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省臨終關懷治愈療法為何難以規模化?
大西北網訊 臨終關懷并非是一種治愈療法,而是一種專注于患者逝世前的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內,減輕其疾病的癥狀、延緩疾病發展的醫療護理。
華商報記者調查發現,自從2007年陜西省人民醫院設立臨終關懷機構——寧養院之后,曾有部分醫院、家政機構嘗試這一領域,然而卻大部分因種種原因中途放棄或未能到達良性發展。
2017年1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制定了《安寧療護中心基本標準(試行)》,從床位、科室、人員設置方面提出相關要求,推動為疾病終末期患者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護和人文關懷。
《標準》明確,安寧療護中心臨床科室至少設內科、疼痛科、臨終關懷科,醫技和相關職能科室至少設藥劑科、醫療質量管理、護理管理、醫院感染管理等部門。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全國設有臨終關懷科的醫療機構共有2103家,提供臨終關懷等服務的老年(關懷)醫院7791家、護理院289家。
陜西僅有幾家機構
提供臨終關懷服務
據網絡調查數據顯示,與北上廣地方相比,陜西的臨終關懷機構較少,且發展因各種因素受到掣肘。目前陜西僅有省人民醫院寧養院,唐城醫院的關懷護理中心,西安國醫腫瘤醫院生命關懷中心,陜西九九老年服務有限公司等幾家機構提供臨終關懷服務。
日前,記者分別走訪了這些機構,其發展不盡如人意。在與西安國醫腫瘤醫院相關負責人進行交流時,對方表示醫院雖有心將臨終關懷業務好好做下去,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就目前來看,走上正軌仍尚需時日。
陜西省人民醫院寧養院成立于2007年,是香港李嘉誠基金會全國寧養計劃項目在陜西設立的唯一一家為晚期貧困癌癥病人免費提供陣痛治療、心理舒緩治療以及護理指導等項目的臨終關懷機構,截至目前已服務患者達5000余人次。寧養院并不在醫院設置病床,而是以家居服務為主,寧養院醫護人員定期進行家訪或電話咨詢,幫助病人控制痛苦,安詳地享受家居生活,并指導家屬照顧病人的方法。
在寧養院工作了10年的護士脫淑云表示,在寧養院成立初期,病人較少,相對服務范圍比較大,無論是西安、咸陽、渭南,只要有病人,他們都會上門服務,但隨著病人逐漸增多,寧養院只能縮小服務范圍,目前寧養院基本服務范圍為西安周邊120公里半徑地區,現在他們每天最多拜訪六七位病人,但實際需要臨終關懷的病人非常多。
而唐城醫院早在2013年就開始籌建一個醫養結合的護理中心,其中最主要的一項業務就是臨終關懷,2017年9月30日終于正式掛牌成立,設有136張床位,短時間內先后有89位老人入住該中心,其中約三分之一為臨終病人,目前已有11位老人先后在這里平靜離世。
“我們的場所正在建設,臨終關懷將是我們最主要的一塊業務。”作為專業的養老機構,陜西九九養老產業有限公司一名工作人員表示,他們設在西安的養老機構正在建設,將來與養老有關一系列服務將會應有盡有。
未被納入醫保
臨終關懷業務面臨發展困境
采訪中,患者家屬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老人到最后關頭時,大醫院已經不收了,他們感到很茫然。
一位醫院的工作人員分析說,對醫院來講,放棄治療,僅以止疼、暫時消除表面癥狀為主的姑息治療,其收益自然大打折扣,大醫院不可能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所以,臨終關懷業務最終只能落在一些小型的私立醫院和一些養老機構。然而,對于晚期癌癥病人而言,又不得不依賴于醫療機構進行一些必要的治療。
“其實,做臨終關懷,主要面臨著醫護力量、費用保障和社會觀念等方面的局限。”西安國醫腫瘤醫院一負責人表示,他們的臨終關懷業務未能規模化的原因主要在于,首先是臨終關懷中心相比其他病區需要投入更多,醫療設施需要很大投入,還有專業人才,如心理咨詢師、社工等投入,更需要花費大筆資金。其次是臨終關懷業務暫未納入醫保,患者無法報銷以此為名目的相關費用。而且臨終關懷產生的人工護理費計算標準目前不夠明晰。其三是社會觀念問題,除了專業的醫療機構可以開展臨終關懷業務,一些養老機構很難被社會所接納。
某醫院的負責人張先生認為,如今國家對于人們進入生命末期的保障還有缺失,舒緩關懷作為獨立的醫療服務項目進入醫保已迫在眉睫。應將臨終關懷納入醫保范圍,為患者提供臨終關懷服務的資金支持,減輕臨終關懷患者的經濟負擔。多位患者家屬在接受采訪時也希望能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給予支持,讓老人能安詳離世。
臨終關懷的前提
是接受“醫學并非萬能”
想起父親離開前的那段時光,市民楊先生至今都處在恍惚之中。
3年前,楊先生的父親被查出食管癌晚期,盡管找專家給父親做了手術,但術后僅僅三四個月,病情再度復發,且來勢更兇。父親臨走前的20多天里,他無奈送老人進了縣醫院。因老人身體虛弱,無法麻醉,為了實現擴管,醫生就用一根雞蛋般粗的棒子從父親口腔捅入食道,每當想起這一幕,楊先生心痛地無法呼吸。眼睜睜看著父親進了醫院,迅速消瘦到皮包骨頭,到最后腫瘤細胞侵蝕肺部,喘得透不過氣,老人的身體越來越虛弱。“我父親最后那兩天跟我說過一句話是,他盡量撐,撐不了讓我別怪他。”楊先生稱,這句話令他刻骨銘心,也許父親早已參透生死,而自己目睹父親承受的各種檢查的苦痛,全是硬撐給親人看的。
有數據顯示,人一生中醫療保健費用的1/4到1/3用于臨終前一至兩周的無效治療上。害怕離開,是臨終者和家屬的心理,很多臨終患者希望抓住一切救命稻草,家屬也總希望在不斷的檢查和治療中出現奇跡。然而,就是這種觀念增加了許多無效醫療,結果使醫療費用上升,患者也承受著巨大的痛苦。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認為,有些病人大量的錢是花在癌癥晚期,醫學不是萬能的,臨終關懷的前提正是接受“醫學并非萬能”,生命的最后一程,可以有不一樣的退場,可以從容優雅、有尊嚴的謝幕。
省醫院寧養院的護士脫淑云也有著類似的觀點,寧養院的病人中大多數都是癌癥晚期患者,相當一部分已放棄治療,平時主要靠止疼藥緩解疼痛,但也有很多家庭傾盡財力給病人進行治療,導致家里因病返貧。她能理解家屬的心情,但從專業的醫護人員角度來說,有些治療確實屬于無效的,她想勸說這些家屬放棄治療卻又無法開口,因此寧養院醫護人員除了為患者減輕病痛外,疏導病人及其家屬的壓力也是很重要的一項。
(責任編輯:蘇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