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西安樓市會何去何從?
◆整體房地產大環境會是一個比較健康、穩中求升的態勢
◆合作代建、收購融合,品牌化房企時代是大勢所趨
◆商業地產競爭進入白熱化
“先定一個小目標,比方說先掙它一個億”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紅遍網絡的一句話應用于2016年的西安樓市,就像某開發商打趣的那樣:“我們超額完成了很多個王健林的小目標,希望2017年可以完成更多小目標。”值得一提的是,西安樓市2016年期末考試成績單十分亮眼,成交量、成交均價創7年新高,其中高新、曲江、浐灞區域更是呈三足鼎立之勢。早在去年第四季度伊始,多家品牌房企便對外宣稱已完成全年任務,甚至封盤為來年存貨,但也有部分房企并沒有選擇早早過冬、依舊賣力推新,想借力市場暖風趁熱打鐵,在2017年初持續“收成”。
2016年,中國房地產市場銷售額首次突破10萬億,西安樓市就是其中的一個閃光點。降首付、搶地潮、聯姻潮、萬達簽署千億投資戰略、以及“大魚吃小魚“的并購潮不禁讓各界看客關注:2017年的西安樓市會何去何從?
政策引領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2017年伊始,西安市房屋限購政策落地,一時間引起各界熱議。事實上,西安房價遠遠低于熱點一線城市高啟的天價,緣何限購?其實際意義不盡相同。2016年12月21日,陜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王永康在民生調研工作中指出,破解住房難,要“盤活閑置和低效土地,注重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帶動遠郊區縣發展。”
一方面,限購區域僅限城六區,也就是政策引導購房者在長安區、高陵區等區縣購房,帶動其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對實地資金來源的強化監管使得房企拿地困難加大、實現更有效的約束。與此同時,限購新規一定程度上也將加快西安庫存重點區域的去化力度。
對未來市場的影響,陜西省房地產研究會會長王圣學表示對于西安這樣以剛需為主的需求市場,不會引起太大的波瀾。西安當代置業營銷總監張萬里則表示:“2017年隨著新政的出臺,對于剛需、剛改這樣的住房市場來說應該是比較平穩發展的一年,對于投資類產品或許會有抑制,整體房地產大環境會是一個比較健康、穩中求升的態勢。”
站在房地產市場調控角度看,這次新政出臺對增量房屋進行限制,打消了部分預期看漲的炒房妄想,與此同時,針對之前西安樓市“18.5億地王”,2017年一季度“房荒”等助推房價瘋漲的炒作,向市場明確了政府未來對于保持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發展的決心。
西安樓市向品牌化房企時代邁進
繼2015年天朗與融創合作之后,在西安本土房企就掀起了與大牌房企合作的浪潮,2016年至今更是一浪接一浪:萬科收購寶天地產80%股份、融創與科為地產聯手、恒大收購中渝國際城、宏府與當代置業、海亮地產分別合作開發項目……
合作代建的形式越發成熟,對于本土開發企業來講,這不失為尋求出路的一劑靈丹妙藥,這樣的浪潮也就代表著西安樓市正在向品牌化房企時代邁進,隨著招拍掛項目的啟動,種種利好政策也會使得西安房地產市場更加健康平穩的成長。對于購房者來說,可供其選擇的住宅項目也會在這樣的大時代下擁有更加高端優秀的品質,造就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
有專家表示,2017年西安會涌現更多品牌房企與本地房企聯姻合作,一方面,品牌房企以其品牌效應以及產品模式可以化解本土房企的固化死結;另一方面,通過與本土房企的強強聯合更能為品牌房企擴大市場,在西安的土地上落地生根。這是一個重塑的過程,西安也將真正進入品牌房企時代。
商業地產進入“洗牌”階段
2016年對于西安商業地產市場來說,是生死交迭、更新換代的一年。面對體驗式消費模式的升級,傳統商業難以轉型使得生老病死成為必然。現今以體驗休閑為目的的消費取代以購物為目的的消費,體驗類消費以每年兩位數的幅度上漲,傳統商業卻以每年兩位數的幅度下滑,如此境地,商業市場的競爭以白熱化態勢進入商業塑形期也是重新“洗牌”階段。
步入2017年,在商業地產的角斗場上,戰鼓已經悄然敲響,華潤萬象城、萬達西安ONE、MOMOPARK、金輝環球廣場等大體量商業項目的即將問世無不為體驗式消費模式的現實體驗添磚加瓦,但井噴上升的商業地產面積西安市場未來是否能夠承受的住呢?
對此,金輝集團西安商業總經理鄭孟哲表示,隨著城市化進程,人口不僅僅局限于城內,開始向城市外圍拓展,與之配套的商業項目也與之同步。“雖說西安商業面積在近兩年內不斷增加,但這個過程中也存在優勝劣汰,也有一部分關業或被收購,畢竟西安是人口近千萬以上的大都市,以目前的商業面積我認為還是可以承受的,市場還是不錯的。”
2016年雖然樓市回暖,但去庫存仍是2017年房地產市場的主基調。房產新政的出臺為樓市發展提供基礎依托,以房企轉型升級、提高產品品質、提升品牌效益為發展動力,以環境改造、配套升級為協助工事,促使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成為穩定態勢,為常態化的市場正能量“擼起袖子加油干”!