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11月14日電(記者姜辰蓉、李亞楠)隆冬將至,風中透著凜冽的寒意,陜西省定邊縣公布井村卻是一番熱鬧景象——一排排靚麗的新居、新建成的農貿市場、正在改造的道路……無一不表明這里的巨大改變。
曾經的公布井,除了大片的荒地,什么資源都沒有,荒涼、貧窮,是陜北地區典型的貧困村。困頓之中,當地通過一系列探索,把荒地變為資源,把靠天吃飯變為土里刨“金”,在農民增收得實惠的同時,公布井村也迎來了一場脫胎換骨的“新生”。
公布井村位于陜寧蒙交界處,全村1033口人,土地面積達8.6萬畝,但可耕種面積只有1.2萬畝。由于鹽堿量過高,大量土地擱置荒廢,能耕種的土地又因缺水,只能靠天吃飯,因此公布井村成了十里八鄉有名的貧困村。
“以前這里上萬畝都是荒地,種田沒收成,村民每年收入只有兩三千元。作為干部我們首要的問題就是如何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讓他們擺脫貧困。”駐村8年來,公布井村臨時黨支部書記王佐為此絞盡腦汁。
如何變土為金?王佐和村干部們在兩方面下功夫,一是將閑置的荒地盤活,真正變廢為寶;二是提升現有耕地的投入產出比,實現土地增值。
公布井村首先在7萬多畝的荒地上做文章。據公布井村所屬白泥井鎮鎮長曹鵬飛介紹,2015年,公布井村針對光伏項目進行招商,意向性引進光伏項目3.3萬畝,現在已經落地的有6600畝,每畝地每年補償300元,已經到賬4600萬元,村民人均分到4.6萬元左右。
光伏扶貧讓村里18戶貧困戶直接脫貧。村民陳旗告訴記者,他們家一次性拿到了5萬元的租地費,將新分到的搬遷房裝修了一番,現在全家都從原來的土房子搬了出來,住進了裝著抽水馬桶、接著天然氣的新房。村里相繼引進了餐飲公司,開發了一個占地6000畝的農業產業園區,規劃了薰衣草莊園。
公布井村還在耕地增值上做文章。據村民劉正義回憶,以前靠天吃飯,玉米畝產只有1200斤左右,但近兩年村里興修水利,每500畝耕地修建一處噴灌設施,玉米的畝產提高了300斤,100畝地比去年多收了2萬多元。
近兩年,村里還規劃發展有技術的農業好手“新農人”。“普通農戶家的土豆畝產一般在3000—4000斤,但一些‘新農人’家能達10000斤,如果這些能人帶著大伙種好幾百畝地,那原有耕地的收成能翻好幾番。”王佐說。
37歲的馬志維是村里公認的“新農人”之一,他家以種植土豆和辣椒為主,因為對精細型的農作物比較在行,加入村里的合作社后,馬志維計劃明年承包500畝地,按照村里提出的“板塊式”運營模式,自己占60%的股,讓村民以土地或者資金入40%的股,帶領大伙一起致富。
此外,公布井村還成立兩個合作社,農產品由合作社進行統一交易,這種方式讓農民大大受益。王佐說:“拿土豆來說,農民自己賣一斤只有三四毛錢,交給合作社后一斤賣到了9毛錢,各個環節都有增值,算下來每家能多賺上萬塊。”通過一系列的措施,目前,全村54戶貧困戶已有52戶陸續脫貧,還有兩戶也將在今年底實現脫貧。
公布井村的變化還在不斷深入。“讓每一寸荒地變出‘金子’,這才是改革的第一步,后面的公司化管理、生態旅游這幾步我們都想好了,就等著拉著老百姓一起干,讓公布井村這大片大片的土地更值錢!”王佐說。(完)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