



近年來,石峁遺址的城門遺跡、宮殿區被逐一揭示,這里正在為中華文明探源提供越來越多的實物證據。石峁遺址考古隊副隊長邵晶介紹,業界經常用“石破天驚”來形容石峁遺址。他認為對于石峁而言,“石破天驚”既是象形也是表意。石峁所在區域遍地都是石塊、石構的建筑殘件,所以當地的名字就叫石峁。“石破”代表的是石峁遺址歷經4000年后,在考古工作者的手鏟下“破土而出”。“天驚”主要是指石峁遺址考古出土的重要的文化遺產以及它重要的社會價值和學術意義。




從2011年開始,石峁遺址的區域系統考古調查和重點復查正式開展,歷經十余年的考古工作后,這里陸續發掘了建筑精良的外城東門址、成排成列分布的房屋基址和高等級墓葬等,出土了數以萬計的玉器、樂器、骨器、陶器等。考古證實,石峁城址由形如平頂金字塔的皇城臺、固若金湯的內城和規模宏大的外城等三重城垣構成。作為一支神秘的重要力量,雄踞在陜北高原上的石峁文明,正在匯入中華文明起源的巨流之中。


石峁遺址考古隊副隊長邵晶介紹,石峁城里面分布著眾多的重要的文化遺產。石峁的玉器最薄的地方只有0.03厘米,工藝是非常高超的;口簧,骨管哨等樂器至今可以撥奏或者吹響;骨針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針孔直徑最窄可以達到300微米,可以說是當時的高精尖技術。



石峁遺址考古隊副隊長邵晶表示,石峁城是4000多年前在我國河套地區的早期國家的首都之一,關于文明起源的非常重要的一些標識性的遺物,在石峁都有明確的發現。邵晶認為,石峁遺址提供了讓大家能看得見、摸得著的跟文明起源相關的文物,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非常多的實物證據。
出品人:孫志平孫波
監制:張平鋒
制片人:李杰
統籌:王健張旭東
記者:孫正好楊一苗張博文吳鴻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